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耕耘中传递工匠精神—今天,必须有一条微信送给他们!

 

开栏语时代在变,榜样的力量不变。来自技师、教师、医生岗位的他们,用青春和奉献书写精彩,用踏实和执着践行勤善美...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关注  济宁晚报
济宁晚报相亲会

5月20日至21日在金宇家居城举办!

欢迎单身男女来参加!
开栏语

时代在变,榜样的力量不变。来自技师、教师、医生岗位的他们,用青春和奉献书写精彩,用踏实和执着践行勤善美。他们是一个个普通的人,又是一个个我们身边的榜样。让我们走近今年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倾听他们对工匠精神的感悟。企鹅塑胶集团生产线长朱华
常年工作在40℃+的车间
很多员工都这样,没觉得格外辛苦
朱华查看膜面是否出现流痕情况
“我们平时吃住多数都在公司里,生产忙的时候,更是忙得一刻也停不下来。”谈起进入企鹅塑胶集团工作的这20多年,朱华并没有觉得自己比别人多做了什么。在车间操作机器很熟练的朱华,面对记者时有点不善言辞,但说起自己在工作中的心得,他又能侃侃而谈。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到车间压延班长,再到企业的生产线长,朱华在一线工作岗位中默默奉献着青春。
严格要求不容一点瑕疵,钻研解决膜面流痕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朱华对工作的要求非常严格,这种严格不只体现在对他人的要求上,更体现在对自己的要求上。“朱华在生产车间负责工艺技术管理,负责制定操作标准,一条生产线从加料、调速到温度都需要朱华进行标准制定。”据企鹅塑胶集团副总经理尚继轩介绍,制定操作标准的要求非常高,一条生产线的操作标准一定要在生产前一次性调整好,不能边生产边调整,这样才能更高效地生产出符合标准的高质量产品。

朱华在工作中不仅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面对产品出现的问题时,他还大胆创造、钻研技术。在2016年农用高端大棚膜生产中,膜面常出现流痕,流痕会改变阳光直射进大棚的方式,影响大棚内的温度。“以往基本会采用提高加工温度来减轻流痕,但提高加工温度又会影响大棚膜使用后期的老化,在流痕问题的解决上一直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尚继轩告诉记者,在关键时候,朱华接过了这一技术难题,在车间内进行反复操作、试验,通过不断调整温度、速度和压力,在降低加工温度的情况下,找到了温度、速度和压力的最佳结合点。不仅消除了膜面流痕,还进一步提升了产品质量,使企鹅塑胶生产的大棚膜达到了国内同类产品一流高端质量标准。

解决膜面流痕问题后,去年8月份第一批产品生产使用至今,还没有收到一起使用投诉。今年下半年,企鹅塑胶集团将对朱华钻研出来的这一生产技术申请专利。

工作连轴转不回家成常态,要为孩子树立正确榜样

对于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朱华来说,“以厂为家”成了工作中的常态,有时候忙起来,两个月都难得回家一次,但用朱华的话来说:“生产忙的时候,需要工人们连轴转,但我们车间内的很多员工都是这样上班的,我没有觉得格外辛苦。”

由于常年工作在塑胶产品生产车间,夏天的时候,车间内的温度基本都超过40℃,基本从进入车间开始,身上就开始出汗,一整天的工作下来,朱华身上的衣服就没干过。“因为工作需要,我基本上很少回家,家中老人、孩子都是媳妇在照料。”朱华的妻子也是企鹅塑胶集团的工人,她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担子,对朱华的工作很支持。“女儿今年要高考了,这么多年我都没管过孩子的学习,家长会也没去参加过,对家庭还是有些愧疚的。”朱华告诉记者,他感谢妻子这些年对家庭的付出,也希望以自身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为孩子树立起正确的榜样。

记者:杨柳

山推制齿车间高级技师向俊兵



手指留有创伤磨痕、手掌结有厚厚老茧

23年来,最高兴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

“把机床纵向进给0.05毫米变换成机床径向进给0.005毫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付出多长时间的努力?”今年44岁的省“富民兴鲁”奖章获得者、山推制齿车间高级技师向俊兵告诉记者,这个要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才能练就出加工高精度零件的绝活。从21岁开始至今,向俊兵已在山推工作了23年。
向俊兵调试设备精细程度


临危受命相继完成10余种工件的高精度加工

“进厂23年来,我最高兴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能把自己的技能施展到企业发展中,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这是向俊兵对自己工作的评价,也是他的心声。2015年,山推以DE17R 遥控推土机作为突破,打算占领推土机领域智能化制造最高点,但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着生产零部件的高制造精度要求,这些要求几乎是不能完成的任务。向俊兵临危受命,从项目开始至全部投装,他相继完成了连接盘、行星轮、外壳体、链轮毂等10余种工件的高精度加工,全部工件完美契合工件精度要求。

然而,在加工行星轮时却遇到了大难题:两端轴承内孔的同轴度及端面的平行度始终无法满足精度要求。行星轮作为行星传动结构中重要的零件,它的精度将直接影响整机的传动性能。在很多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向俊兵采用了两刀三步法精准对刀,精确控制进刀尺寸,采用趟刀法消除了粗加工误差复映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同事都夸向俊兵精车“一丝分三刀,刀刀见铁屑”,水平很不一般。“经过一天奋战,向俊兵一举拿下6件合格产品,为我们的新产品试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据山推推土机事业部制齿车间党支部书记闫大明介绍,2015年和2016年,他们生产的DE17R遥控推土机在多个国际展会上获奖。

“因材施刀”为他赢得“向一刀”美誉

俗话说得好:“七分刀具,三分手艺。”车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而向俊兵将车刀技术掌握到了极致。“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一定要认真打磨。”向俊兵说。为了练好磨刀,向俊兵利用午休的时间,一头扎进砂轮机房里,练得灰头土脸,测量、调参数、磨刀,日复一日。他的手指现在还留有当年砂轮机创伤的磨痕,手掌掌心还有厚厚的老茧。

“好的车工要因材施刀”是向俊兵常说的一句话。车工要根据工件不同的材质、切削参数,选好刀、用好刀,甚至发明刀。在向俊兵工具箱里珍藏着各式各样的刀具,每把刀具都有故事。他设计制作的精车DH17行星轮内裆、内孔专用刀具,完全能够达到磨削的加工精度,并使两道工序合为一道,同时减少两道工序,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向俊兵通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总结出了“两刀三步车削法”加工高精度零件的绝活,解决了磨床不能加工的技术难题,加工精度完全满足图纸要求。在全公司精车领域里,有“向一刀”的地方就没有他攻克不了的难题。

记者:杨柳
济宁晚报新媒体推广合作
晚报君热线:2347776


济宁晚报官方微信

微信号:jnwbjn001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济宁晚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