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分裂》

《帝国的分裂》 《帝国的分裂》

  • 书名:《帝国的分裂》: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源
  • 分类:历史
  • 作者:郑非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2016-4-1
  • 售价:CNY 45.00
  • 装订:平装
  • 页码:387

《帝国的分裂》 内容介绍:

美国革命是一次奇怪的革命。“在其他的革命中,人们拔剑出鞘是为了捍卫受到侵犯的自由,反抗那正在威胁着社会核心的压迫。”但很难说美国革命是由于这个爆发的。北美的保皇主义者彼得·奥利弗(Peter Oliver)批评说:“这是地球上从未有过的最胡闹和不自然的叛乱。” 对北美在 英国治理下的生活的优劣,可以用几个量化指标来做一个简单的审视。第一个指标是人均税负。以不列颠本土人民在1765年人均税负为100,弗吉尼亚、康涅狄格、纽约、马萨诸塞、马里兰、宾夕法尼亚诸州的税负只在2到4之间(0.1到0.22美元之间)。第二个指标是居民身高。英法七年战争期间美洲殖民地新兵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727米,比同期的英国新兵的身高平均要高上7到8厘米。也就是说,几乎在200年前,殖民地人民的身高就达到了现代水平。根据常识,身高反映营养水平,间接反映生活水平。第三个指标是收入水平,1760年代北美人的人均收入是6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920美元)。第四个指标是经济学家所估算出的英国贸易法规给北美施加的直接间接经济负担——平均每个人损失0.26美元。 无论如何,英国在北美的统治说不上严酷。正相反,可以说是善治的典范。正因为如此,当时的北美人民普遍都有英国认同。 那么,为什么北美还会独立出去,就是一个值得回答的问题。本书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转变两个旧观念:1,不要把北美的独立看作是殖民地对帝国的反抗,而应该看出,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北美独立不是战争的起因和目的,而只是内战的结果;2,应该从英帝国的整体环境来考虑美国革命问题。 首先,与其说美洲革命是一场反抗暴政的起义,不如说这是一次“跳船”行动。从根源上来看,使北美人离心离德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英国统治的不放心。再具体一点,就是英国国内政治的弊陋和腐败导致它统治合法性的丧失。再追根溯源一点,就是十八世纪英国正在经历政治转型和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中,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制的争斗、大众社会与大众政治的兴起、政治改革呼声与社会运动都在摧毁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政治的信心。直到1775年,殖民地人士都确定自己在处于一场由政治和社会腐败引发的宪法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心态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对英国诸项殖民地政策的判断。 其次,英帝国的政治结构是有严重缺陷的,而这种缺陷反过来激发了北美与英国之间的矛盾。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面,英美双方一直在寻找一条帝国框架下满足彼此需要的合法出路,他们思考了若干种方案,比如让北美向不列颠议会派出代表,或不列颠与北美组成共主体制,或成立帝国总议会,又或建立一个倾斜式双头帝国,但是这些方案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而无法实行。 由于宪法结构上的缺陷,导致北美和不列颠两方的妥协空间减少,敏感性与脆弱性增高。 最后,不列颠人的应对实在不当。尽管从国王到大臣未必存心为恶,但是他们的反应却不好,一是回避真正的政治问题,把美洲问题简单归结为一小撮人野心作祟,把政治冲突庸俗化;二,在冲突显性化之后,却又实施“边缘政策”,又把政治斗争“零和”化。这些行动策略极严重的恶化了局势。 总之,本书的观点可总结为: 1.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内战的结果是北美独立。 2.美国革命也是第二次英国革命——美国独立运动与英国革命之间存在继承关系。 3.18世纪英国的政治与社会转型制造着一场总危机,北美人士的抗争是英国抗争运动的一部分。 4.大英帝国的政治结构存在根本缺陷,这种结构上的缺陷转化成实际的政治对抗。 5.英国统治者无意镇压,北美抗争者无意决裂,但存在循环刺激,恶性升级。 6.在革命/改良的关键时刻,英式保守主义并不胜任。 最后,本书也提出,对美国独立这个案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突破既有的国家分裂理论的限制(现实冲突视角、情感-心理视角、资源动员视角、政治过程视角等),从变迁、结构、话语、互动等更动态、更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国家分裂问题。

作者郑非介绍:

郑非,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从事比较政治研究。当前研究方向:族群政治、帝国政治、后发展国家政党政治。

《帝国的分裂》 目录大纲:

导言
引子
第一章 帝国政治结构
第二章 帝国危机
第三章 波士顿“大屠杀”始末
第四章 挽救帝国
第五章 帝国的解体
结语
参考书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评论图书请先登录注册

你也许想看:

失败的帝国

《失败的帝国》

[美] 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6-15

“通过说明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和苏联精英们的利益、抱负、幻想、恐惧以及误解,祖博克对这个 20世纪最大的僵局提供了一种苏方的观...”

