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流年》

《追忆似水流年》 《追忆似水流年》

  • 书名:《追忆似水流年》
  • 分类:中国文学
  • 作者:季羡林
  •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 出版年:2014-9
  • 售价:32.80元
  • 装订:软精装
  • 页码:192

《追忆似水流年》 内容介绍:

朱光潜、老舍、梁实秋、沈从文…… 季老读人,读出了衣钵相传的恩德,读出了天涯知己的缅怀。 论书院、谈藏书、漫谈国学、解剖哲学…… 季老谈书,深入浅出,深于情,明于理,给人以启迪。 本书收录季羡林先生关于读人与读书的文章,共分两辑:第一辑,数风流人物;第二辑,读书破万卷。

作者季羡林介绍:

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唯一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也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精于吐火罗文的学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享年98岁。

《追忆似水流年》 目录大纲:

第一辑:数风流人物
西谛先生•••••••••••••••••••••••••••••••••••••3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悼念朱光潜先生•••••••••••••••••••••12
遥远的怀念• •••••••••••••••••••••••••••••••••18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26
回忆梁实秋先生• ••••••••••••••••••••••••••••31
悼念沈从文先生• ••••••••••••••••••••••••••••35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40
记周培源先生•••••••••••••••••••••••••••••••44
哭冯至先生• •••••••••••••••••••••••••••••••••48
我眼中的张中行• ••••••••••••••••••••••••••••55
回忆陈寅恪先生• ••••••••••••••••••••••••••••62
悼念邓广铭先生• ••••••••••••••••••••••••••••75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80
忆念郑毅生先生• ••••••••••••••••••••••••••••92
追忆哈隆教授•••••••••••••••••••••••••••••••95
第二辑:读书破万卷
《夜会》(书评)• ••••••••••••••••••••••••••••103
读朱自清《背影》• ••••••••••••••••••••••••••107
西化问题的侧面观••••••••••••••••••••••••• 110
论聘请外国教授• •••••••••••••••••••••••••••118
可怕的隔膜• ••••••••••••••••••••••••••••••••122
坐拥书城意未足• •••••••••••••••••••••••••••126
论书院• •••••••••••••••••••••••••••••••••••••128
藏书与读书• ••••••••••••••••••••••••••••••••143
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 ••••••••••••••••••••••145
国学漫谈••••••••••••••••••••••••••••••••••• 151
写文章• •••••••••••••••••••••••••••••••••••••156
开卷有益••••••••••••••••••••••••••••••••••• 158
东方文化••••••••••••••••••••••••••••••••••• 160
哲学的用处• ••••••••••••••••••••••••••••••••167
精华与糟粕• ••••••••••••••••••••••••••••••••169
我最喜爱的书•••••••••••••••••••••••••••••• 171
公德(一)• •••••••••••••••••••••••••••••••••176
公德(二)• •••••••••••••••••••••••••••••••••178
公德(三)• •••••••••••••••••••••••••••••••••180
公德(四)• •••••••••••••••••••••••••••••••••182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评论图书请先登录注册

你也许想看:

清华园日记

《清华园日记》

季羡林.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01-01

“本书是乃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日记,是70年前季先生对清华园的真切描述,系作者最具体的生命的痕迹的记录,辅之近百幅...”

霓路

《霓路》

张悦然.明天出版社.2007-6

“张悦然早期作品,从15岁开始,直到出国留学。主要写中学生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成长、渴望,他们的爱和与父母、老师的关系。”

龙朱

《龙朱》

沈从文..2014-1-1

“《含章文库·沈从文集:龙朱》内容简介: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优秀文学家之一,沈从文一生创作了大量经典文学作品。本书辑入了其神...”

陶渊明集

《陶渊明集》

逯钦立 校注.中华书局.1979-5

“本书是已故著名汉魏文学研究学者对陶渊明集进行整理、校注的学术成果。长期以来,一直是阅读陶渊明的绝佳注本,是所有中文系学生...”

