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使用手册》:第3章尊重而不盲从

 

------第3章尊重而不盲从------

作者经常向总经理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您讲什么,干部们总是百依百顺,您觉得怎么样?”他们几乎没有例外地都会表示:“不好,这样不好。”追问原因,则会得到同样的答案:“我迟早会被这些人害死!”作者换一个角度,请教这些总经理:“如果您讲什么,干部老是有意见,您觉得怎么样?”他们通常都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就会马上回答说:“那怎么行,存心要捣蛋,那还得了。”请问:总经理为什么不喜欢百依百顺的干部?2中国人是不是普遍喜欢听话的部属?3总经理为什么不喜欢老是有意见的干部?4总经理最欣赏什么样的干部?5部属最好表现什么样的具体行为,才合乎总经理的要求?请把您的高见简要地写下来:

总经理心中明白,自己并不是万能的神仙,哪能担保所有的决策都十分正确?依中国人的看法,神仙打鼓也有失误的时候,所以部属百依百顺,对主管来说,真是危险万分。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总经理开口,干部便不动脑筋,顺口叫好。如果总经理的决策是对的,当然很好,表示上下一条心,步调一致。若是总经理的决策是错误的,不免会被这些有口无心的yesman害死的。2中国人喜欢听话的部属,但是有三个条件:第一,有意见不可以当着旁人的面说出来,以免主管难堪。第二,没有意见也要再仔细想想,怎么才能够做得更好,而不是如同奴才那样,样样没有意见,做得不理想也不知道自己调整。第三,嘴上说好,心里头却能够提醒自己,要用心做好,把成果做出来,否则就要把困难提出来,再和上司商量。3总经理心里也有数,自己再笨再蠢,也不可能所有决策都错。干部样样有意见,很明显的是存心不合作,自然难以忍受。干部完全听话,不好;完全不听话,也不好;必须把“听话”和“不听话”作一番合理的安排,才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总经理不欣赏“凡事都有意见的干部”,正如唐明皇有一回忍耐不住,大声指责高力士:“每一件事情都依你,朕还当什么皇帝?”部属样样有意见,就算真的比主管高明,也会弄得主管没有面子,因而老大不高兴。然而,总经理也不放心“凡事都说好的干部”,特别是那些“话还没有讲完,他那边就已经答好”的人,真是叫人担心害怕。所谓轻诺寡信,大概就是这一类型干部的写照。4总经理最欣赏也最放心的干部,是那些“应该听话的时候听话”,“不应该听话的时候不听话”的干部,也就是“听话听得合理”的干部。

有旁人在场,总经理的话一定是对的,不允许部属有任何不同的意见。

但是,单独面对总经理的时候,就应该委婉地陈述自己的看法,或者提出困难和疑问,请求总经理协助解决。总经理对的部分,当然要听话,不能够存心捣蛋。总经理有顾虑不周或者不切实际的地方,就不应该完全服从,以免造成恶果,惹总经理生气。部属“有所听有所不听”,才能得到上司的信任与赏识。“有所听”是“作用”,“有所不听”则是“根本”。我们深深懂得“本立而道生”,因此更应该切实把握“根本”的“有所不听”,而不是处处留神“作用”的“有所听”。着重“有所听”,就很容易落入“唯唯诺诺”的“歧途”。因为存心听话,就很难有把握做到“如果不合理,便不要听”的地步。时时以“有所不听”为念,才能够不马上搭腔应好,而冷静地听完、思考、判断,应该说好时才说出口,不应该答好时则不说话。5部属必须站在“有所不听”的立场来“有所听”,才能够确保“听得恰到好处”的良好品质。反过来,以“有所听”的立场来达成“有所不听”,则相当困难。具体的行为表现,应该是下述三种方式:第一,注意聆听上司的指示,边听边思考,最好能够在听话完毕以后,便马上判断是否合法、合理?是否有困难?第二,如果上司的指示合理合法,当然要听话,这时要明显地回应很好,有问题则可以提出来请示。第三,万一上司的指示不合理、不合法,当然不要听话。不过,最好不要马上表示自己的观点,亦即当场提出异议,让上司没有面子。应该表现出一直在思考的样子,不搭腔、保持沉默。第一种方式的要点,在于听的速度必须快过说者,通常保持在4倍左右。避免听完再思考,因为如此一来,便会和第三种方式混淆不清,很容易引起上司的误解,以为部属有不同的意见。部属唯有边听边想,才能很快地有所反应,亦即听毕之后,马上可以选择第二或第三种方式来表示自己的“听话”或“不听话”。第二种方式是“听话”的信息既容易表现,上司也很容易接受。

