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茶事:侘寂之美

 

侘寂:简约,素朴,清雅,笃定,宁和。...


京都茶事
——侘寂之美


早春赴京都办事,投宿麸屋町小巷中的炭屋。一进门,就闻到空气里的松木香味。旅馆里的门窗和地板都是天然松木,因为上了年代,甘冽野性的松脂味道被时间过滤,驯服,只留下山林的清气,扑面而来。走在湿润的石阶上,让人觉得宁静。

眉眼和善的女中建议我先泡个松木浴,可以洗去一身的尘烟与疲乏。一汤温水,松香冉冉,庭院外流水潺潺,绿苔幽深,木料的纹路在指肚的触摸下清晰可现,日光也被幽静的环境无限拉长,闭目乍醒时,竟不知今夕何夕。

沐浴更衣后,已经到了就餐时间,正好可以品尝一下地道的怀石料理,以茶道为基础,即安抚了口腹,又暗合了心意。

来京都之前,曾以讹信讹,以为“怀石”指的是佛教僧人坐禅时在怀里放一块暖石以对抗饥饿,而在茶席上,才知道是来自于我们中国的《道德经》。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被褐怀玉,被褐者,薄外;怀玉者,厚内……”

换言之,平凡其外,金玉其内,真正圣明的人,不会在意外表的粗糙,他们更注重品质和内心。

怀石料理的食材由清淡的山野菜肴和海鲜贝类组成,在味觉上最大程度地保持了食物的原味和鲜活,并以此来衬托茶道的“和、敬、清、寂”。

沉浸于侘寂,那也是人心与自然和谐而生的情愫。

侘寂:简约,素朴,清雅,笃定,宁和。

也正是这种侘寂之美,才让生活,不至于沦为生存。
日本“茶圣”千利休就曾表示,“持一釜即能做茶汤,爱好万般道具为拙劣也。”他在草庵式的茶屋里写下诗句,表明自己的侘寂之心:

一眼望去

没有花朵

没有着色的叶子。
海滩上

坐落着

一椽孤寂的茅屋
在秋夜朦胧的

微光下

只是那刻茶室里没有秋夜朦胧的微光,只有从窗外隐约透进来的淡泊春阳,时光流转,尽在一明一灭一尺间。

茶道的过程,有些繁复漫长,但只要心中无事,就能成为清赏,仪式之美,器物之美,情境之美,都是享受。

煮水烫杯,帛巾拭器,取茶调膏,然后不断用竹筅击拂茶汤,直到打出一盏丰盈的沫饽。点茶的女子,手腕柔中带劲,也带着上善若水的禅意,以及唐宋茶式的遗风。

一饮一啄是禅。

一蔬一饭是禅。

一期一会是禅。

心守一事,也是禅。



奉上茶来,雪沫浮动,正是“焕如积雪,煜若春敷”,细细啜饮,只觉一盏春深,碧云萦怀。

陆羽的《茶经》里把茶汤上的沫饽称为精华,说是像一层细碎的枣花飘落在小池上,又像初生的青萍浮在深潭中,还像菊花的花瓣落在杯盏里。

陆羽的好朋友皎然更有诗句,“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将品饮抹茶的情境描绘得灵动之极。

其实在我国,也能吃到原汁原味的日式点茶,但总感觉少了点身临其境的氛围和仪式感。

所以,每年才有那么多的人,会不远万里来到此处,只为感受一瓣樱花落在杯盏中的刹那吧。


凌小汐·在文字中相遇



长按关注,欢迎分享


    关注 凌小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