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膏方 I 李学铭:以轻补津气为要务 一料不超过23味

 

一料夏令膏方,药味总数在15至20味左右。若必须结合治疗疾病者,一般也不超过23味。...



Δ 李学铭,国家级名老中医,主任中医师


按:
学铭作为江南一代中医肾病宗师,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跟随近代名医叶熙春先生和史沛棠先生学医,研制了治疗尿毒症的“启坎散”、“肾衰败毒散”,治疗痛风性
关节炎的“痛风洗剂”,治疗慢性肾炎的益肾冲剂等。本文正是作者从李老的养生之道出发,探讨其夏季膏方与养生之道的关系。

经多年观察,发现多数在冬令服用膏方调补者,经次年春夏两季的消耗,所服补膏之药力已尽,故每至秋季,其精力下降,抗病力弱。一张夏令膏方,药味总数在15至20味左右(果品与调味类不计在内)。若必须结合治疗疾病者,药味总数可相应适当增加,但一般也不超过23味,其中利气和中芳香化湿的药物3至4味,其
余多为健脾益气生津类药物。



2010年6月李老在国内首次完整提出“夏季膏方”概念。


膏方是中医特色之一


膏方是中医特色之一,是根据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研究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救偏祛病的中药方剂,在祛除疾病、改善体质、补益虚赢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用,其乃补益之剂,一般供体虚之人冬季服用。李老从医50余载,开制膏方多年,自己也服用多年的膏方,其论制膏方总的原则是“以补为主,兼以祛邪”,强调人体
阴阳平秘,用药注重配伍,辨体施治,用药忌峻烈之品,贵重药物味精量少。


一料膏方不足以维持半年以上

经过多年实践,李老发现一料膏方的药力作用不足以维持半年以上,当冬令服药以后至夏末秋初时药力已减,可据体质续服夏令膏方,使人一整年都精神充沛。经3年夏令膏方的实践,李老认为夏令膏方效果确实不错,与冬令膏方同样发挥扶正祛邪,强生防病的作用。

但临床上需根据夏令气候引起的人的体质特点,在具体用药时,对药味、剂量、主药、配伍以及辅助药物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进,以符合病人的需要,减少碍胃等膏方副作用的产生。因此,无论是冬令膏方还是夏季膏方,都应请专业的中医师开制,否则可因太过滋腻而败坏脾胃,得不偿失。


夏季膏方有非常多功效

01夏季膏方“存正于内,御邪于外”。《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既然外界变化我们无法预测,保存正气、强壮自身以应万变,则是最好的策略,即所谓“存正御邪”。内经云: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即仅有外邪不能伤人,须适得虚邪之风,加其正气已虚,虚邪与正虚两虚相得,外邪方能乘虚袭入而获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故注重调摄,保护正气避免病邪袭伤,是防止疾病发生的最佳方法,是养身的最终目的。李老的夏季膏方根据病人的体质开具的,通过这种药方经过几年的调理,则可做到“存正于内,御邪于外”,达到养生的目的。

02夏令膏方补土运中。《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的正气充盛,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增强,由扶正达到抗邪祛邪,不治病而其病可愈,这就是膏方的特色。冬令进补,药力虽宏,但不足为一年所需,今人工作之强度,竞争之剧烈,饮食之失调,睡眠之不足等远胜于以往。

经多年观察,李老发现多数在冬令服用膏方调补者,经次年春夏两季的消耗,所服补膏之药力已尽,故每至秋季,其精力下降,抗病力弱,容易感冒等各种状态又复萌
发,于是有的开始服用各种营养补品,有的要求把去年冬季的膏方重复服用,为了满足广大患者的需要,5年来李老每到夏末即开展夏令补膏的工作。

03夏令膏方与冬季膏方的处方不同,因夏令阳强,腠理发泄,汗出颇多。张仲景有“多汗伤阴、过汗亡阳”之说,叶天士有“暑热伤气”、“暑热伤阴”之说。夏令汗出过多,人体气阴损伤,再则暑必夹湿,湿困中洲,枢轴为之不利,中运有所失常。故李老所开的夏令膏方虽然也突出补法,但与冬季调补不同。冬令膏方以补肾为主,兼及五藏,夏令膏方则重在脾土,兼及肺肾,以轻补津气为要务。

李老认为,夏令用补不能一味呆补,须防助湿壅中而碍脾运,反而资生他变,因此夏令补膏宜以轻补通补为总则,以运中化湿之品为大法,益气生津为要务,酌情佐入补养肺肾之品。夏令膏方用药的数量与药味的剂量也宜相应减少,尤其对于阿胶、熟地等滋腻厚味,更需注意正确掌握。


夏季膏方与冬季有所区别

李老的一张夏令膏方,药味总数在15~20味左右(果品与调味类不计在内)。若必须结合治疗疾病者,药味总数可相应适当增加,但一般也不超过23味,其中利气和中芳香化湿的药物3~4味,其余多为健脾益气生津类药物。利气化湿和中药常用为砂仁、白叩、藿梗、陈皮、茯苓、米仁,按湿邪程度与中运情况掌握。

夏令多湿,湿家忌甘,冰糖虽然质纯,但甘能敛湿,用量宜相应减少,每剂为200至300g,阿胶味厚滋腻,有碍中运,在夏令酷热多湿之季,亦不宜多用,每剂夏令膏方的胶类药物的总量以200至250g为宜。

案例:高某某,男,35岁。长期饮食失调,中土脾胃两伤,经常脘胀暧气,饮冷受寒,大便溏泻。水谷生湿,积湿化痰,湿困中洲,土壅而木郁,检查血脂增高,兼有脂肪肝病患,肝功能正常。脾虚土不生金,肺虚卫外力弱,乏力畏寒,易受外感,时觉咽干不适。脉细弦,苔白腻。

夏令调补,拟益气健脾以运中轴,化痰利湿而和肝脾。炒党参120g、炒白术60g、制苍术40g、炒陈皮50g、茯苓100g、炙甘草50g、香附50g、砂仁15g(后下)、藿梗50g、生黄芪120g、防风40g、姜半夏60g、别直参一支(切、先煎),生山楂100g、虫草枫斗60g(切、先煎)、生麦芽100g、荷叶50g、广郁金60g、浙贝60g、炒川柏50g、阿胶200g(另烊、收膏用)、红枣150g、莲子150g、黄酒150mL(烊胶),冰糖200g(收膏时和入)。


从更高的保健要求

从更高的保健要求来说,进补可以一年四季进行。“虚则补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久服轻身延年”,“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都蕴含着的都是四季进补的意思。故此,其实理论上人们四季都可以吃膏方,关键在于膏方的原则。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为浙江省中医院主治医师项晓骏,如有疑问烦请关注国医健康荟微信公号留言。
欢迎关注“国医健康荟”
一键拥有优质养生服务


    关注 国医健康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