学海堂与汉宋学之浙粤递嬗

《学海堂与汉宋学之浙粤递嬗》

於梅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7-1

“汉宋分争是清代学术的结穴,也制约着民国学术的流变。本书以重新梳理清代汉宋关系为主旨,在尽量占据文献的基础上转变研究思路,...”

将将之将

《将将之将》

曹聚仁.新星出版社.2016-8

“蒋百里(1882-1938),民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1901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12年出任保定陆军军官...”

民国设计文化小史

《民国设计文化小史》

张黎.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7

““即便在战时,日常生活最终要恢复它的权利。” 作者从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人手,基于日常生活语境及其散落于其中的风物与体验,...”

星空帝国 中国古代星宿揭秘

《星空帝国 中国古代星宿揭秘》

徐刚 王燕平.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7-1

“”

英格兰宪政史

《英格兰宪政史》

[英] F. W. 梅特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12

“这是剑桥大学梅特兰教授向学生讲授英格兰宪政史的课堂讲义的译著。原著作者将英格兰公法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立...”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下)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下)》

王建朗,黄克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6-15

“晚近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时段,包含着多重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不仅...”

懒惰的历史

《懒惰的历史》

[法] 安德烈•劳克(André Rauch)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8

“这是一本关于“懒惰”的图文史。在欧洲历史中,懒惰引起过好几次社会大辩论。在作者看来,如只把懒惰看作是恶,有失偏颇。懒惰也...”

地图上的美国史(第二版)

《地图上的美国史(第二版)》

张津瑞,林广.东方出版中心.2016-5

“《地图上的美国史》(第二版)以八十多幅原创绘制地图加简短说明文字的形式,文图对应地讲述了美国自建国前后至今两百余年的历史...”

武则天2

《武则天2》

王晓磊.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5

“杀回后宫,强夺后位!武则天82年的人生,前31年,她卷入权斗漩涡,为活命从宫女杀到了皇后的宝座;后51年,她掀起腥风血雨...”

守藏

《守藏》

玄色.长江出版社.2016-9

“民国时期日本入侵,山海关失陷,北平岌岌可危,战火之中,代表着巨大财富的故宫文物被各路人马虎视眈眈。为确保国宝的安全,故宫...”

未来城市的历史

《未来城市的历史》

[美]丹尼尔·布鲁克(Daniel Brook).新华出版社.2016-7

“1. 这是一次穿越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绝妙之旅,本书将带你探索圣彼得堡、上海、孟买和迪拜——诞生于东西方的交汇、过与...”

天下的当代性

《天下的当代性》

赵汀阳.中信出版社.2016-5-1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的作者赵汀阳于2005年第 一次提出了“天下体系”的原创理论框架,如今十年过去了,...”

戊戌变法的另面

《戊戌变法的另面》

茅海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3

“(戊戌变法史研究大家茅海建力作 戊戌变法真像康、梁所说的那样吗?“张之洞档案”透露的政治秘闻……) 戊戌变法的主要推动者...”

人类的历史

《人类的历史》

[印]尼赫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4

“印度的尼赫鲁家族一门祖孙三总理。 尼赫鲁人称“博学尼赫鲁”,为了印度独立事业,先后入狱9此,共坐牢1041天,他在狱中恢...”

知识社会史(上卷)

《知识社会史(上卷)》

[英]彼得· 伯克.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2016-8

“《知识社会史(上卷):从古登堡到狄德罗》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伯克运用社会文化的研究方法,考察欧洲知识系统结构变迁过程...”

威廉·夏伊勒的二十世纪之旅

《威廉·夏伊勒的二十世纪之旅》

威廉·夏伊勒.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8-1

“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一卷,另两卷是《噩梦年代:1930—1940》《旅人迟归:1945—1988》。 夏伊勒出生于世纪...”

电脑办公从入门到精通

《电脑办公从入门到精通》

龙马高新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7

“《电脑办公应用从入门到精通》通过精选案例引导读者深入学习,系统地介绍了电脑办公的相关知识和应用方法。 全书分为4 篇,共...”

從蒙古到大清

《從蒙古到大清》

岡田英弘.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6-8-1

“關鍵特色 ★本書完整重建從蒙古帝國到大清帝國版圖之下的北亞洲歷史,呈現遊牧民族視角的世界史圖像,以及從蒙古和滿洲看待中國...”

魏晋风度与音乐

《魏晋风度与音乐》

郭平.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5

“汉末以降,无论其地位如何,士人都处在一种旦夕祸福、动辄有杀身之虞的境地里。音乐之于他们于是有了特别的意义,它不再是宴享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