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选读》

《中国通史选读》 《中国通史选读》

  • 书名:《中国通史选读》
  • 分类:通史
  • 作者:雷海宗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2006-5
  • 售价:62.00元
  • 装订:简裝本
  • 页码:709

《中国通史选读》 内容介绍:

不争两字见平生,全部工夫铸史成。 ——潘光旦(1899—1967) 他走进教室,摘下那顶旧呢帽放在台子角上,一枚校徽老是倒插在上面,他真没工夫管这些。你看他,喘着气,脸上的红潮还来不及退,他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战国之社会经济”,信口讲了下去,讲来又是那么的轻快、流利、生动,使历史上一个个人物都活了起来,一件件事都在墙壁上来回地撞…… ——《教授印象记》(《清华暑期周刊》第九卷第八期,1934年) 1934年我考入清华大学读书,必修课中有中国通史,教师是雷海宗先生。我还记得第一次上课时的情景。我们将近一百人的一年级学生坐在生物馆的阶梯教室里,气氛极其安静,又稍有一些紧张,等待讲课的雷先生。上课的钟声还没有响,一位衣着朴素的先生走进教室,把几支粉笔放到讲桌上。他没有带书,也没有讲稿,和蔼但又有些严肃地看了看学生们,首先说了学习祖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就开始讲课。他讲话声音不高,极有条理,我们都全神贯注地听着写笔记。最使我们敬佩的是,一次讲课有许多人名、地名、年代,他记得那样准确,那样熟练。全年讲课都是如此。入学时间长了,接触三、四年级同学,才知道雷先生学识渊博,对欧洲中世纪史的研究造诣很深,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对秦汉史的研究,也造诣很深,是贯通中西史学的学者。我们都为能听到他的教诲而感到高兴。 ——王永兴(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在1932-1933年听中国上古史,1936-1937年听中国通史……在我听中国通史时,先生已编有《中国通史讲义》930叶,分订七册,供同学课下阅读。……雷先生谓世界各民族文化只有一大周,独中国文化有两大周,现在向第三周迈进。在1932-1933年“中国上古史”课上,以西晋灭亡为下限,至1936-1937年“中国通史”课上,则以淝水之战为第一周和第二周的界限。可见雷先生的观点是逐渐明晰的。雷先生说第一周是纯华夏民族的古典中国,第二周是胡汉混合、梵华同化的综合中国。第一周,除所谓史前期外,分五个时代。第二周也分五个时代。兹列简表如下: 第一周 第二周 一 封建时代(前1300-前771年) 南北朝、隋唐、五代(383-960) 二 春秋时代(前770-前473年) 宋代(960-1279) 三 战国时代(前473-前221年) 元明(1279-1528) 四 帝国时代(前221-88年) 晚明盛清(1528-1839) 五 帝国衰亡与古典文化没落时代(88-383年) 清末中华民国(1839- ) 雷先生谓:“第一周的时代各有专名,第二周的时代只以朝代为名。这并不是偶然的事。第二周的各代之间仍是各有特征,但在政治社会方面一千五百年间可说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大体上只不过保守流传秦汉帝国所创设的制度而已……只在文物方面,如宗教、哲学、文艺之类,才有真正的演变。” 雷先生说,华夏民族,在世界民族勉强,已创建了唯一的历史第二周。只是最近百年来,外力入侵,中国文化遭受极大冲击,第二周已快到结束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再创造第三周,就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去争取了。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 ——卞僧慧(天津社科院研究员) 我通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教学科研卷”,发现1938-1939年钱穆的中国通史列为甲组,雷的通史列为乙组;自1939-1940年起吴晗授甲组中国通史,雷师的通史列为乙组;1942-1943年,吴晗、孙毓棠、雷海宗分别讲授甲、乙、丙三组中国通史。