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技艺》

《历史的技艺》 《历史的技艺》

  • 书名:《历史的技艺》:塔奇曼论历史
  • 分类:历史
  • 作者:[美]巴巴拉·W·塔奇曼
  • 出版社: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 出版年:2016-3
  • 售价:48
  • 装订:平装
  • 页码:300

《历史的技艺》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1、凭借《八月炮火》《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两度获普利策奖的作家、历史学家塔奇曼在本书中向读者透露了其惊人才华背后的“秘密”。 2、如何收集材料?如何书写人物传记?如何用叙述抓住读者的心?如何还原历史场景……无论你喜欢听故事,还是想要动手写故事,塔奇曼的写作指南不可不读。 3、本书第二、三部分分别展现了塔奇曼如何使用她的“历史技艺”:以极富才情的文字准确刻画出威尔逊、摩根索、基辛格等关键人物在重大历史时刻前的思考和行为:透过以色列建国、越南战争、水门事件等历史事件思考这个世界的运作体系和前景。 【内容简介】 在这本敏锐、精炼的作品中,美国备受欢迎的历史作家巴巴拉·W·塔奇曼对历史学家的技艺和众多历史事件进行了探讨。它包含了塔奇曼对历史学家之角色的缜密思考,对美国过去与当下的惊人洞悉,以及对国际事件入木三分的观察——塔奇曼始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看待历史,并从她所见的事物中汲取经验教训。 本书中的文章,时间跨度超四十年,塔奇曼涉入了一系列不拘一格的话题:以色列、中国、罗斯福的竞选列车、关于伍德罗·威尔逊的弗洛伊德式解读……这些极具才气的文章,凝集、呈现出其穷尽一生琢磨的“历史记忆”。 历史学家应该是艺术家吗?有意识地运用艺术手法当然应该是他的工具之一。麦考利说他自己是一半诗人,一半哲学家。在这两方面我都不期望达到他的高度,我认为自己是个讲故事的人,一个讲述者,只不过我讲的确有其事,并非虚构。 ——巴巴拉·W·塔奇曼 【媒体推荐】 她让读者得以如此接近过去的历史,这接近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费正清 令人信服又教人着迷……对于想要学习历史的非专业人士来说,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入门读物了。 ——《芝加哥太阳时报》 颇带挑衅、清晰连贯、文笔优美、极具可读性,历史爱好者绝对不容错过。 ——《巴尔的摩太阳报》 那些从塔奇曼对历史和国际事务的涉猎中受益匪浅的读者,同样可以在这些横跨数十年的文章和演讲中得到乐趣。 ——《外交事务》 本书收录的文章对想要学习历史学家“技艺”的读者来说是非常珍贵而迷人的指南。历史系学生,尤其是即将步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会发现塔奇曼的建议大有裨益。 ——布鲁斯·科尔(Bruce Cole)《华尔街日报》

作者[美]巴巴拉·W·塔奇曼介绍:

巴巴拉·W·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1912—1989),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1963年和1972年凭《八月炮火》与《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两度获得普利策奖。她偏爱以文学的方式书写历史,她的文字充满戏剧性和画面感,在充分 发掘史料的前提下伴随着意味深长的议论和反思。其作品深受大众读者和费正清等历史学家的推崇。 奥利弗·B·波拉克曾这样写道:“作为历史学家,塔奇曼不是在为其他历史学家们而写作;在她的著作里,字里行间,千百万大众读者通过她的文字感受到了历史的精彩之处。”

《历史的技艺》 目录大纲:

目录
前言
上篇 历史技艺
寻找历史
历史何时开始?
计以盎司的历史
作为艺术家的历史作家
历史学家的机遇
写作史迪威将军传记遇到的问题
做研究的殿堂
作为历史三棱镜的人物传记
中篇 写作成果
对日本的诊断
竞选列车
在马德里读什么
要么珀迪卡里斯活,要么赖苏利死
最终解决方案——评吉迪恩·豪斯纳《耶路撒冷的正义》
以色列:有太多不可能的地方
躺在弗洛伊德沙发上的伍德罗·威尔逊
我们是如何进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以色列的快剑
如果毛泽东来到华盛顿
同化主义者的两难:摩根索大使的故事
基辛格的自画像
人类的闪光时刻
下篇 学习历史
历史能指导未来吗?
越南
当今困境的历史渊源
将道
决策者为什么不听劝
水门和总统
记我们的生日——美国理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评论图书请先登录注册

你也许想看:

另一个世界

《另一个世界》

林西莉.中华书局.2016-9-1

““在这部作品里,我将从另一个角度讲述在中国两年的所见所闻。当时我还是一个没有什么阅历的青涩的西方青年人,处于对所有事情都...”