这种管道比较畅通,收受与发放之间,不易遭受扭曲,不致产生误解。第三种方式是“有所不听”的信号,上司和部属平时应该彼此了解,才不致引起误会。部属听完指示之后,居然保持沉默,当然不可能是“听话”的表示,也没有什么“默认”的必要。部属保持沉默,便是“有话要讲”。既然有话,为什么不讲出来?为什么要保持沉默?这正是中国人的沟通艺术之一。部属与主管看法不一致,马上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主管受得了吗?面子上过不过得去?就算表面上宽宏大量,笑着采纳不同的意见,内心的感觉又如何?无论怎样,部属毫无顾虑地表示自己的异议,是一种对上司的不敬,等于是一种对自己的伤害,何苦来哉!部属有相反的意见,并不马上表现出来,正是对上司的一种尊重。部属听毕指示,沉默不语,即在发出这样的信息:“我有不同的意见,不知道你要不要我讲出来?如果不要我讲,我便不讲。”既客气又合乎自己的身份。上司接收到这种信息,如果不想让部属表示意见,便会接着说:“我看,就这么办好了!”部属这时当然以不说为宜,至于是不是真的照办,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可见主管必须在察觉部属有异议时,再予详细的解说,或者干脆请他们把不同的意见说出来,以便进一步有所沟通。如果上司有意听取部属的意见,便可以问:“你有什么意见?”部属此时便不用客气,尽管把不同的意见表达出来,但须注意口气婉转。部属也可以不当场讲出来,因为会伤害到在场的其他同仁,或者会让上司没有面子。

有了这种顾虑,可以表现出相当为难的样子,让主管知悉“有意见,但此时此地不便直说”的苦衷,真正具有诚意的上司,就会另做安排,让部属得以畅所欲言。并不是所有的部属,都可能得到上司如此这般的重视。部属尽管发出他的信号,如何处置仍然是由上司做主的,例如:对一向表现良好,值得信赖的部属,上司当然会倍加尊重,耐心地听取他的意见,甚至愿意另外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单独和他详细地商量。2对偶有卓见的部属,主管可能提供一些机会,让他得以顺利表达。3对若干爱草率、不负责任地表示意见的部属,主管多半会以忙碌为理由,委婉地拒绝听取他的意见,以免浪费时间。部属仅仅用沉默不语来传达“有话要说”的信息,至于如何处置,依然由上司做主,这种尊重上司的态度,是部属必须具备的修养。而上司了解部属的行为表现,知道他有话要讲,也能够合理的“有所听”或“有所不听”,这种尊重部属的态度,正是上司与部属之间合理的互动。部属不必埋怨上司不公平:常常接受别人的异议,却不愿意听取自己的不同意见,简直是看不起我!至少也是对我怀有成见!

部属最好自己反省,为什么上司不喜欢听取我的意见?是不是我平日所表达的意见,并无实质的帮助?或者表达的态度或方式有所偏差,以至于上司不愿意听取?只要自己充实、谨慎发言,必然会逐渐改变上司对自己的观感,因而越来越受到上司的尊重。2上司不要责怪部属有意见不表示出来,却应该自我反省:是不是我平日的态度过分严厉,让他们觉得害怕?是不是我听不到几句便打断他们,不让他们讲下去?是不是我对他们不够尊重,使他们舍不得把意见说出来?3双方都各自反省有无不当,上司就可以放心地让部属表示意见,因为他既不会平白浪费时间,也不致使上司难堪。不必再相信那些“中国主管爱用乖乖牌,部属能听话就好”的传言,事实上主管所重视的,是那些“有所听有所不听”地合理接受指示的部属。部属不应该存心听话或不听话,而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最好站在有所不听的立场来有所听。唯有如此,才能够听得恰到好处,成为最受主管敬重的“时中”(时时刻刻合理反应)的部属。

