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次大发兵》

《中国9次大发兵》 《中国9次大发兵》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评论图书请先登录注册

你也许想看:

靈界的譯者

《靈界的譯者》

索非亞.三采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9/09/09

“◎聯合推薦 丁敏/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果鏡法師/日本京都佛教大學博士 孫建忠/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 陳圭如/國...”

被误解的台湾史

《被误解的台湾史》

骆芬美.中信出版社.2014-3-15

“原来—— 郑成功时代,台湾人不信奉妈祖 先住民头目制度是荷兰人所设立的 三百年前,台湾商人就采用股份集资…… 十三篇精彩...”

後遺民寫作

《後遺民寫作》

王德威.麥田.2007

“:::內容簡介::: 「後遺民寫作的「後」,原有自遺民論述的窠臼解放之義。但事實不然。「後」不僅可暗示一個世代的完了,也...”

凝望·時代

《凝望·時代》

張靚蓓,陳少維 (攝影).田園城市.2011-7

“沉甸的時代投以無聲凝望, 我們一同穿越了那時代最細膩而悠長的風景 二十年前的台灣電影新浪潮運動,在《悲情城市》獲得第四十...”

将军族

《将军族》

陈映真.解放军文艺.2000-7

“本书是短篇小说集,主要包括:《我的弟弟康雄》、《乡村的教师》、《那么衰老的眼泪》、《第一件差事》、《夜行货车》等12篇。”

伯母好!我是你兒子的男朋友

《伯母好!我是你兒子的男朋友》

躲在角落畫.玩媒體.2008.01.09

“● 兩枚雄性生物體一見鍾情式的奇妙相遇,不同領域的兩個設計師X男同志的奇特組合,展開了一段『同』中求異的絕妙愛情。 ● ...”

爱情想太多

《爱情想太多》

眼球先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4

“故事简介: 我讨厌这样的自己,在我们所谓的爱情里,没有具体的方向可以努力,只能隐藏在这城市的空气里,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

三聲有幸-電影創作書

《三聲有幸-電影創作書》

九把刀.春天出版國際文化有限公司.2009/03/16

“九把刀第一部電影創作書《三聲有幸》 「一切都像在做夢。我還不急著從夢裡醒來。」 --九把刀 不是劇照書,不是電影小說,這...”

我最亲爱的

《我最亲爱的》

陈浩.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5

“一位名场阅历销年华,每天在最紧张的新闻媒体前线调兵遣将,早识人间哀乐,心事颇有的中年父亲,带着一对古灵精怪,花样百出,黏...”

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

《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

傅月庵.遠流.20031001

“台灣的舊書店以台北為主。台北舊書店,昔日曾風光一時,五○、六○年代的牯嶺街舊書攤,相濡以沫,聚攤成市,過期漫畫、教科書、...”

威尼斯之死

《威尼斯之死》

朱天心.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01

“”

小S牙套日记

《小S牙套日记》

徐熙娣.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1

“小S牙套日记,ISBN:9787536726147,作者:徐熙娣著”

富貴窯

《富貴窯》

張大春.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2009/02/23

“水滸傳現代版 良善豪邁百姓大翻身 兩岸三地原創說書第一高手張大春使出絕活傳唱人間事 他們也許是捻軍也許是盜賊也許開賭場也...”

琦君散文

《琦君散文》

琦君.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03-01

“本书选收旅美台湾女作家琦君散文作品共41篇。 琦君的散文以怀乡忆旧独树一帜。她把对故乡、亲人的缕缕情思凝于笔端,感情浓烈...”

尋百工

《尋百工》

祁台穎,林品儀,紀岱昀,廖祿禎.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12-1

“失落的百工‧台灣最在地的美力 向美好常民文化的守護者與傳遞者致敬 你知道在電器科技產品普及的現代,還有人用稻稈編織成「茶...”

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

《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

朱敬一.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11-1

“調皮搗蛋當然不是什麼值得誇讚的正面特質,但卻也不是十惡不赦。年輕朋友若問我為什麼有那麼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與研究題材,我猜是...”

我妹妹

《我妹妹》

張大春.印刻文學.2008年10月

“我所不了解豈止是我妹妹的, 還有騷動的九O年代,甚至是我自己! ──張大春 九O年代台灣青春小說的時代領軍作品。 《海角...”

我的不安

《我的不安》

龙应台.南海出版公司.2001-6

“龙应台是一个充满了“不安”的文化批评者,因此她也会带给读者各种各样的“不安”,她在这本书中,用她的观察,她的眼光,带领读...”

想乐

《想乐》

杨照.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10

“杨照介绍了自己喜爱的100首西方古典乐曲,包括晶莹清响的钢琴独奏曲、深沉隽永的大提琴曲、层次丰盈的小提琴协奏曲等等,他通...”

走出白色恐怖

《走出白色恐怖》

孙康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4-1

“这本书是孙康宜一家走出苦难、超越困厄的回忆。作者的父亲是天津人,母亲是台湾高雄人,国共内战期间,一家辗转到台湾,不想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