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集灭道——金色缅甸追忆

 

逗留在缅甸的时间不长,烟云飞渡只七日,记忆却氤氲不散。...



摄影、撰文:secretdada
逗留在缅甸的时间不长,烟云飞渡只七日,记忆却氤氲不散。我曾醉心于研究西南丝绸之路,心中书里曾数次神游丝路,而缅甸正是南丝路的终点站,这条上古道路,从盆地中心成都出发,经雅安翻越大小相岭,过西昌、大理、邛海、洱海,最终到达缅甸,是为古蜀地与外界文化交融的唯一通路。

如今不用再翻山越岭就能抵达这片金色佛国,想象一下古蜀子民历经艰辛来到这里时曾受到的震撼。时至今日,这里除了保有东南亚的风情之外,还留存了许多唯此间独有的胜景。



缅甸就像是停留在时间里的一抹金黄余晖

这世界日新月异,已经容不下旧时代。

而缅甸却仿佛一个时空隧道,让人得以追忆历史的逝水年华。当全世界都在天空中飞翔的时候,只有缅甸,独自停留在佛光的金泽中,踟蹰在时间的停顿点。



缅甸曼德勒城内的皇城

偏巧是这种比全世界都慢两拍的节奏,让缅甸成为了一个涤荡灵魂和震撼人心的地方,这里除了贫穷之外,还有一种由人和自然合力酿就的氛围。



缅甸举国奉佛,满地都是虔诚的人

一路行来,我曾多次被这种气氛所震撼。缅甸举国笃信的小乘佛教虽然与国人所信仰的大乘佛教同气连枝,修行的方法却自是不同。在缅甸无数令人记忆深刻的景点中,我只取四处来回忆。呼应小乘佛教中讲究的四圣谛,多少也算是从风景中体悟释迦牟尼所谓苦、集、灭、道的四条至理。

马哈木尼寺的世间之“苦”缅甸全国事佛,虔诚的朝圣者都有一个必访清单,而曼德勒城南的马哈木尼寺一定是其中的翘楚。初入寺内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直到踏进马哈木尼金色穹顶下的片刻,信仰的力量,就会紧紧的抓住你。



朝拜马哈木尼寺的小和尚也喜欢用手机拍照

镇寺之佛本为青铜打造,铸于12世纪的柬埔寨,因为奉其灵验,朝圣者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每个人都会带来薄如蝉翼的金叶子,然后再小心翼翼贴于佛身。传说,金叶子需要牢牢贴在自己或者亲人有病痛的位置,这样就能拯救病人的病痛或者自己的苦难,想来这个秘方一定得到过无数次应验吧,时至今日祈拜者还如过江之鲫。



常常是越贫穷的地方越多虔诚

缅甸多贫穷也多苦难,但是并不妨碍信仰的坚定和朴素的快乐。

时间的度量,可以凭历史书的页码,可以凭计时器的震颤,可以凭老树木的轮纹。而在马哈木尼,时间是有厚度的,而且是足足的十六厘米!那是信众们,几个世纪来,薄薄的,一张一张的,在原有佛身上经年累月的贴制累叠而成。佛早已经不复旧日青铜的模样,金灿灿的立在那里,立在众多跪拜者簇拥的中心,捧着金叶的信徒,轻手轻脚,顺时针方向接近佛,时间般打磨佛,创造佛。



缅甸老僧人

我和一位老僧擦肩而过,四目相交合什点头。从他的眼神里我能看到了信仰,这信仰不完全是迷信,也是对世间苦难的一种宽宥,为自己创造自己的佛,创造自己的坚定,创造自我的依籍。

金色穹窿下,看各色人飘过,听陌生的祷声,眼耳鼻舌身意,焚一柱心香,体会片刻虔诚的氛围。

我每次忍不住端起相机去拍摄通高四米的佛,总能看见那十六厘米又增加了0.01微米的虔诚。大厅外围的女人们,仍依规不得越雷池半步,只能远远祈祷跪拜,一眼看去尽是望眼欲穿的期待。

再回首,看见方才和我点头致敬的老僧,已经随人流来到佛的一侧,把金叶子牢牢按在了佛的肩头。

玛哈根德昂僧院之“集”玛哈根德昂僧院已经成为旅客们前往缅甸观光的必修课,这座僧院就在缅甸末代贡榜王朝都城所在的阿马拉布拉古城中,在这里没有金碧辉煌的佛像或者精雕细琢的殿堂,甚至没有什么值得穿凿附会的历史遗迹。



僧院旁边的野地上,小僧人在和朋友踢足球

人们集中在这里,其实只为了观看千人僧院每天中午的集体午餐。小乘佛教僧人历来是凌晨即起,沿街托钵,回到僧院之后共进午餐,此后过午不食,研习经文直到歇息。



僧人们托着饭钵集体用餐

于是在这里,每天十点一刻的午餐,都一再上演僧与俗的戏码。观看者的相机和好奇,被观者的宽容和坦然。小乘佛教四圣谛中的“集”,并不是众人积聚在一起的意思,而是说烦恼苦闷的起因。但见眼前千人的队伍,僧袍绛红,僧钵漆黑,无声无息的蜿蜒。而每一位,都沉默隐忍都淡然垂眉,一如当年出世的佛陀,周遭的游客并不能干扰到他们,再或者,连一餐饭,僧人们都当成了修行。

