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衷中西 融汇古今 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

 

在绘画上,高剑父山水、人物、花卉、走兽、工笔、写意无所不精。他以岭南特有景物丰富题材,吸收了日本东洋画派的技...



在绘画上,高剑父山水、人物、花卉、走兽、工笔、写意无所不精。他以岭南特有景物丰富题材,吸收了日本东洋画派的技法,一反勾勒法,而用“没骨法”,并用“撞水”“撞粉”法,以求其真。画面明暗交替、颜色鲜艷,有点类似于西画,但又用水墨的方式演绎出来,突破了传统的水墨笔法。
融合中西艺术的革命家

高剑父(1879—1951)名仑,字剑父,后以字行,广东番禺人。中国近现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剑父的祖父高瑞彩,父亲高保样均擅医学、武术,亦能书画。高剑父共有兄弟六人,他排行第四,五弟高奇峰,亦善画,与他同为岭南画派的先驱。高剑父自幼失去双亲,家境贫寒,在族叔的影响下对绘画产生了极大兴趣。

14岁时经人介绍,随居廉学画。因聪颖敏悟,进步较快,深受居廉器重。一年后又入黄埔水师学堂学习,不久因病辍学,仍回居廉门下研习绘画。17岁时,转入澳门格致书院(今岭南大学前身),从法国传教士麦拉学习素描。不久,返回广州,在述善小学堂任图画教师,又从当时在两广优级师范任教的日本画家山本梅崖处接触到日本绘画。通过与麦拉、山本的交往,高剑父进一步开阔了眼界,接受了外国艺术的滋养,从而初步奠定了他改革传统中国画的志向和决心。之后他又东渡日本,以求深造。在东京与廖仲恺、何香凝同住一处,以卖画为生,并先后加入白马会、太平洋画会、水彩画会等日本绘画组织,研究东、西方绘画。后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1906年他参加了同盟会,任广东同盟会会长,积极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并与陈树人、高奇峰等人先后在广州、上海创办《时事画报》、《真相画报》及审美书馆,宣传革命主张,倡导美育,推行中国画的革新运动。

高剑父晚年主要从事美术教育,除春睡画院外,还先后创办过南中美术专科学校、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并担任中央大学、中山大学教授,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如方人定、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黄独峰等都出于他的门下。著有《中国现代的绘画》《国画新路向》《蛙声集》《佛国记》《剑父碎金》《喜马拉雅山的研究》《佛教革命论》《听秋阁画跋》《春睡艺谈》等书。
“高剑父画风”

高剑父活动于辛亥革命的风雷之中,同样在绘画方面贯穿着他的革新思想。他既有深厚的传统基础,又从事东、西洋绘画的研究,开扩了眼界,在艺术上得到不少新的启示。 高剑父既擅长写意 ,也能画工笔。于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以至草虫禽兽,无所不能。他大胆融合了传统绘画多种技法,又借鉴了日本画、西洋画,重视透视和立体感、设色大胆等表现技法,并注重写生,从而创立了自己的新风格。

高剑父的山水、气势磅礴,笔法有近似马远、夏圭一体的,横砍竖劈,干笔飞白,于秀逸中见刚劲。所作朝阳夕照,风雨晦冥,烟霞云雾之景,生动地再现了南国山川的秀丽多姿。作品多用水墨渲染,用笔泼辣,时作没骨法,除树石局部略用线条外,天色、水光和云雾都以水墨渲染,墨卷波涛,笔缩云烟,深浅远近,诗意盎然。作画很少用中国画线条,而是用色彩和水墨的渲染来表现形象和质感。

他的工笔人物、花鸟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所作水墨花鸟,放纵似徐渭。又以石恪、梁楷一体“减笔”画人物,着墨敷彩不多,寥寥数笔,生动传神。

真正奠定高剑父在画派中主导地位的是:他将东洋画中对于环境的渲染、意境的表达连同技法的创新结合在中国画的改造中,形成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较为稳定的风格。这种风格经其弟子的追随和传承,使其得到无与伦比的殊遇,最终成为近代岭南画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人物。这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见到的高剑父作品的基本印象。

这类作品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05年前后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这段时期,高剑父留学日本,受到邻国美术作品的冲击并被其画风及迥然有别于国画的技法所感染,尝试将这种技法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第二阶段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直到五十年代,在技法上,他摈弃了那种东洋画风占主导地位的表现手法,有限度地回归传统,将二者有机交融。在题材上,较之以前更为广泛,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在意境上,作者以大写意的笔法表现出一种恣肆淋漓、纵横捭阖之气。这一时期的高剑父画风日趋成熟,在驾驭画境的处理上已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从而逐渐形成定性,成为我们现在所常见的“高剑父画风”。
提倡革新中国画不遗余力