中国人的工作原则,分析起来,不外乎“流汗不流血”、“做事不坐牢”、“卖力不卖命”以及“争气不争功”。流汗不流血——流汗是应该的,对健康有助益,何乐而不为?流血大可不必,因为那毕竟不是好事情。工作时的伤害事件,除了单纯的由于工作内容而引起的伤害之外,在现代台湾地区,居然出现新的暴力,对中国人而言,实在是一种讽刺。为了争取更多的权益,引起流血,令人觉得“勇敢”和“愚昧”之间的分野,好像十分细微。运用合理的方式,和谐地争取权益,是明智的举动。盲目地抗争,到了流血的地步,乃是万不得已的选择,能免即免。现代化工作,流汗的机会大幅度减少。如何在工作之余,适当地运动,以求身心的正常发展。情绪合理平稳,工作顺利进行,也是避免流血的有效方式。做事不坐牢——有些人一直指称中国人不守法,其实毫无根据。“守法”俗称“守规矩”,乃是中国人的基本原则。

中国人“守规矩而不死守规矩”,亦即在规矩的范围之内,权宜应变。可以“随机应变”,绝对不要“投机取巧”。事情是要做的,牢狱是不能坐的,这才是中国人的不二原则。

中国人不喜欢完全听话的人,因此“合理的听话”,成为“做事不坐牢”的最大保障。上司的命令,合理则听之,不合理就不听。换句话说,合乎规矩的,全力去做,不合乎规矩的,不听也不做。不坐牢的原则,是保护自己不违法的法宝。

但是,不能因为不坐牢便不做事。应当做的,要尽力而为;可能坐牢的,绝对不为。卖力不卖命——作者曾经单独把这一篇文章在某杂志刊载之后,好几家公司,都把它影印给同仁,彼此传阅。可见肯卖力,却不愿意卖命的原则,迄今没有改变。

中国人喜欢劝人卖力的道理,听起来、做起来都相当心安理得。

中国人很难接受卖命的论调,劝人卖命的,要求大家拼命的,最好自我节制,因为说得愈多,自己所积的罪孽愈重。

中国人普遍“贪财、怕死、爱面子”,其中“怕死”便是“不卖命”,而“爱面子”则必须“卖力”。

中国人一方面尽心尽力,一方面又用心保命。俗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实在不无道理。卖力不卖力,由他人裁决。不卖力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很难成功。卖命不卖命,由自己决定。劝人卖力,是做好事;劝人卖命,那就不是什么好事了。争气不争功——中国人深明“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道理,知道“功劳很快就会一笔勾销,而过失则常常被牢牢记住”。任何人做得再好,还是会被人忘怀,只剩下过失让人指指点点。

这种“功没、过存”的情况,使中国人相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哲学,因而“争气不争功”。争气是减少过失,不争功则是不冀望获得功劳。人必须争气,争一口气,才能扬眉吐气。人不必争功,只为争来争去,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何苦来哉!争气,是大家经常用来互相激励的好话。争功,则是迟早找自己麻烦的事情,少做为妙。流汗不流血农历正月初五的清晨六时,王董事长虔诚地率领工厂高级干部,先拜天公,再拜安置在厂内的神祇,祈求开工大吉,员工平安。第二天,有一个作业员在工厂里摔了一跤。旁边的人,不但不去搀扶他,反而幸灾乐祸地哈哈大笑,一时之间,“倒霉”“活该”“不小心”此起彼伏。再过两天,又有一个同事在原地摔倒。他手里抱着一堆物料,失手飞散,不幸有一个迎面而来的领班,被打得眼角出血,送医诊治。请问:王董事长为什么要祈求开工大吉?2作业员在工厂摔了一跤,为什么旁边的同事不去扶他,反而幸灾乐祸地哈哈大笑?3怎样才能确保流汗不流血?4为什么工厂的伤害频率十分重要?5职场中流血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把您的高见简要地写下来:

个案中这一类打断正常工作的现象,都称为“事故”。事故可以分成伤害事故及非伤害事故两大类。伤害事故又可以细分为被撞击、坠落、跌倒、卷入、呼吸中毒、扭伤、碰伤、触电、灼伤、烫伤,都是可能引起流血或致命的意外。

