艾海的“一天计划”,用镜头记录艺术家的一天

 

2015年,独立策展人艾海先生推出了他策划的非盈利艺术项目——《一天计划》。...



2015年,独立策展人艾海先生推出了他策划的非盈利艺术项目——《一天计划》。



《一天计划》,是通过视频的方式,分别以不同的艺术家(包括行为、架上、装置、雕塑、图片等)来展示他们的一天状态,当然其中还包含有策展人、画廊主、音乐人、资深媒体人等其他艺术从业者,这也使得整个艺术项目变得更加丰富。

同时,《一天计划》艺术项目既是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合作,也是艺术家作为演员,策展人作为导演的一次共同创作,更好的拓展出了作为新型展览呈现的一种新的方式。

非盈利艺术项目《一天计划》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八个月了,第一季以全部完成,第二季的拍摄也将近进入整体的调整阶段,这两百多天里,《一天计划》的声音从未间断,似乎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声音在交谈有关于《一天计划》的前因后续,该展览项目着实对于整个展览的现状是一次新的挑战,新的尝试.....

艾海


艾海简介:

著名独立策展人、艺术跨界人、品牌创始人。美术馆的管理与研究者,一直从事当代艺术的策展与艺术研究,并践行于艺术与商业的领域。现为Big House 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及馆长,摩耶艺术创始人兼CEO,《一天计划》非盈利艺术项目的发起人及总策划兼导演,《LifeStyle·品味生活》艺术主编。2013年,获得由意大利文化部和埃及文化部共同颁发的“国际策展人”艺术表彰。

关于《一天计划》:

用镜头记录艺术家的一天

肖全在1997年出版了他的个人摄影集《我们这一代》,这本画册几乎囊括了1980、1990年代文学艺术界风云一时的各色知名人物,其中有张艺谋、陈凯歌、姜文、何训田、谭盾、北岛、王安忆、史铁生、陈村、崔健等人。

人们很容易找到有关“我们这一代”的照片,但是,我们很难见到像肖全这样用一种特殊而连贯的摄影语言如此完整的记录,它们提示了中国特殊时期文学艺术领域的历史的形象与后面的故事。

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不过区区30年。30年来,野蛮地,蓬勃地生长。我也一直想通过一种形式,去记录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形态。

肖全用的是照相,我则想通过影片,于是有了《一天计划》。

我们计划摄制2分钟以内的短片来记录艺术家在工作室一天的工作状态,并通过网络发布的形式在新媒体平台上做高频呈现。
我们在讨论一天计划


一天计划拍摄中2015年8月1日,《一天计划》第一季正式开拍,连续三十天的周期,每天一部,共拍摄了包括马树青、夏季风、李津、王家增等在内三十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包括行为、架上绘画、装置、雕塑、图片等)。
第一季拍摄的部分艺术家


于继东


乙蒙


李昌龙我们采用了不预先准备脚本的方式。当天见面现场沟通,现场设计场景、台词、镜头等等,一般拍摄结束以后通常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三点左右了。但回去还是剪片子,在第二天播出。

高频高效的执行与完成,足够“速度与激情”。

其次呢,短片也得到了圈内专业人士的认可,《一天计划》在不同美术馆进行了落地展览。
一天计划的线下发布会《一天计划》也是我对展览形式的一种思考。

常规线下展览,来到现场的观众有一千人,已经算是一个很成功的展览。国内的情况是,没有那么多人愿意走进博物馆和美术馆,从而导致艺术与普通民众之间,有比较大的距离。

而真正的艺术不是居庙堂之高,应该是生活化的。
艺术空间我们是否可以让艺术品走出艺术空间,在公共空间与更多的普通人发生接触。

让艺术先走出去,再让民众走进来。《一天计划》是个试探性的尝试,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个可能性。



不同于第一季的是,首先,我们会增加项目时长来对艺术家的一天做一个更为完整的呈现。其次在艺术家的选择上,我们会更多地关注青年艺术家和草根艺术家。

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呈现一个完整的艺术生态。一个完整的艺术生态圈中,会有参天大树,自然也会有小草与野花。参天大树容易被人看见,我们也想给小草与野花更多的目光。

《一天计划》出品人:艾海,联合推广:墙艺术

观看《一天计划》第一季

请点击【阅读原文】

↓↓↓点这里


    关注 墙艺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