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透出生命的曙光

 

丨  



开机、消毒自检、准备透析液、安装透析器、连接管路、预冲、超滤……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淄博市第一医院血液透析室迎来了大年初二第一批熟悉的面孔。内瘘穿刺、上机,护士孙飒和同事们的腰背直了弯,弯了直,穿梭于各台透析机间,紧张有序的为患者的开展治疗。7:30左右,第一批病人都已上机,新一轮工作又开始了:巡视,认真核对、记录、生活护理,处理各种并发症……要不是门上鲜艳的福字和墙上显眼的红灯笼提醒着人们正值春节, 这里与往常并无不同。
万家团圆时,血透护士们依旧坚守在岗位上,守望着生命的平安,这群“春节不归人”的忙碌身影,成为这个节日里一道独特且温暖的风景。




温暖相伴,一路同行
“大爷,过节光顾着高兴可没管住嘴啊,血钾有点高,瘘管这也略微有点硬,回家后可以热敷一下,记得不能提重物。”护士孙飒边为患者调整机器,边像哄孩子般耐心开展宣教。

“我们的健康宣教简直是每时每刻,大家成天说我们这的护士太絮叨了,但没办法,患者了解专业护理的途径少,这方面工作我们必须得做到位。”孙飒转头对记者说。
每一轮巡视,孙飒都会认真、详细地记录好病人的治疗情况,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

病痛使透析患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有时,患者会有悲观和恐惧的情绪,血透护士们就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关爱,他们在透析室和病人相处的时间甚至比自己的家人还要长。

90岁的刘奶奶来这透析4年了,提起这里的护士们就不住地夸赞。老人还一针一线的为每个护士缝制了不同款的布包,有小钱包,也有孩子的水壶套。老人说,护士们整天在这里陪我们了,都没时间照顾家里,帮她们做点东西表示感谢。
孙飒(左)和张伯书(右)向记者展示90岁高龄的刘奶奶亲手缝制的布包。

“每个病人的生存质量承载着这个家庭的幸福,我们必须要深刻理解病人在疾病面前的坚强和脆弱,照顾好他们,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护士张伯书说。


这里的护士没有节假日
11:30 左右,第一批透析结束的患者陆续下机。病人走了,护士们需要对透析机进行消毒、擦拭,更换床单、被罩等用品,为第二批透析患者进行透析前的准备工作。
除了为普通规律透析病人进行治疗外,他们还肩负着全院危重症患者和急诊患者的血液透析。今年春节期间,有因血管通路不畅、闭合转诊来院的患者,还有外地回家过年的患者也会来院治疗,血透护士们感觉到数量比往年多了不少。
“对于我们来说,没什么节假日的概念,过年可能会有更多突发事件,这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心。我在血透室干了26年,基本上没在家过上一次春节,初二好像也从来没有回过娘家,老人孩子也都习惯了。”提及回家过节,孙飒笑着对记者摊了摊手。
护士在给一位正在做透析的尿毒症患者量血压, 尿毒症患者通常伴有高血压并发症,做透析的时候每隔一小时就需要给患者量一次血压。


“腰子”科护士没一个腰好
血液透析室在医院属肾病科,护士们戏称自己的科室是“腰子”科。可在这里,护士们不可避免地做着“损腰”的工作。透析前的准备工作中,近二十斤的一桶透析液,护士们都是一手一桶,利落提起放到透析机前,每天有个十来趟很正常。加之每日折腰护理次数较多,他们腰部都有不同程度的劳损,“腰子”科护士们没一个腰好。
“不止腰不好,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吃饭基本上是狼吞虎咽,根本没有淑女形象可言,我们这些人都是常年胃病,不过没关系啦。” 孙飒笑着说,“患者能把生命完完全全交给我们,我们就绝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
“吃辣酱能下饭,这是我们的必备品,胃不好口味还挺重。”护士们这样打趣自己。十点半左右,就到了护士们的午饭时间,他们得提前吃饭,迎接病人下机的高峰。两点多忙完又饿了,插空再吃点东西垫垫,常年不规律进食,护士们成了得胃病的重灾区。

(记者 祝晓佳  通讯员  程方 周燕宁 冯志远 张伯书)


    关注 人口健康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