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例 346期】发现膀胱占位性病变1年余就诊。患者自述无自觉症状,未引起重视,近来稍感尿频。

 

临床病史男,63 岁现病史:发现膀胱占位性病变1年余就诊。患者自述无自觉症状,未引起重视,近来稍感尿频。既往...





来源: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放射科

投稿邮箱:2519330936@qq.com

版主微信号:fsslong2

临床病史
男,63 岁

现病史:发现膀胱占位性病变1年余就诊。患者自述无自觉症状,未引起重视,近来稍感尿频。

既往史:1年前右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后,复查B超发现膀胱前上壁占位(具体不详)。

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影像图像
















欢迎各位老师挑战后查看结果
解析


术中冰冻病理:大量淋巴组织增生;

术后病理:肌层内大量密集的异型淋巴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提示:淋巴样细胞,CD20大部分细胞+,CD3小部分+,BCL-2少许+,CD10-,CD5-,BCL-6-,CD138部分细胞+,CD56-,CyclinD1-,Ki-67约30%,CD21显示滤泡网增生,Lambda、kappa限制性,结合HE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病变符合(膀胱前壁肿物)B细

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考虑为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





【手术经过】

经尿道膀胱镜检查术,膀胱右前壁处可见一明显隆起,隆起处膀胱黏膜光滑,血管纹理清晰,未见异常病理性改变。

开腹手术术中所见:肿物位于膀胱右前壁,大小约5.5cm×5.5cm×3.0cm,质硬,位于膀胱肌层内,膀胱黏膜光滑,膀胱内未见新生物,膀胱前壁与周围粘连明显。

【膀胱淋巴瘤】

膀胱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

发病率低,以非霍奇金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为主

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原发性病变以局限性肿块为主,肿瘤的密度与正常膀胱

肌层相仿,T2WI压脂序列上呈等-稍高信号,增强扫描

多呈明显均匀强化

膀胱淋巴癌好发于三角区、侧壁和底壁,这些部位的黏膜含有丰富的淋巴网,当膀胱长期发生慢性炎症时,人体发生自体免疫反应,因此,有学者提出了膀胱原发性恶性膀胱淋巴瘤发生于膀胱淋巴组织的假说。原发性恶性膀胱淋巴瘤患者40%有慢性膀胱炎的病史。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与膀胱癌难以鉴别。

【鉴别诊断】

膀胱平滑肌瘤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细胞瘤)

脐尿管癌

【膀胱平滑肌瘤】

于膀胱颈及膀胱三角区多见,50-70岁多见,2/3为女性

间叶组织来源的最常见良性肿瘤;单发、广基底、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晰,分黏膜下型、肌壁间型、浆膜下型

CT呈软组织密度,T1WI上呈等/低高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与盆壁信号基本一致是比特征的表现,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



嗜铬细胞瘤(瘤体一般较小)

又称膀胱副神经节细胞瘤

起源于膀胱逼尿肌的交感神经丛,好发于膀胱三角区或侧壁交感神经分布的黏膜下;好发于青壮年女性

排尿时阵发性高血压及血尿为其最常见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定性诊断可根据尿儿茶酚胺(CA)及其代谢产物尿香草扁桃酸(VMA)水平,文献报道敏感性达100%。

单发,广基底,边界清晰,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39岁男性病人】


【脐尿管癌

起源于脐尿管残余的原发性肿瘤,80%以上是有脐尿管柱状上皮化生发展而来的腺癌,为罕见高度恶性肿瘤,常发生于Retzius间隙(耻骨膀胱间隙)中线附近,早期诊断困难,预后较差

好发于40-70岁男性

病理类型以腺癌多见

病变为囊实性/囊性,呈浸润生长,部分肿瘤内可见钙化,实性部分不均匀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局部可有絮状强化或不强化



版权申明【本微信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点击阅读原文拥有自己的影像工作室


    关注 放射沙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