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社会》

《单身社会》 《单身社会》

  • 书名:《单身社会》
  • 分类:人文
  • 作者:(美) 克里南伯格
  •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2015-2
  • 售价:32.00元
  • 装订:平装

《单身社会》 内容介绍:

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明晰地指出,独自生活的人更容易拜访朋友或加入社会团体,他们更容易聚集或创建有生气的充满活力的城市。更准确地说,我们的社会已经从一个保护人们免受伤害的社会,转变成了允许人们将自己才能最大化的社会。 ——《纽约时报》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写就了一本关于单身社会的研究著作。他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独自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与痛苦。《单身社会》提出了对于城市规划的一种全新观点,并阐明了深入研究独居者心理的学术需求。克里南伯格写这本书绝非哗众取宠,恰恰是为了与人们分享沟通他的观点。必读推荐。” ——理查德•斯奈特,《共处:合作的仪式、快乐以及政治》作者 “一本引人入胜、不偏不倚的关于单身社会崛起的著作,阐明了单身社会为个人所带来的挑战,但更为重要的,它揭示了由此带来的对我们社会的深远影响。极具启发性。” ——斯蒂芬妮•库恩兹,《婚姻已成历史:爱情如何战胜婚姻》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1950年代,美国人口中只有22%的人单身生活,而今天,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正处于单身,而其中,3100万人独自生活,——这差不多占到了美国成年人口的1/7。独居人口占到了美国户籍总数的28%,这一比重使之成为美国最普遍的家庭形式,甚至超越了核心家庭的所占比重。在本书中,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向人们证实,这一数字背后绝非是一时的潮流走向,事实上,这正代表着自婴儿潮以来最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克里南伯格以他前瞻性的研究为基础,探索了单身社会的崛起,以及这一现象给我们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尽管传统思想一直告诫我们,独自生活将导致孤独和与世隔绝的孤立,克里南伯格却向我们揭示了,绝大多数单身者正热忱地投身社会与社交生活中,他们比同龄已婚人士更热衷于外出就餐、锻炼身体、参与艺术及音乐课程、公众活动、演讲以及公益活动。甚至有证据表明,比起与配偶居住的已婚人士,独自生活的人们身心更为健康,而他们都市公寓的生活方式,相较郊区独栋家庭住宅,也更为绿色环保。 克里南伯格专业地分析了这些独居人士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年轻的专业人士,支付高额的公寓租金,以换取自由和隐私;三四十岁的单身人士,不愿为了不尽如人意的伴侣而牺牲自己的事业或生活方式;离婚人士不再信任婚姻是幸福与稳定的基础;以及那些宁愿独居也不愿与朋友或者孩子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根据针对三百多名不同年龄和阶层的男女所做的深度访谈,克里南伯格得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论:在如今这个媒体无处不在、人与人高度紧密相连的社会中,独自生活令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更懂得享受伴侣的陪伴。 克里南伯格在本书中,用令人耳目一新的统计数据、第一手资料,以及对于独居人士的生动刻画,颠覆了人们对于单身的传统认知,并为改变着美国的单身社会这一形式,给出了结论性的评价:单身社会,正成为一次空前强大、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

作者(美) 克里南伯格介绍: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1970-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公众文化》编辑。他的第一部著作《热浪》获得了七项文学和学术奖项,并被《芝加哥论坛报》誉为“最佳著作”。他的调查研究被《纽约客》转载,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以及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转播,他的文章则刊登于《纽约时报杂志》《滚石》和《美国生活》。

《单身社会》 目录大纲:

导言 1
第一章 独自生活 33
第二章 独自生活的能力 67
第三章 分离 101
第四章 自我保护 127
第五章 共同的孤单 151
第六章 独自老去 179
第七章 重塑独居生活 211
结论 241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评论图书请先登录注册

你也许想看: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陈荣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本书是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书中具体包括了:徐爱录(第一至十四条)、又(第一五五至一六七条)、答罗整庵少宰书(第一七二至...”

文化中国

《文化中国》

杜维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4-1

“90年代,杜维明先生的更多精力在于开展“文化中国”的论域。《文化中国》着墨最多的是儒家的人文精神,以纠正将儒家入世的价值...”