在僧屋的一角,我看到一位年轻的小沙弥,仔细的擦拭自己的饭钵,午后的光洒在他的脸上,有一种特殊的氛围,令人为之驻足。我赶紧捏下了快门,希望留着这个瞬间。



遇见只在一瞬间,定格却余韵幽远

因为遇见,只在一瞬间。定格,却余韵幽远。

乌本桥的落日之“灭”如果你选择旱季前往缅甸,那么你很幸运,几乎每天都可以尽情地观赏日出日落。



桥边耕种的农夫

或天空作幕,太阳庄重而缓缓的升起,农夫们缓缓而庄重的来回耕种自己的田地。 或乌本桥做底,人们皮影戏一般在桥面鱼贯穿梭,太阳仿佛光影大师,让所有人为之惊叹不已。



乌本桥上的夕阳非常令人难忘

每天傍晚的曼德勒,人们不在乌本桥,就在去乌本桥的路上。待到乘上伊洛瓦底江上的扁舟,回首望去,落日熔金,果真不负全球最美日落的称号。



从江上看乌本桥的夕阳,是所有缅甸图景中最醉人的一幕

我的缅甸船夫一直默默不语,只有落日唠叨,满江瑟瑟。这个世界,在这座桥之外,已经快要被统一得千人一面,而桥上走着生活着的人,却还美好得如同表演一般。

身姿窈窕,凝视也被凝视,并非表演却胜过一切演出。



乌本桥落金

被时间遗忘,这个国度、这里的人都独立出一种特别的姿态。



夕阳也能讲故事

影子,被夕阳情绪化。时间,用颜色来思考。一百五十年前的桥,从年少出发,走了一个世纪还风姿卓约。然后圆盘状的落日跌入江心,一切明灭,金色嘎然而止,不灭何以重生,桥头的老僧会不会告诉弟子们,这就是涅槃。



当地人的温和也自然而然的传给了孩子

第二天大早我再次来到乌本桥,一步步走完了这座将近两公里的世界最长木桥,摩挲着历经一百五十年前光阴的柚木桥身,看孩子们背着书包去上早学。

生生不息的乌本桥还牢牢嵌在当地人生活,伊洛瓦底江水浩荡,不知送走了多少人,但终究又会迎来新的日出。气球俯瞰蒲甘之悟“道”缅甸,这个时间中的停滞者,让我明白生命除了不断往前走,也要懂得往后看。而来到蒲甘朝拜这三千座佛塔,除了应该在林中去慢慢寻觅,更应该从空中膜拜。



接客人的老爷车

凌晨星空,气象条件很好,一位当地的忠厚司机,用老爷车载我们来到旷野。大家围坐在野餐桌边早餐,不远处的气球,有条不紊的展开铺平,再点燃加热,慢慢从地面上站起来。



冉冉升空的气球

机师Nobby是英国人,那副派头直接让我把少年时读过的凡尔纳小说链接起来。

气球载满八个旅客腾空而起。脚下烟云氤氲佛塔隐约,耳边晨风应和烈烈火焰声。

气球随晨风动,擦过树枝顶端。刚和地面的人挥手互至早安,气球又已经扶摇直上,地面的景象令人晕厥。篮中人们安安静静,只有火焰喷射的声音,蒲甘上空飘荡着悠远的唱诗声,壮阔而厚重的场景,在面前徐徐展开。



换一个角度鸟瞰蒲甘

环视遥望鸟瞰,君临整个蒲甘,换一个角度看遍这上下五千年。



在气球中你会理解为什么这里是佛国



坐过很多国家的热气球,还是最难忘蒲甘

信仰从来不是无本之木。在蒲甘的早晨,和一万名和尚,还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名游客。一起睁开眼,一起双手合十,看面前这一万座佛塔。



晨雾中的万千佛塔隐隐约约

美得令人心噤,美得令人想看得再清楚一点。

却忽然模糊了眼角......



地面的佛塔和空中的气球遥相呼应



降落过程也是一场多人游戏

意犹未尽后的降落,又是一场有趣的多人游戏。

安全着陆,Nobby端着冰镇香槟走过来,他高兴极了,今天天公作美风向完美,刚好飞越了整个蒲甘的中心景区,杯子清脆的碰击声,ok Cheers!



缅甸的佛塔太令人难以忘怀

原来走过的风景和遇见的身影,都是时间给你的加持。而每次的旅程都希望能成就一次涅槃,也许这就是释迦牟尼所谓的“道”。



睡佛寺里的小僧人眼目清秀

千山万水跑很远,我们试图去寻找那些期望看到的符号。

你期望他虔诚,就寻找虔诚的图案和表象。殊难知虔诚背后的心迹。你期望他古老,就寻找古老的建筑和符号。殊难接触苍老边上的皱纹。

旅行何止是印证,别人告诉你的缅甸只活在别人的心中和口中。

缅甸在我的记忆里,已经慢慢纵染成一道金光,我的所有照片菲林,我的所有记忆片段,都慢慢罩上了金色。因为记忆温暖,因为佛国慈悲。在这一抹金色中,去认知去体会去感同身受那虔诚后的诚挚、那古老下的体温。TIPS:

1、目前全球著名的热气球空中观光体验点中,个人觉得蒲甘是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一处。飞越蒲甘时能君临地面的三千多座佛塔,场面非常壮观。

2、鉴于土耳其等景区的热气球曾出现事故,所以强烈建议选择由英国人经营并执飞的公司,他们做事一丝不苟,绝对让游客飞得开心又安全。其实蒲甘当地总共只有两家热气球公司,Balloons over Bagan就是一水的英国飞行员。飞行费用每人300美元,每个篮子一般是八人。费用包括从旅馆开始的接送服务,草地早餐,45分钟到一个小时的飞行,降落后的香槟酒,每人都会获颁飞行证书。

3、如果动心了,一定要记住!蒲甘一年分为干季和雨季,气球只在干季飞行。另外由于一票难求,最好能提前三个月以上在网上订票。

咨询email:res@balloonsoverbagan.com。

注意支付方式一般是现金,而且要求币面没有折痕哦。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将世界收入囊中!


    关注 国家地理中文网暨华夏地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