中国人十分清楚“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道理,深知一切都是“不一定”的,亦即多少带有一些“风险性”,因此至圣如孔子,也不反对传统的祖先崇拜。王董事长选好良辰吉时,以虔诚的祭拜来祈求开工大吉,便是为了满足员工“求安”心理的需要。至于第二天马上有人发生事故,并非由于神不保佑,而是他自己不小心。一般公司行号,大多举行某些仪式,其用意和祭拜大致相同。如果完全不加以理会,员工遇到什么意外灾害,就会怨责公司不重视员工的安全,什么仪式都不举行。2作业员在工厂摔了一跤,旁边的同事为什么笑他?难道号称最有人情味、最重视良心的中国人已经变了?变得丝毫没有人情味?变得根本没有良心?答案显然不是如此。同事笑他倒霉,骂他活该,基本上都和人情味或良心扯不上关系。真正的用意,则是“不小心”这一句话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中国人和西方人所追求的方向,并不相同。西方人向外,尽量向外觅求。遇到有人摔跤,立即探究原因,他为什么会摔跤?是因为地面有油?有障碍物?有工具?或者凹凸不平?为什么会这样?这种精神,便是追根究底的科学精神。我们是内向的,一切都在自己的心中,所以不假外求。

有人摔跤,最直接的反应是“为什么不小心”?一个人只要处处小心,时时谨慎,就不会发生事故。

这种精神,叫做“反求诸己”,乃是自己负责的修己精神。金融机构挂上红布条,红底白字显得十分醒目:“钱财露白,危险就来。”我们知道坏人很多,抓也抓不完,干脆自行当心,以求自保。家中小孩与同伴打架,伤痕累累。家长先为他疗伤止痛,平静下来,照样会嘲笑他:“既然打不过人家,就不要打,弄得自己伤痕累累,好看吗?”这便是告诫他,要求别人不打自己,比较难。看看自己打不过人家,就想办法不打,总归比较容易。现代化中国公司,雄伟的建筑物,亮丽的用具,舒适的空调,依然摆脱不掉神坛的设置。关公远渡重洋,到美国的华人公司坐镇,主要在求员工内心的安宁。向外求取原因,目的在改善不安全的环境和不完全的动作。向内寻找原因,目的在修治自己的粗心大意与心浮气躁。3现代中国人,最好内外兼顾,双管齐下,才能确保“流汗不流血”。“流汗”的现代含义,并不是真的流出汗来。越来越普遍的空调系统,使得我们用不着真正流汗,就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多而且做得很好。“流汗”已经变成“努力工作”的代名词,大家努力工作,似乎到达汗流浃背的地步。流血比较可怕,表示工作到伤害了身体。不论是24小时以内就可以恢复工作的轻伤事故,还是24小时之内无法恢复工作的伤害事故,都不是我们愿意身受或看到的。我们希望“流汗不流血”,一方面要“反求诸己”,力求每一个人自己小心;一方面也要“外求原因”,切实追查事故发生的原因,以防止再度产生。例如第二天的摔跤事故,如果查明原因,乃是由于地面有油,就应该进一步分析:地面上有油,造成不安全的环境;同事洒油在地面上却未能及时擦拭干净,乃是不安全的动作。于是把地面擦净,并且列入记录,希望以后“取用油后,如果发现地面有油渍,即须马上擦拭干净”。

这样,第四天的流血事故,就可以预先防止,不会相继而来了。4考察安全的人,走进工厂,往往第一句话便问:“贵厂的伤害频率是多少?”如果工厂的主管根本答不出来或者含混其词,说不出具体的数字,就可以断定这位主管不是不注意工厂安全,就是对安全不感兴趣。伤害频率表示工厂经常发生事故的次数,又称为“伤害常现率”。例如某工厂现有工人300人,每日每人工作8小时,某月份共计工作28天,发生伤害事故3件,那么,这一个月的伤害频率就是4464,相当的高。工厂的伤害频率能够逐年逐月降低,便已证明工厂安全确实获得改善。因为事故不会自己减少,必须经由人的分析与改正。频率降低,就是改善的结果。5流血的原因,如果是环境的,包括工作场地、机器设备以及物料的危险性、工作环境的整洁,通常比较容易加以改善。现在我们增加了一种可能流血的新原因,那就是“工厂暴力”或“街头暴力”。工厂暴力是厂内若干不满分子,以较为激烈的行为,来抗议某些不公平措施或争取某些好像是应得的权益。他们知道少数人的行动,引不起厂方的重视,于是威胁、利诱、鼓励同事积极参与。凡是这种提议,总有“赞成的”和“反对的”两种态度,而赞成的分子通常都比较热烈,甚至在劝诱无效的时候,会动口兼动手,半君子半小人地软硬兼施,因而导致流汗又流血的火爆场面。厂内闹大了,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走上街头,企求获得更多的同情和助力,至少也造成声势,对厂方构成较大的压力。我们丝毫不反对“有话要说,有权益要争取,有委屈要谋求改善”。

