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

《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 《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

  • 书名:《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
  • 分类:人类学
  • 作者:纳日碧力戈
  • 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2000-10
  • 售价:20.0
  • 装订:精装
  • 页码:297

《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 内容介绍:

本书是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民族文化与多元一体》和1996年国家人事部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重点资助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关系新观察》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和讨论了国内外的族群理论,突出前沿,填补了国内族群理论研究的空白。 本书在辨析族群、种族和民族的名实源流的同时,介绍了国外族群理论,对族群作新的观察和分析;在讨论中国族群观念的时候,分析了民族识别和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强调了种族、族群和民族的互相渗透;还深入分析了语言和族群文化、民族与国家、多元一体与民族主义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中国族群生活方式的变迁;最后,展望了族群理论的一些新视角和发展趋向。 族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具有超强的生命力,也具有非凡的可塑性;容易适应“国家话语”,为多种社会冲突和社会革命提供了动力,既给人类带来希望和信心,也同样容易引起兵戎相见。族群研究要通过揭示族群的本质和演变,使人们超越偏见,增加宽容,让国际和平多几分希望,这,就是本书用意所在。

作者纳日碧力戈介绍:

纳日碧力戈,男,蒙古族,1957年10月30日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获法学(民族学)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民语三系,获文学(语言民族学)博士学位。1992~1994年获英国外交部高级奖学金和三一学院牛顿基金“蒙古及内亚研究室——共同保障委员会”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做社会人类学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和田野实践,尤其关注族群理论和象征符号。1996年始承担国家教委和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人文生态》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关系新观察》。1997~1999年参加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南昆铁路建设与沿线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课题,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潞城乡各烟屯的蓝靛瑶社区进行了累计5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并发表了调查报告;1998年开始参加中国台湾清华大学《亚洲季风高地与低地的社会与文化?云贵高原的亲属与经济》课题,在同一地区做田野工作。著译有《姓名论》、《种族与民族概念的互渗与演进》、《文化的解释》(合译)等专著、译著、论文、译文100余部(篇)。

《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 目录大纲:

第一章 族群的解析
第一节 族群、种族与民族:名实之辨
第二节 族群的结构、符号和实践
第三节 族群新观察
第二章 族群理论诸说
第一节 族群原生论
第二节 族群现代—想像论
第三节 族群神话—符号丛论
第四节 族群边界论
第五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族群理论
第三章 中国的族群观
第一节 种族观念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种族、族群和民族的互渗
第三节 民族识别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
第五节 现代背景下的中国民族
第四章 语言和族群文化
第一节 语言的性质
第二节 语言和族群思维
第三节 语言、咒语和神话
第四节 语言和姓名
第五节 语言强势与政治操作
第五章 民族与国家
第一节 民族文化与国家政治
第二节 全球开放与国家疆界
第三节 隐喻和转喻的跨文化置换
第四节 理想与现实
第六章 多元一体的评析与民族主义的讨论
第一节 放群与国家多元一体的人类学背景
第二节 中国的民族主义及其概念分析
第三节 民族的构建与流动的边界
第四节 对民族主义理据的商榷
第五节 族群社会记忆与民间信仰
第七章 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中国族群生活方式变迁
第八章 结语:族群研究的文本化
后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评论图书请先登录注册

你也许想看:

Privatizing China

《Privatizing China》

Li Zhang,Aiwa Ong (Editor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8-2-28

“Everyday life in China is increasingly shaped by a novel mix...”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

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人类学家之一,马林诺夫斯基生前的日记在1967年出版后,引发了持续近二十年的争议:这位德高望重的开山...”

The Big Fat Surprise

《The Big Fat Surprise》

Teicholtz, Nina.Simon & Schuster; Reprint.2015-1-6

“A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Named one of The Economist’s Boo...”

科学的文化理论

《科学的文化理论》

马林诺斯基(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0

“”

神功戲殺人事件

《神功戲殺人事件》

徐焯賢..2011-8-31

“祭白虎是粵劇界祭祀白虎的儀式,藉此祈求在新戲台上演出順利,然而,在龍平洲的神功戲戲棚內,兇手假借白虎之名,展開了殺人計劃...”

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

《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

杨慧,陈志明,张展鸿.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

中国民族学史(下)

《中国民族学史(下)》

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5

“本卷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民族学史》的下卷,与本书上卷一起构成对中国民族学发展史的全景式的回顾和描述。重点探讨...”

雪山之书

《雪山之书》

郭净.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3

“卡瓦格博地区作为全球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一直以来倍受世人的关注,但在这样一个不同文化广泛接触和融合的时代,卡瓦...”

学术自述与反思

《学术自述与反思》

费孝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9-1

“”

A Culture of Corruption

《A Culture of Corruption》

Daniel Jordan Smith.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10-30

“E-mails proposing an "urgent business relationship" help mak...”

微“盐”大义

《微“盐”大义》

舒瑜 著,王铭铭 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04

“本书是一份关于“盐”的历史民族志,是以物为视角的人类学研究个案。基于对云南大理一个盐井村落(诺邓村)的田野调查,作者力求...”

An Inquiry into Modes of Existence

《An Inquiry into Modes of Existence》

Bruno Latou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3-8-19

“In this new book, Bruno Latour offers answers to questions r...”

疾痛的故事

《疾痛的故事》

[美] 阿瑟·克勒曼 (Arthur Kleinman).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04

“鼻塞、腹痛、关节疼痛,这些对身体异常和不适反应的切身感受,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生命体验。 疾痛的主要问题,在于它给日常生活造...”

石堆中發芽的人類學家

《石堆中發芽的人類學家》

蔡政良 (Futuru).玉山社出版事業.2009/04/26

“拍攝《阿美嘻哈》的人類學家futuru, 在以紀錄片保存阿美族生活文化之外, 也以文字記錄他與都蘭的結緣故事, 以及天生...”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现代日本地域艺术文化研究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现代日本地域艺术文化研究》

侯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11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现代日本地域艺术文化研究--以蕨座剧团为个案》由侯越所著,本书图文并茂,主要从研究日本蕨座剧团的社会...”

Anthropology and Anthropologists

《Anthropology and Anthropologists》

Adam Kuper.Routledge.1996-4-11

“On its first publication in 1973 Adam Kuper's entertaining h...”

生殖崇拜文化论

《生殖崇拜文化论》

赵国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05-6

“生殖崇拜,初民信仰。盛行远古,遗风犹存今日;遍及世界,中华独具特色。本书溯起源,列表现,说影响,意在探索。”

美国的社会与个人

《美国的社会与个人》

李荣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美国的社会与个人:加州悠然城社会生活的民族志》内容简介:作者扎根美国加州一个普通小镇一年,聚焦家庭生活中爱的表达、家庭...”

林圯埔

《林圯埔》

庄英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01月

“本书包括生态环境与历史背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等三大部分。主要研究汉人在林圯埔的开拓过程,尤其是强调汉人在林圯埔的拓...”

滇西边区考察记

《滇西边区考察记》

方国瑜.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12

“《滇西边区考察记》是当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之一。《滇西边区考察记》是方国瑜先生20世纪40年代刊行的旧作,经林超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