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运城人关于【蒲剧】你了解多少?

 

点击"上方蓝字"免费订阅关注!会持续更新的!众览河东小编阳仔:微信qqzy941223...

点击"上方蓝字" 
订阅关注!会持续更新的!

众览河东小编阳仔:微信qqzy941223

蒲剧

俗称乱弹,又称蒲州梆子、山陕梆子,今统称蒲剧,因起源于古蒲州(今永济市)而得名。据诸多出土的戏剧文物和有关资料记载,蒲剧起源于宋,由山、陕地区
的民歌和说唱开声,先演变为民间小戏,后又在民间小戏的基础上,接受了古老剧种的艺术成就,逐步发展成为大戏。迄明中叶演变为“乱弹”、“梆子腔”,成为
独立完整的剧种。



蒲剧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南三角地带,远及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民国以来,陕西省的西安、延安、延长,河南省的灵宝、卢
氏,甘肃省的定西等市县,都曾建有蒲剧团。明嘉靖年间,蒲州就组建有义合班,进行演出。清嘉庆时有“永乐班”、咸丰时有“三义娃班”。从清末到民国初年,
全区有蒲剧班社20多个。同时涌现出郭宝臣(艺名元元红)、王来(艺名老二盏灯)、祁彦子(艺名彦子红)、郧三吉(艺名白菜心)、吕长林(艺名八百黑)、
任金祥、孙广盛、王存才、冯安娃等一批表演艺术家,推动了蒲剧艺术的发展。



蒲剧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两个不同的艺术流源,即西路戏与南路戏。南路戏以演传统的上、中、下24本为主,唱词较少,文辞典雅,多以情节奇巧取胜,格
调文雅。西路戏则粗犷豪放,重唱功和做功,风格火爆。到本世纪30年代末,特别是蒲剧五大名演员阎逢春、王秀兰、张庆奎、筱月来、杨虎山出现后,蒲剧艺术
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西路戏和南路戏的特点逐渐溶为一体,使蒲剧既有火爆激昂的一面,又有典雅细腻的一面,形成长于抒发激情和凄楚的情绪,具有豪迈奔
放的特色。



蒲剧的角色行当有须生、老生、小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大净、二净、丑角等。蒲剧的特技表演驰名全国,髯口功、翅子功、翎子功、稍子功(甩
发)、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及跷功等特技为其它剧种广为借鉴,耍纸幡、彩功等,亦极为细腻精彩。传统剧目有本戏、折戏500多出。50-60年代,经过
整理、改编至今仍上演的剧目有《薛刚反朝》、《赵氏孤儿》、《窦娥冤》(已拍摄成电影)等。近年来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西厢记》、《关公与韶蝉》《阴
阳河》、《送女》、《苏三起解》等。

专业表演团体除地区蒲剧团外,尚有永济市虹光蒲剧团、芮城县黄河蒲剧团等lO个县(市)蒲剧团。主要演员除已故的王存才(小旦)、阎逢春(须生)、杨登
云(二净)、杨虎山(二净)、筱月来(小生)等外,现活跃在舞台上的有张保(须生)、武俊英(小旦)、景雪变(小旦兼闺门旦、刀马旦)、王艺华(小生)、
吉有芳(花旦)等。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信息】  


    关注 众览河东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