但是基于“流汗不流血”的原则,任何暴力行为,可能引起流血的行动,都不是大家所乐意接受的。我们一方面要求环境保护,一方面重视工厂安全,却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卷入流血的抗争,是不是明智的举动呢?有意见当然可以反映出来,但是所采取的方式和态度必须合乎理性。所谓“有理走遍天下”,理直便可以气壮,但绝对不是壮到动武的地步。同等标准的年终奖金,有的同事认为差强人意,也有的同事认为根本不合理。于是认定不合理的同事,势必极力煽动那些认为差强人意而不讲话的同仁,希望大家一起来要求工厂加发奖金。

有些人勉强同意加入,有些人则坚决反对。勉强同意的人,会增强争取的意愿,逐渐由平淡而剧烈。那些坚决反对提出抗议的人,则被责骂为“保皇党”或“厂长派”。原本是邻居或好朋友的同事,如今开始有了“不两立”的意识。加上中国人不争则已,一争起来,很容易闹意气,形成“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紧张气氛。同时在方式上,也逐渐不择手段,这时候只要有一点激烈的诱因,就容易演变成为流血的惨境。如果年终奖金获得合理的解决,同仁之间的意见纠纷似乎应该随着消失。然而,事实上则全然不是这样,余波荡漾,仍旧久久难以消除彼此之间的不愉快。

中国人喜欢说“时过境迁”,过去就过去了,何必再提。不过我们也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记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要中国人忘掉别人的旧事很容易,忘掉自己的往事则相当困难。争取有功的人,沾沾自喜,俨然新的权贵。被骂为“保皇党”或者“厂长派”的同事,内心更不平衡:曾几何时,为工厂讲话也得不到好报,这算是什么世界?表面上逐渐归于平息,心里头则始终存有隔阂,对于士气,不可能没有不良的影响。奉劝喜欢“流汗又流血”的朋友,汗是可以流的,对健康有益,血是不必流的,上班并不需要献血。大家应该循着合理的途径,求取圆满的沟通,毕竟流血不是好事情。

我们常把辛苦赚来的钱,称为“血汗钱”。唯有这种钱才守得住,也才值得赚。凡是容易进来的钱,大致都出去得很快。守不住的钱,常常害人也害己。2血汗血汗,最好是流汗而不流血。

有时候不小心,或者不得已而流血,应该极力加以避免,以维护自身的安全。3流汗不流血,应该视为工作安全的守则。人人有些共识,工作场所保持安全第一,大家才安心。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102479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4章做事不坐牢------

某银行发生巨款冒领案,经理和承办人员都去坐牢。承办人员很不服气,认为:“这种事情根本是我违背本意去做的,我并不想这样做,而是经理指使我去做的。我如果有罪,那也是罪在我的服从。”大家不能够接受他的辩解,因为“你如果不做,难道经理会牵着你的手去做?”然后我们又高声朗诵:“服从为负责之本。”请问:部属可以不服从吗?2部属可以完全服从吗?3主管若是命令部属做违法的事情,部属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4现代化的部属,是不是应该一切说明白,据理力争,让上司也明白不违法的道理?5请问什么叫做“服从为负责之本”?请把您的高见简要地写下来:

部属可以不服从上司的指使吗?答案正是中国人的看家本领:“很难讲!”张三不服从上司的命令,把事情弄得乱七八糟。上司很生气,讥讽地说:“你自以为聪明,认为比我还要强,现在呢?强在哪里?如果照着我的话去做,会这么糟糕吗?”张三心里依然不服气,“如果照着你的话去做,真的不会这么糟糕吗?”但是,事实摆在眼前,自己的成果实在不好,又有什么话说!李四服从主管的指示,一丝不苟地去执行,结果并不好。主管很生气,骂他死脑筋:“为什么有问题不赶快提出来?只知道死干、蛮干,是不是存心想害我?”李四当然十分不服气,心里抱怨:“你不是常常提醒我要服从?而今听话去做,也要挨骂?”不过,结果不理想,申诉也没有用,再怎么说,也没有人听得进去。从这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人是“结果主义”者,一切依凭结果来判断,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正是此理。王五不服从上司的命令,却把事情办得十分正确而有效。上司很不高兴,认为王五根本不尊重他,心目当中没有上司的存在,因此多方表示不满,指称“如果按照我的话去做,结果必然更好。他的见解不够深入,能够做到这种地步,他就觉得满意,实在需要多多磨炼,才有可能更加成熟。”朱七同样不服从上司的命令,也把事情办得条条有理。上司非常高兴,认为朱七懂得持经达权,适时调整,果然契合时宜。他一再赞扬:“朱七把握住我给他的原则,能够随机应变,用‘不变’的原则来应对‘万变’的现象,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办事精神,才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值得大家多多学习。”如果认为王五的运气差,碰到不明理的上司,朱七运气好,遇见明理的主管,那就是一种“不能明辨是非”的错觉。王五和朱七同样不服从命令,获得两种完全不同的评语,一般人会觉得这是评论人的主观不同,也就是两位上司的价值观不一样,或者说是性格上的差异,其实并非如此。假使我们把王五和朱七对调一下,结果呢?王五的上司照样不满意王五不服从命令的行为,而朱七的主管依然赞扬朱七见机行事,有应变能力。为什么呢?因为王五“不服从到让上司很明显察觉出他的不服从”,以致产生“你的心目中根本没有我”的反感,当然不愿意肯定王五的办事效果,却耿耿于怀王五的目无上级。朱七“不服从到主管并不觉得他不服从”,只是看出“他为了求取良好的效果,尽心尽力地调整,希望能够圆满地达成我交给他的使命”,所以到处宣扬。王五和朱七,在不服从的过程中,一定有其不同的措施,使得双方的上司有着不同的观感,因而带来不同的结局。

从这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又是“过程主义”者,过程的变化,乃是“不以胜败论英雄”的最有力证据。2完全服从,事实上就是盲从,盲目顺从上司的命令,根本就是奴才,具有下述三大特性:第一,不用心,一切唯命是从,自己不可能有长进。第二,不负责任,只知道依上司的命令而行,让上司负责。上司没有指示,也会以请示的方式,把责任推给上司。第三,存心讨好上司,以完全服从来博取上司的欢心,却在上司决策错误时,反而害了上司。3主管命令部属从事违法活动,部属为了确保“做事不坐牢”,当然应该坚决拒绝。不过在拒绝的过程中,应该秉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做,也不说。”“不做”的原则比较容易了解,反正违法坐牢的事情不做,总是对的。“不说”的原则比较难懂,为什么不能说呢?第一,主管交给部属的工作,如果是违法的,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有意的,主管明知违法,却故意指示部属去做;另一种是无心的,主管太忙,由于疏忽而未能察觉出违反法令,因而指使部属去做。如果主管是有意的,部属一看违法,便说出来。

这时由于并无实际行动,主管可以推说不知情,表面上赞美“部属机警”,及时发现弊端,内心却痛恨“部属不识相”,存心抓把柄,到处诉苦,把部属形容成一颗定时炸弹,弄得没有人敢用,对部属的前途,真是大有阻碍。假若主管是无心的,那就更加糟糕。因为主管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他实在太忙,并没有发现其中有违法的事情,部属一口咬定他交办违法的工作,不知是何居心?他一方面当面苛责部属,不要存心不良,一方面向上请求,把这种有意栽赃的部属调开,否则他坐卧难安,不知道什么事情就要被这种部属渲染得见不得人。

中国的恕道,绝对不是宽恕坏人,但宽谅无心犯错的人。难道主管真的是神仙,一点错误都不可以犯吗?第二,部属一看事情是违法的,便说出来。万一法令已经有所变更,主管知道得早,自己知道得晚,主管的话就很不好听:“放心,在我这里做事,不会违法。因为我最讨厌违法的人,你最好留心你自己,千万不要违法才好。”世界上“不知”的人很多,“不知”不等于“无知”,有时只是知道得迟了一些,成为某一时段的“不知”,部属得知较晚,因而冒犯上司,值得吗?第三,不论主管有意或无心,部属一看违法,便说出来,就已经和主管形成对立的态势。主管看了有“原来你和我不同一国”的感觉,以后做事势必困难重重。部属不说也不做,主管当然会追查:“那件事情办得怎么样?”这时部属才说话:“我正在找法令依据,一直没有找到。”主管如果把法令依据拿出来,部属放心,就应该马上去办。主管拿不出法令依据,却交代“如果找不到依据,最好不要办”,部属便明白他是无心的,幸好自己没有到处张扬,否则错怪主管事小,自己令人害怕那才倒霉。主管拿不出法令依据,偏又交代“不管有没有法令依据,赶快去办就是”。

