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20周年:我为什么一直给大家推荐这个系列小说

 

一。二。...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已经20周年了。

自从2000年,中文版在大陆出版后,我就一直是《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的粉丝。《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的好几部我也都看过三遍以上。

这几年,每次有学生问我该看一些什么文学作品,有什么样的小说值得借鉴、参考来学习写故事,我总是会推荐《哈利波特》系列。

我今天就跟大家讲一下,我为什么会推荐《哈利波特》这个系列小说。

今年已经有00后开始考大学了,可能越来越少的人会看《哈利波特》原著,希望我的安利能让更多的师弟师妹喜欢这个小说。

一.写一个可以一句话概括的故事
一般开始教学生写小故事,我的要求就是事件简洁明了,完整顺畅,最后才是有点意思。

我们中学基本不怎么教叙事,高中语文老师一般都鼓励大家写议论文。

实际上,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叙事能力越来越重要。

我们在很多场合都会听到别人说“怎么讲好一个故事”。

怎么讲一个故事的初级甚至中级要求就是间洁明了,顺畅完整。

很多初学者想在故事里放很多的东西,导致故事非常混乱,看的人不知道故事在讲些什么。

其实在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就讲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要素是最重要的。

《哈利波特》这个故事还算宏大(当然比不上《魔戒》那种),七本书越出越厚。

但是这个故事不复杂,很简洁。

可以看成是一个《赵氏孤儿》的中国版,哈利波特为父母报仇。

也可以说是魔法世界的正义力量如何打败邪恶力量。

一般读完整套书的人,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

每一集,哈利波特都要面对一下伏地魔,然后再想办法打败他。

这个动作非常的简单,虽然哈利波特在这个过程中谈恋爱、和朋友吵架、被老师陷害等等等等,面临各种各样的状况,但是打败伏地魔这个事情,从头到尾,一以贯之。

jk罗琳写了8本书,这条主线牢牢把握,从来不跑。

而我们很多一开始学写故事的同学,只写2000字,就不知道该让主人公去干吗了。

我为什么推荐哈利波特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简洁。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小说,《红楼梦》里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情感复杂,线索复杂,我自己看了很多遍,才断断续续看完。

所以比起推荐《红楼梦》,我更愿意向初学者推荐《哈利波特》。
二.别忘了你写过什么
初学者学怎么写故事,尽量从规范开始。

有些故事很好看,但是不规范,它们可能是天才的作品,是完全破坏规范的。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写的很规范。

每一部《哈利波特》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8本书串联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

每一本《哈利波特》里又有很多小故事,每个人物都是完整设计过的。

比如《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哈利、罗恩是如何和女主角赫敏建立深厚友谊的,罗琳就写了一个小故事。

哈利和罗恩不喜欢赫敏,因为觉得她是那种好好学习的乖乖女。

罗恩学不会悬浮咒,赫敏教他却得罪了他。

罗恩讽刺赫敏,不小心被赫敏听见。

巨怪闯入学校,哈利想去阻止巨怪,却不小心把赫敏锁进了盥洗室。

哈利和罗恩去救赫敏,危急关头,罗恩使出了悬浮咒(注意,这里必须得是罗恩使出悬浮咒),解救了赫敏。

老师们赶到,赫敏挺身而出替哈利和罗恩解围,为此向老师撒了谎。

三人成为好朋友。

这个小故事非常的规范,无论是所谓的伏笔,还是情节上的反转,人物关系的改变。

还有也是第一部里的纳威隆巴顿,一出场是个小怂包,但是后面却越来越发现他很有原则。

他跟着哈利闯祸被扣分后,非常自责。

于是在哈利和罗恩他们又要深夜出门的时候,勇敢地阻拦了他们。

最难能可贵的是,罗琳特意在本书的最后,写校长邓布利多决定为此奖励纳威隆巴顿一些分数。

这几分决定了格兰芬多学院获得了当年的学院杯(优胜奖)。

如果看整个哈利波特系列,最后大结局一书中,纳威杀死了至关重要的毒蛇纳吉尼,为赢得魔法世界战争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这也是罗琳的巧妙安排,这个情节又再次呼应了第一本书里,纳威为所在学院赢得的荣誉的这个情节。

一方面这充分说明了罗琳高超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我相信如果没有在开笔前对故事全局的充分规划,罗琳也很难写到如此缜密。

初学者先要达到故事清晰流畅的要求。

再之后,就要写一个完整规范的故事。

完整规范的故事,就是要求我们的人物要有来处,有去处;我们写到的细节,写到的物件,也都要有来处,有去处。

大部分初学者开始写故事,人物都是有来处,没有去处。

故事开始人物是怎样的,到结尾了,这个人物还是没有什么改变,停滞不前。

那我们何必要看这个故事呢?
三.故事讲的是你的所思所想
哈利波特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讲纳粹。

一个好的故事,除了技术层面的规范之外,就是它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观念。

很多同学写故事写到最后看的老师莫名其妙,就是这个故事到底想表达啥。

这个事情是清楚的,情节也听完整的,但是到底表达了啥?