捕梦之乡

《捕梦之乡》

陈丹燕.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8

“《捕梦之乡——地理阅读》是陈丹燕旅行汇系列作品,陈丹燕的地理阅读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旅行和阅读模式。因着对小说《哈扎尔辞典...”

重新讲述蒙元史

《重新讲述蒙元史》

张志强/主编,沈卫荣、刘迎胜、姚大力、宝力格、汪晖、孙歌、吕正惠、赵刚 等/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6

“蒙元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特殊而重要的。正是由蒙古统治者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数百年的分裂而重新实现了“大一统”;同时,...”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英] 彼得·伯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彼得。伯克的经典之作。《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从各种角度追溯了历史学...”

音乐隐喻学

《音乐隐喻学》

王炳社.商务印书馆.2016-6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音乐隐喻的理论著作。其中部分章节已经先期在《人民音乐》、《交响》、《民族艺术研究》等专业核心上发...”

话说中国14·落日余晖

《话说中国14·落日余晖》

孟彭兴.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4-29

“【清前期】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社会。清朝创建的康乾盛世是清代历史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

学海堂与汉宋学之浙粤递嬗

《学海堂与汉宋学之浙粤递嬗》

於梅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7-1

“汉宋分争是清代学术的结穴,也制约着民国学术的流变。本书以重新梳理清代汉宋关系为主旨,在尽量占据文献的基础上转变研究思路,...”

鹰旗飘落:拜占庭帝国的末日

《鹰旗飘落:拜占庭帝国的末日》

陈志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8-10

“拜占庭帝国是一个领土疆域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千年帝国、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其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对当时的世...”

海盜共和國

《海盜共和國》

[美]科林·伍達德(Colin Woodard).商業周刊.2014-12

“「引人入勝……這是讀者了解真實海盜生活的機會。」——《紐約時報》書摘盛讚 《航海王》《神鬼奇航》《金銀島》的浪漫想像中,...”

天下的当代性

《天下的当代性》

赵汀阳.中信出版社.2016-5-1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的作者赵汀阳于2005年第 一次提出了“天下体系”的原创理论框架,如今十年过去了,...”

多雷插图本十字军东征

《多雷插图本十字军东征》

古斯塔夫·多雷.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6-5-1

“战争是一种很奇怪的事情,它在给人类社会造成破坏和毁灭的同时,背后往往也暗含着建设的因素。十字军战争也是如此。贪婪无度的欧...”

伊斯蘭朝代簡史

《伊斯蘭朝代簡史》

克利福德.埃德蒙.博斯沃斯(Clifford Edmund Bosworth).臺灣商務.2016-9-1

“「此書足以解開學生及學者對穆斯林世界的疑惑。」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教授Richard W. Bulliet 進入伊...”

英格兰宪政史

《英格兰宪政史》

[英] F. W. 梅特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12

“这是剑桥大学梅特兰教授向学生讲授英格兰宪政史的课堂讲义的译著。原著作者将英格兰公法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立...”

The Age of Confucian Rule

《The Age of Confucian Rule》

Dieter Kuhn.Belknap Press.2009-3-16

“Just over a thousand years ago, the Song dynasty emerged as ...”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下卷)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下卷)》

[法] 费尔南·布罗代尔.商务印书馆.1996-12

“本书是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集大成者费尔南.布罗代尔的成名作和扛鼎之作,曾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本书从总体历史的思想出...”

午夜将至

《午夜将至》

迈克尔·多布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5-15

“”

风花雪月:日本海军名舰全史:从幕末至现代八百余艘舰艇名称由来及舰历纵览(全3册)

《风花雪月:日本海军名舰全史:从幕末至现代八百余艘舰艇名称由来及舰历纵览(全3册)》

唐茜.台海出版社.2016-6-6

“《风花雪月:日本海军名舰全史:从幕末至现代八百余艘舰艇名称由来及舰历纵览》一书以舰艇命名的方式分成十个章节,共三册。大量...”

The Lonely City

《The Lonely City》

Olivia Laing.Picador.2016-3-1

“”

甲骨文与中国上古文明

《甲骨文与中国上古文明》

龙国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1

“《甲骨文与中国上古文明》一书共收录商周时期甲骨卜筮文篇40篇,内容涉及战争、祭祀、农业、渔猎、建筑、手工业、鬼神、礼制、...”

十年沧桑

《十年沧桑》

金雁,秦晖.上海三联书店.2004-1-1

“系统介绍苏东诸国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 在维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的经济正在走向第三个十年,这时候苏东诸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