这时已经非常明显,主管有意把部属保送到“土城研究所”(牢狱的代名词)去进修,部属当然更加坚决,不去办它。可是一说出来,主管便可能否认,反而指称部属有意栽赃。部属不说也不做,主管一把事情闹大,大家自然明白主管的司马昭之心,更加同情部属的忍辱负重。4有人说:“时代不同了,现在是‘良禽择木而栖’的时代,部属可以选择主管。”我们也承认,部属最大的权威,表现在“五指并拢,手心向下,向桌面一拍:‘我不干了!’”但是,偶尔为之可以,天天如此,请问吃什么?良禽择木而栖,先决条件是有木可择,而且自己有本事可以选择,还能够栖得住。若是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并且遇到什么样的主管,都得扮演好部属的角色,恐怕只好按照上面所说的方式来应对比较妥当。一切说明白之前,最好想一想自己的判断力够不够?若是基本认识都不见得正确,如何说明白?5服从为负责之本,表示部属的基本信条应该是把责任担负起来,达成预期的工作目标,完成合乎要求的工作成果。服从到什么程度?必须以这个根本要求来衡量决定:不能够盲目顺从,也不应该存心不服从。人不可以不重结局,因为“盖棺定论”,结局可以给人一个总成绩。

中国人最害怕“晚节不保”,便是最后的结局往往淹没了以往的表现。

但是,人不可以仅仅重视结局,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人的结局,不外是死。一切喜怒哀乐,无不来自过程。真正的人生,实在是起起伏伏的变化所带来的感受。

中国人最了解人生,所以“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视。承办人员违法坐牢,结局令人悲伤,因为无论如何,坐牢总是不愉快的。

但是他不服从经理的指使,过程可能顺利吗?这才值得我们好好来研究一番。承办人员向经理报告:“这件领款案不符合银行的规定,我不敢做。”经理会说:“你怕什么?一切有我负责,不用怕!”承办人员说:“这种违法的事,我不愿意做。”经理可能说:“这哪里违法?我堂堂一个经理,会叫你做违法的事?你说话最好小心一点。

这是变通,绝对不违法,而且转来转去,没有人看得出来,你放心好了!”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地诅咒“让别人去死”,告诉做部属的,违法的事,要坚决拒绝,不忍心让这些“鸭蛋”去碰“石头”,然后对着蛋黄蛋清摇头惋惜。不错,正确的主张是:做事可以,绝对不要坐牢,但是,为了不坐牢而丢掉饭碗,那种滋味恐怕也不是局外人所能够体会的。把服从和不服从合起来想,不要分开来看。很容易悟出“站在不服从的立场来服从”,意思是“不一定服从”也“不一定不服从”,才能够“有所服从”也“有所不服从”,因而“服从到合理的程度。”合理不合理,很难判断。所以服从到什么程度必须用心思索,不可以为所欲为,或者凭着一知半解便立即做出不服从的反应。站在不服从的立场来服从,才不致盲目服从。

但是服从与否,是自己内心的事情,用不着表现出来,以免引起上司的不满,反而对自己不利。于是上司的命令,先以正面的服从来表现,以减轻上司的疑虑,然后再仔细考虑,服从到什么地步,以求合理。

做事可以,做事很应该,绝对不能违法坐牢,这是部属听不听话的主要原则。对自己有利,也不会害及主管。2上司的命令,必须自己衡量,应该服从到什么地步,才不致因盲目顺从而害了上司。因为服从不服从的判断,应该以把事情做好为基准,而不是以讨好上司为基础。3坐牢是一种自作自受的恶果,虽然说很可能遭受冤枉,但是自己不够谨慎,也是责无旁贷。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102479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经管职场小说 《中国式管理使用手册》

作者:曾仕强
小说现有字数:15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12月22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中国式管理使用手册”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102479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