知日·日本禅

《知日·日本禅》

苏静.中信出版社.2013-4-25

“本期日本禅特集,“知日”将带你探寻日本禅的渊源和传承,了解临济宗、曹洞宗、黄檗宗三大禅宗,拜读大师们的禅学经典。我们探访...”

社会生物学

《社会生物学》

爱德华·O·威尔逊.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5

“当1975年这部经典之作首次出版时,它创立了一个新学科,并触发了一轮围绕先天和后天古老议题甚嚣尘上的争论。尽管得到了国际...”

哈佛读书札记

《哈佛读书札记》

赵一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7

“作者赵一凡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美国的留学生,改革开放后译介美国文化思想的第一人。曾任哈佛中国同学会主席。本书分两编,上...”

白沙宋墓

《白沙宋墓》

宿白.文物出版社.2002-4

“《白沙宋墓(精)》为新中国田野考古报告的奠基之作。书中不仅全面报道了20世纪50年代初发掘的河南禹县白沙镇三座宋代墓葬的...”

傅雷家书(新课标本)

《傅雷家书(新课标本)》

傅雷,朱梅馥,傅聪.译林出版社.2016-6

“傅雷家人编定的精选本(1954—1966),以轻松风格反映家书精神,独有傅家照片、傅聪家信和英法文信中文版,权威呈现至深...”

初闯中国

《初闯中国》

[美] 约翰·海达德(John Haddad).花城出版社.2015-9

“《初闯中国》揭秘美国人在中国的首次冒险—— 美国建国后第一个一百年间各色美国人在中国的“冒险”故事,商人、传教士、外交官...”

我最美好的回忆

《我最美好的回忆》

[法] 弗朗索瓦兹·萨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8

“萨冈传奇开始于三十多年前:《你好,忧愁》引起的轰动、赛车的疯狂、圣特罗佩或日耳曼德普雷的不眠之夜、彻夜的赌博……以及她的...”

西方服装通史经典图鉴

《西方服装通史经典图鉴》

[英]皮库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5

“《西方服装通史经典图鉴(简体中文珍藏版)》展现了从公元前2000年至20世纪西方服装发展的历程,以绘图的方式,有代表性地...”

从中医看中国文化

《从中医看中国文化》

李建民.商务印书馆.2016-3

“本书探讨中国历史中的医学知识及身体建构,及其衍生的文化、政治、社会与性别意义。中国医学不仅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个认识生...”

食具

《食具》

[日] 山内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10

“说起食具,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东方的筷子,西方的刀叉匙,以及中东、印尼等区域的手抓式的用餐方式。那么,你可曾感到好奇并产生疑...”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美)罗伯特·M.波西格.重庆出版社.2011-9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父子两人和约翰夫妇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到加州,跨越美国大陆,旅行的过程与一个青年斐德洛研修科学技术与西方...”

无尽绿

《无尽绿》

宋乐天.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1-17

“这是一本以植物为主角的江南风物散文集,涉及回忆、考证、风俗与工艺。在植物的自然属性与所给人美的愉悦之外,突出的是植物与人...”

丑的历史

《丑的历史》

[意] 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04

“本书以图文资料与独特的见解深度剖析世人对“丑”的成见,颠覆传统审美观,形成一部异彩纷呈的审丑观念史。”

双子星座

《双子星座》

陈子善.中华书局.2015-6-1

“”

涅槃与再生

《涅槃与再生》

乐黛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3

“《涅槃与再生:在多元重构中复兴》为乐黛云先生21世纪以来学术论文的自选集,取名“涅槃与再生”,既对自己60余年的学术生涯...”

大正文化

《大正文化》

【日】竹村民郎.上海三联书店.2015-1

“译者说 这是一本讲大正文化的书,但并不是只讲文化的书。 它讲的是世界史里的一段日本史、一个激荡巨变的日本社会,通过关注这...”

自在台湾

《自在台湾》

陈斌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4

“这不是一本哗众取宠、名不副实的“台湾旅游宝典” 这不是一本拼抄资料、人云亦云的“台湾旅游指南” 这是中国国家地理推荐的“...”

母亲的六十年(郑鸿生作品)

《母亲的六十年(郑鸿生作品)》

郑鸿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8

“台湾女性的现代史、服装和审美的变迁、老照片中的台湾风情…… 本书能让你看到的还不止这些, 作者通过讲述“普通老百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