空院残月

《空院残月》

韩少功.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1-2

“《空院残月》系安徽文艺出版社“韩少功作品典藏”新添一种,是当代著名作家韩少功的散文随笔集,精选其《草原长调》《能不忆边关...”

黄金洞·寻找土地·中士还乡

《黄金洞·寻找土地·中士还乡》

阎连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3-1

““自小在农村长大的阎连科自然比别人更能了解农村生活的种种。他的小说写实中透露着荒诞。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能够回过头来思考其...”

赤驴

《赤驴》

老奎.作家出版社.2014-4

“《赤驴》艺术窥视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农村生活的物质饥饿和生理饥饿状态,描写了那个特殊时期制度下的人性扭曲。小...”

嘛呢石,静静地敲

《嘛呢石,静静地敲》

万玛才旦.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4-3

“本书是藏族导演、作家万玛才旦的短篇小说集。 以平实、幽默的手法,写出了藏民平静、充满烦恼和希望的生活。 这不是一本旅行者...”

杂忆与杂写:一九三三—一九九一

《杂忆与杂写:一九三三—一九九一》

杨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4-1

“本书收录了杨绛先生1933-1991年忆旧怀人的长短文章。此次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几篇当时漏收的文章。”

三毛流浪记(全集)

《三毛流浪记(全集)》

张乐平.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10

““三毛”,一个身世凄凉,饥寒交迫,受尽欺辱、贫穷得只剩下三根头发的漫画儿童形象,于1935年诞生于中国杰出漫画家张乐平之...”

人情·世故

《人情·世故》

林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人情·世故》主要内容简介:在人情与世故之间,抱着如三岁小孩的好奇心看大人的人间世:感受人情的温度,重绘人心的图画,品味...”

平行蚀

《平行蚀》

李宏伟.作家出版社.2014-10

“《平行蚀》不是率意之作,其文本反映出一种对峙、占据、攻克的雄心,是一部准备已久的作品。作者以峭立得让人惊奇的笔墨和铺张、...”

《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

《《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

.九州出版社.2014-3-1

“癸酉本石头记于2008年8月31日面世,共108回,封面题为“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通本带有大量朱批,其中有些批语是其...”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2》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2》》

钱文忠.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4-11

“本书经由学术明星钱文忠教授在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同名讲座演讲稿整理而成,接续第一部,四字一讲,共分17讲,介绍了《百家姓...”

阿宝两只脚 凳子四只脚

《阿宝两只脚 凳子四只脚》

丰子恺.新星出版社.2015-4

“★丰子恺最可爱的图文结集,记录与世界认真做游戏的孩子们。 ★踏着抽屉取苹果,罐头当凳凳当桌,扇子两把做小车…… ★写小孩...”

如果大雪封门

《如果大雪封门》

徐则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4

“《如果大雪封门》是70后实力作家,《耶路撒冷》作者徐则臣的短篇小说集。《如果大雪封门》收入了徐则臣近些年创作的17篇短篇...”

黑蓝:中国小说艺术的高度

《黑蓝:中国小说艺术的高度》

陈树泳 魏虻 生铁 等著,常立 主编.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1-1

“本书是“黑蓝文学”22年小说作品的高度精选,也是“黑蓝文学”最优秀作家的代表作。在这样一个商品社会中,依旧关注小说艺术的...”

鬼水瓶录

《鬼水瓶录》

陈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1

“陈坤说,我有一个保持了近20年的习惯,每天都会抽出半个钟头打坐,我把这段时间当成自己的禅修课。《鬼水瓶录》便是他首次出版...”

姑娘,我们一起合租吧

《姑娘,我们一起合租吧》

宋小君,宋君.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6

“豆瓣热帖,网络原名《一男三女同居记》 毕业,失恋,找工作,宅男与三女神合租,治愈系爱情喜剧 哭哭笑笑哭哭笑,笑笑哭哭笑笑...”

聋哑时代

《聋哑时代》

双雪涛.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8

“对于很多人来说,中学时代尤其是初中时期,是一生中重要而难忘的记忆,十三四岁,正是叛逆而懵懂的年纪,同时,又是人生中无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