当时的理由是甲组较详于史实与制度,最适合人文社科学生的需要,乙组史实及制度稍为简略,宏观视野及分析综合比较适合理工及不以历史为专业学人的需要。 当时雷先生为历史系主任,始终践履先人后己的原则。在此之前他早已解释过何以他在中国通史故意略于制度:“著者前撰‘中国的兵’,友人方面都说三国以下所讲的未免太简,似乎有补充的必要。这种批评著者个人也认为恰当。但二千年来的兵本质的确没有变化。若论汉以后兵的史料正史中大半都有‘兵志’,正续《通考》中也有系统的叙述,作一篇洋洋大文并非难事。但这样勉强叙述一个空洞的格架去凑篇幅,殊觉无聊。反之,若从侧面研究,推敲二千年来的历史有甚么特征,却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探求。” 对历代宰相制度、内廷外廷、宦官等等,雷师也采取类似的简化处理。再加上采用施本格勒的形态文化史观把国史分成两大“周”,当然不免引起少数同仁的明讥暗讽。 但可喜者有三。 一、当时联大助教学生求知若渴,胸怀开朗,决无门户之见。例如1939年秋我初抵昆明,丁则良学长即兴奋地告我,年前钱穆先生的中国通史,尤以唐宋间经济重心之南移,甚为精彩,其《国史大纲》即将问世,不可不读。钱氏之长无伤于我们对雷氏通史的服膺。我们那时吸取各家之长还来不及,怎会尽先去挑剔老师们的短处。 二、当时助教、学生中不少人相信欲知中国文化的特征,多少必须略知人类史上其他文化的同异与盛衰兴亡的各个段落,否则难免井蛙之识。翁同文早在六十年代初在巴黎期间即接受我的请求,对雷师的通史作一扼要忆评。他强调指出雷师为介绍当时风弥世界的文化形态史观“到中国之第一人。虽形态史观之价值尚无定论,且施本格勒、汤因比(Arnold Toynbee)诸人原著因篇幅巨大亦尚无译本,但开风气之功,实舍雷先生莫属”。再则,“雷先生本人中西史讲义既依形态史观架构编制,其影响及于清华联大后学之任历史教席者必不在少数。就所知丁则良学兄授西洋史即沿其体制,弟去国前滥竽授中国史亦复循其规模……”三十多年后应该补充的是武汉大学吴于廑教授。我个人在海外讲授中国通史四十余年,亦大多采取雷师的看法,因早在三十年代他已纠正施本格勒对两汉以后中国文化长期停滞,丧失生命力的错误看法。甚至当时联大学生方面,历史系最优秀的刘广京和任以都都是选雷师的乙组通史。…… 三、尽管六七十年前雷师以施本格勒《西方的没落》理论架构应用于国史,引起一些不可避免的评讥,但经雷师修正以后的文化形态史观,确颇有裨于中国通史的宏观析论。盖两河(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希腊—罗马、回教、欧西七大文化各有其不同的特征与风格,此即所谓的形态之异;但以上七大文化亦标示彼此之间确有类似的发展阶段、历程,以及最后大一统之出现、崩溃、没落的共同之处,此即所谓的形态之同。因此,仅置中、西两文化于一个视景(perspective)之下,本已是加深洞悉中、西文化特征及其同异的最有效方法。遍观二十世纪治史或论史对象最“大”的史家,施宾格勒外,如英国的汤因比,德国的雅斯贝斯(Karl Jaspers),中国之雷海宗,美国与我同僚及学术关系久而且深的麦克尼尔(W. H. McNeill)等无一不预觉到世界之进入“大一统”局面,无一敢深信这行将一统世界的大帝国(及其盟属)能有最低必要的智慧、正义、不自私、精神、理想和长期控御无情高科技的力量而不为高科技力量所控御。今后全球规模大一统帝国继续发展演化下去,是否能避免以往各大文化的最后没落与崩溃,正是关系全人类命运不能预卜的最大问题。治中国通史不能仅凭传统经史的训练,必须具有近现代世界眼光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回忆清华和联大的岁月,我最受益于雷师的是他想法之“大”,了解传统中国文化消极面之“深”。当时我对国史知识不足,但已能体会出雷师“深”的背后有血有泪,因为只有真正爱国的史家才不吝列陈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弱点,以试求解答何以会造成千年以上的“积弱”局面,何以堂堂华夏世界竟会屡度部分地或全部地被“蛮”族所征服,近代更受西方及日本欺凌。 ——何炳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雷先生毕生从事于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研究和讲学,故能从世界历史的背景观察中国历史,并酝酿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求之于当代史学界,是颇为罕见的。他的历史理论脱胎于斯宾格勒的历史形态论,而加以自己的改造,即每一种历史文化都有一个生命周期,但唯独中国的历史有两个周期,他期待着中国迎接自己第三期的历史文化。他的这一文化形态史观,可能为许多历史学家所不同意,但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提出的许多新颖而独到的见解是启人深思的。例如,他从中国的“兵”的角度来界说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又如,他从君臣关系的演变来观察中国皇权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与恶化;二战期间,他还介绍了当时西方流行的地缘政治学。无论读者同意作者的见解与否,大概都不会不同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学术和思想进步的最重要的保证。以雷先生为代表的文化形态史学派,要不失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园地中不可忽视的一家。 ——何兆武(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1992年,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因研究洛克菲勒基金会与中国的关系,曾到洛氏基金会档案馆查档案,忽然发现几份饶有兴味的文件。 1943至1944年间,中国抗战最艰苦的年月,时任美国驻华使馆文化官员的著名中国通费正清与清华大学美国教授温德联名给洛克菲勒基金会写信,大意谓,中国最著名的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教授现在生活陷于极端困境,连温饱和健康都难以保证(其中提到闻一多罹患肺病等等),为抢救这批对中国的复兴极为宝贵的知识精荚,建议洛氏基金会有选择地分批资助一些教授赴美讲学,既可以对他们改善生活不无小补,又可以加强美国的中国学。由于中国知识分子自尊心很强,直接由基金会出面,他们可能不肯接受,因此建议由美国国务院出面与中国政府谈,作为两国文化交流项目,中美双方共同协商决定名单,再由洛氏基金会拨款给美国有兴趣的大学,由他们出面聘请对等学科的教授。这一方案果然付诸实施,名单分A、B两批,A是被认为不但著名而且最有创造力的学者,雷海宗在这一名单上。其他有闻一多、费孝通、冯友兰、梁思成、罗常培等十几位教授,多数都应邀成行,利用这一机会,在学术上成绩斐然。例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英文原著)就是在此期间完成的,冯友兰也是在这一年中开始与卜德教授合作翻译他的《中国哲学史》。雷海宗先生却婉拒不就,理由是现在正是学校最困难时期,西南联大需要他,他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梅贻琦校长曾亲自动员他接受邀请,但是他留意已决,终于没有去。这一情节见于基金会在华工作人员向总会汇报工作的信中,完全事务性一笔带过,未加任何评论。而这几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引起我很大的心灵震撼。 ——资中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先生生活在20世纪上半期苦难的中国,大气蓬勃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文化自觉是先生思想的“大本大原”。他以世界史的眼光治中国史,给予中国史新的解释,描述中国历史文化既往历程,寄希望于未来的开展,从而为当下注入精神动力;其研究有意侧重中外比较的观察角度,但绝非盲从外国史的观念和理论,而是始终保持民族文化独立的警觉。 ——刘桂生(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作者雷海宗介绍:

雷海宗(1902—1962),字伯伦,河北省永清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兼治世界史与中国史。1919—1922年,就读清华学校高等科。后赴美留学,1927年于芝加哥大学历史研究所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中央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金陵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32年返回母校清华大学任教,历任清华及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系主任、代理文学院院长,直至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执教二十年,授课以中国史为主。1952年调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1962年后病逝于南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评论图书请先登录注册

你也许想看:

中国史学名著

《中国史学名著》

钱穆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本书为一本简明的史学史著作,在讲座的基础上写成,扼要介绍了从《尚书》、《春秋》到《文史通义》的二十多部中国史学名著。作者...”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 一部外敌屠戮中华与国人浴血抗争的社会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 一部外敌屠戮中华与国人浴血抗争的社会》

胡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全2册)》叙述了中国自1840年到1919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对诸多广为人知的事件作了全新、...”

最后的帝国

《最后的帝国》

恩斯特·柯德士.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2

“《最后的帝国:沉睡的与惊醒的"满洲国"》是上世纪30年代一名德国记者游历考察当时伪满洲国写下的一本纪实性著作。《最后的帝...”

清日战争

《清日战争》

宗泽亚.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4

“1894年清日的战争,清朝用干支纪年的甲午年命名“甲午战争”;日本命名“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欧美命名“First Si...”

中国社会史

《中国社会史》

(法)谢和耐著..2006

“”

江浙吴越文化 : 苏州杭州

《江浙吴越文化 : 苏州杭州》

高文麒.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文化中国系列丛书12本,阅读行走的事业和深度,寻找人文的鲜活与感动,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大美。这是一套兼具文化深度和知识性的...”

1592-1598中日决战朝鲜

《1592-1598中日决战朝鲜》

马伯庸, 汗青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1592-1598,中日决战朝鲜。中国史上汉人皇朝最后一次扬兵域外,大明铁骑名将vs日本战国强兵悍将,国内最全面讲述中、...”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英]约翰•汤姆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衰腐的晚清帝国在喘气的间隙开始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改变悄然发生。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恰逢其时...”

民国底色

《民国底色》

张耀杰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书中涉及的民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包括政学两界的赵凤昌、张謇、袁世凯、袁克文、唐绍仪、赵秉钧、孙中山、陈粹芬、黎元...”

中国史读本

《中国史读本》

顾颉刚, 王钟麒著..2013

“”

晚清传奇

《晚清传奇》

《南方周末》编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

“《晚清传奇》将那压在国人心头的一页,以全新的方式跃然展开:或阐于细微,以记录者的独特眼光重新回忆帝后众臣乃至“乱臣贼子”...”

君主立宪之殇 : 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君主立宪之殇 : 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

解玺璋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再续传奇!晚晴政府以自强为标志的“自改革”缘何走到了尽头?三权分立后,民国何以变成党国?未来的中国...”

甲午海战的前世今生

《甲午海战的前世今生》

晓箭著.华夏出版社.2014

“这是一部通俗说史类作品。本书作者在占有大量甲午海战史料的基础上,从人文高度观照史料和人物,高屋建瓴地仔细梳理当时纷繁复杂...”

一本书读懂二十五史

《一本书读懂二十五史》

王晓梅主编..2010

“《一本书读懂二十五史》内容简介:“金屋藏娇”与刘彻被立为太子有何关系?“巫蛊之祸”是怎么回事?小偷为什么被称为“梁上君子...”

中国通史 . 卷七 : 彩插普及版 明卷

《中国通史 . 卷七 : 彩插普及版 明卷》

李伯钦, 李肇翔主编..2012

“《中国通史(彩插普及版)(套装共8册)》内容简介:全新的历史解读方式,融入了百年来的历史研究成果,以及近三十年来的历史新...”

中国文脉

《中国文脉》

余秋雨.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中国文脉》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教授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余秋雨教授感叹当前“...”

华夏文明之源 : 夏商周史话

《华夏文明之源 : 夏商周史话》

孙志明编著..2013

“”

文化复兴 :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文化复兴 :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金元浦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本书是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复兴和中国梦的背景下写作的,阐释了中国梦也是文化复兴之梦,而要实现文化复兴,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

中国历史碎片 : 1840-1949 : 西洋镜里看近代中国

《中国历史碎片 : 1840-1949 : 西洋镜里看近代中国》

安子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14

“笔者埋头故纸堆,翻找老报纸,从清末民国的《时代》周刊、《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老报纸、老杂志里,找出了一片片与众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