《哈利波特》这个系列普遍被认为是儿童文学,但其实表达的观念一点都不儿童。

比如反纳粹,反种族歧视。

这个中心思想从第一部一直贯彻到最后一部。

无论是关于泥巴种的讨论,还是对家养小精灵多比的描写,都在反复强化这个主题。

这个主题既简洁,又高深。

属于我们人类一直需要去面对的一个难题。

电影大师格里菲斯就拍摄了影片《党同伐异》,来表达类似的想法。

除了这个中心主题思想之外,罗琳还一直在进行关于“死亡”的教育。

比如第一部的魔法石,尼可勒梅选择销毁魔法石,邓布利多讲了一句“对于头脑十分清醒的人来说,死亡不过是另一场伟大的冒险。 ”

后面小天狼星布莱克死之后,哈利以为他会变为鬼魂长留人间,然后又被别人提醒变为鬼魂并不是一件好事。

包括在故事里,还写到过哈利为什么能逃过伏地魔最初的攻击,是因为他妈妈的爱在他身上留下了护身符。

一个人即使死了,只要她的爱还在,被人记住了,就依然能保护想保护的人。

这种关于死亡的理念,我个人觉得,从某种程度上比关于种族问题的讨论更加高深。

一个故事除了技巧,很大程度上也在表现作者自己的思想观念。

我们喜不喜欢一个故事,除了所谓的好看不好看,很多时候也是因为作者表达的思想观念是否得到我们的认同。

在哈利波特一书里,同样有很多西方历史、文化相关的细节。

著名的守护神咒“expecto patronum”(“呼神护卫”,可以召唤守护神,驱逐摄魂怪),就是对拉丁文原封不动的应用。

斯莱特林的标志是蛇,在《圣经》中,蛇诱惑夏娃摘取了智慧果,从此蛇在西方文化中就成了邪恶反派的代表。

阿不思·珀西瓦尔·伍尔弗里克·布赖恩·邓布利多(Albus Percival Wulfric BrianDumbledore)也就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校长,阿不思是拉丁文中“白色”的意思,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往往被认为是正义的象征,邓布利是与黑魔头伏地魔对立的白魔法师。

珀西瓦尔(Percival)有武士和刺穿帷幕之意。显然,邓布利多是一位与黑暗势力英勇抗争的武士。而“刺穿帷幕”则耐人寻味,因为帷幔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象征生死之隔的事物。将生死的界限刺穿,是否意味着邓布利多有凤凰那样的超越生死的本领呢?

伍尔弗里克(Wulfric)这个词被人们认为源自挪威史诗中的英雄Beowulf,他曾经两次战胜过妖怪Grendel,而邓布利多一生中取得的最辉煌的胜利则是在1945年战胜了格林沃德(Grindelwald)。

其次是米勒娃·麦格 Minerva McGonagall,格兰芬多学院的院长,米勒娃是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也就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

这些都显示出罗琳的深厚的文艺知识方面的积淀。

一个初学者不一定要在故事里写这么多的东西。

但是,在细节方面有所设计,运用一些自己储备的知识,会让故事更加丰满。
四.永远等不到猫头鹰了吧
从97年到现在,20年过去了。

97年那年,我正好小学入学。

《哈利波特》系列无论是书还是电影都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文艺作品。

我们从小就做梦,想要过不一样的生活,想要心想事成。

除了机器猫,对我来说,梦想还是哈利波特。

希望有一只猫头鹰飞机我家,给我带来霍格沃茨的入学通知书。

我一直都好奇自己会挑到一根什么样的魔杖,魔杖芯是凤凰的羽毛、独角兽毛,还是龙的神经。

会被分到哪个学院呢?

大家都想去格兰芬多,其实我觉得拉文克劳也不错。

20年过去了,哈利波特的番外都出了,可是猫头鹰还是没有来。

以后看哈利波特的人可能越来越少,所以我这么认真地跟大家推荐一遍。

希望你们会喜欢。

希望你们会等到猫头鹰。

到那一天,希望你们不顾魔法部的规定,一定要来告诉我。

对了,甘道夫和邓布利多不是一个人哦
演员不是同一个人哦



    关注 堂北计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