1908年,高剑父在广州首次推出了一个带有“折衷”倾向的“新国画”展。其后,他把一些被认为不能入画的新事物——汽车、飞机、坦克纳入表现主题。这种有悖于传统规范的倾向,理所当然地激恼了捍卫传统画纯洁性的传统派画家,他们把高剑父及其追随者称为“不中不西”的“混血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新旧的对立,终于在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发展为以高剑父为首的岭南“新派”(也称“折衷派”),与以广州国画研究会为代表的传统派画家之间的公开论战。这次论战,考验了高剑父的革新精神,并进一步加强了他在新的试验工作中追求艺术的新和谐的信念。

1930年,高剑父到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及南洋群岛等地考察,并举办个人画展、宣讲中国美术。尔后又赴欧美考察美术。其画多次参加国际展览,引起欧美画坛的重视,先后获得意大利万国博览会金奖、巴拿马及比利时万国博览会最优奖,部分作品还被一些国家的博物馆收藏。

高剑父一生不遗余力地提倡革新中国画,反对将传统绘画定于一尊;主张折衷,即一方面折衷于传统文人画与院体画之间,又折衷于中国传统绘画与东西方绘画之间;强调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存菁去芜。《东战场的烈焰》是画家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画家以西洋绘画中的光影处理和素描关系,融进中国的墨笔来表现祖国河山被日本帝国主义轰炸后的情景,满目疮痍,一片废墟。是画家的亲眼所见,也是画家的写生之作,画家是以无比悲愤的心情来创作这幅作品的,以唤起民众的觉醒和抗争精神。正如右下角印章所刻:“乱画哀乱世也。”明显地表现出画家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
岭南三杰之首

徐悲鸿:高剑父之笔,苍茫多奇趣,当日本棉白鸩之幅,雄浑高古,足当近世名画,近来健密未复,所写祗简单寥寥数笔,菊花或石岩一片。

泰戈尔:高剑父是具有释迦牟尼之大无畏精神的艺术家。

陈伟安:蔡元培曾经评价过高剑父,将他的艺术生涯分为正、反、合三个阶段。所谓“正”,就是指他年轻的时候,学传统而且有很深厚的根基。“反”就是从日本回来之后,提出要学习西方,改良中国画,特别是和国画研究会进行新旧之争的时候是“反”得最厉害的一段时间。“合”按蔡元培的说法,就是高剑父真正地把中西还有古今融合在一起。高剑父早期有临摹中国传统绘画,临摹“二居”,到日本有临摹日本绘画,然后东南亚之行临摹印度这些东南亚国家的佛像。所以高剑父的理念里,中国传统是一直有的。我们看高剑父一生的作品,能看出他的用笔、写字书法,都非常棒,很有力度,这些都是很中国传统的东西。我认为“正”也好,“反”也好,“合”也好,高剑父骨子里面压根就没有偏离过中国传统。只不过他反对一味的食古不化。

朱万章:高剑父与高奇峰、陈树人并称岭南画派的“岭南三杰”,而且是三杰之首,在岭南画派的创立、宣传、发展和传承中无疑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他开创并发展了岭南画派,影响广东画坛数十年。直到今天,其影响力仍然挥之不去。

赵节初:以前的国画,画一个南瓜可能就是一个圈加一个点,讲究神韵,但是高剑父的南瓜,“撞粉”“撞水”用得出神入化,明暗纹理都跟写真一样,但又不乏神韵。
高剑父趣闻轶事

1944年,潘鹤在澳门的一个私人宴会上第一次见到了高剑父。之后,在高剑父的引荐下,潘鹤结识了不少文艺界人士。他回忆说,他与高剑父最多的交往都是在茶馆中,“喝茶”是二人共同的爱好。

潘鹤说,那段时间高剑父经常到澳门一间名为“天真”的茶楼喝早茶。“我每次到那间茶楼都能见到他,我要找高剑父和其它文人聊天的时候,就会去那间茶楼。当时我们交谈的多是艺术创作上的东西,虽然当时我很年轻,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成为朋友。而高剑父在这个群体中也表现得非常健谈,他俨然是其中的领袖。”

令潘鹤意想不到的是,虽然高剑父当时在澳门的名气也很大,但他的日子并不好过,经常要靠卖画度日。这也是当时高剑父特别喜欢到茶楼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大家在一起可以交流信息,将自己的画作卖出或找其它合适的活干都更容易一些。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像高剑父这样的画家都要通过卖画来维持生计,然而他并没有感到难为情,仍然乐在其中,这也成为当时文艺界一个很奇特的景象。

1949年初,杨之光经人介绍拜高剑父为老师,向他学习国画,当时还严格举行了拜师仪式,杨之光还付了100光洋作为拜师礼。在拜师仪式上,杨之光战战兢兢地将自己以前篆刻的几枚图章拿给高剑父看。高剑父看过之后没有刻意表扬,但邀请他为自己的妻子刻一枚图章。

“当时我‘受宠若惊’,决心把这枚图章刻好。后来图章刻好之后,他果然非常喜欢,我心中的一块石头才落地了。虽然当时他并没有表扬我,但他的行动暗示了对我的肯定。这对我今后教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对年轻人的教育培养不要太多教条,不要讲太多话,而是要用行动。”高剑父的这个小小举动,在杨之光数十年的美术教育生涯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注 大师网dashi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