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马铃薯、杂粮迎来发展春天,农业部帮你解读未来五年种什么

 

时隔17年,农业部再次编制全国性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对“十三五”期间如何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那么,和以往相比,本轮调整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在优化种植结构的同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告诉你答案。...





导读

[/b]

NGJ

日前,农业部印发了《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这是继1999年之后,时隔17年农业部再次编制全国性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对“十三五”期间如何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那么,和以往相比,本轮调整的特点是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调整过程中有哪些重点和困难?如何在优化种植结构的同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告诉你答案。



问题一:为什么要调?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过5.5亿吨,连续三年超过6亿吨,果菜茶等园艺作物稳定发展,棉油糖等工业原料作物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何要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
答: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促进了粮食和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老问题不断积累、新矛盾不断涌现,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是品种结构不平衡。小麦、稻谷口粮品种供求平衡,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供求缺口逐年扩大。棉花、油料、糖料等进口大幅增加。优质饲草短缺,进口逐年增加。

二是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越来越大。耕地、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硬约束”加剧,靠拼资源消耗、拼物质要素投入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三是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由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进入消费主导农业发展转型的新阶段。

四是产业融合的程度越来越深。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需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是国内外市场联动越来越紧。国内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国内农产品竞争优势不足,进口压力加大。此外,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频发重发,病虫害加重发生,对农业生产安全带来威胁。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这些重大部署和要求,给种植业结构调整带来难得的机遇。

一是有发展新理念的引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供了基本的遵循。二是有巨大市场消费的拉动。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三是有科技创新加速的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蓄势待发,新技术不断涌现,内在动力持续增强。四是有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产品价格和收储制度改革等,将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五是有国际国内的深度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加快实施,为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了空间。
问题二:具体怎么调?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是此次《规划》的核心内容。请您介绍下具体将进行哪些优化调整?


答:《规划》综合考虑了各地资源禀赋、生态条件、产业基础、种植效益、市场需求等因素,提出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的调整重点和方向。

在品种结构调整方面,粮食重点是保口粮、保谷物,口粮重点发展水稻和小麦,优化玉米结构,因地制宜发展食用大豆、薯类和杂粮杂豆。棉花重点是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升品质、增加效益。油料重点是两油为主、多油并举,重点发展油菜和花生,因地制宜发展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的油葵、芝麻、胡麻等小宗油料作物。糖料重点是稳定面积、双提双增,即提高单产、提高含糖率,增加产量、增加效益。蔬菜重点是稳定面积、保质增效、均衡供应。饲草作物要以养带种、多元发展,根据养殖生产的布局和规模,重点发展青贮玉米,因地制宜发展优质苜蓿、饲用燕麦、黑麦草、饲用油菜等优质饲草饲料,逐步建立粮经饲三元结构。

从区域布局调整方面:

东北地区重点是“稳、减、扩、建”四字要领,即稳定水稻、调减非优势区玉米、扩种大豆杂粮薯类和饲草作物,构建合理轮作制度。

黄淮海地区重点是稳字为重,压保并进,粮经饲统筹,稳定小麦、蔬菜面积,适度调减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小麦、改种耐旱耐盐碱的棉花、油葵和马铃薯,适当调减低产的夏玉米面积、扩种花生、大豆和饲草作物

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是“两稳一提”,即稳定双季稻面积、稳定油菜面积,发展优质弱筋小麦和双低油菜,提升品质。开发利用沿海沿江环湖盐碱滩涂资源种植棉花,开发冬闲田扩种饲草作物。

华南地区重点是“两稳一扩”,即稳定水稻面积、稳定糖料面积,扩大冬种面积

西南地区重点是稳粮扩经、增饲促牧,间套复种、增产增收。稳定水稻、小麦和藏区青稞,扩种马铃薯和杂粮杂豆,扩大优质油菜生产,调减云贵高原非优势区玉米,改种优质饲草,推广间套作生态型复合种植,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增产增收。

西北地区重点是稳夏优秋、稳棉保供、特色增效。稳定小麦等夏熟作物,积极发展马铃薯、春小麦、杂粮杂豆,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作物。稳定棉花种植,发展特色小宗粮油作物。加强玉米、蔬菜、马铃薯、苜蓿等制种基地建设。
问题三:政策有哪些?种植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请问将如何加强顶层设计,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答:种植业结构调整涉及多方面利益,调整结构既需要加强政府引导和行政推动,也离不开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撑。

一是完善农产品价格政策。统筹考虑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料、棉花等作物的比较效益,健全完善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释放价格信号,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二是实施结构调整补助。今年,在中央财力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农业部会同财政部整合30多亿元资金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开展耕地轮作试点,推广粮豆轮作、粮经轮作、粮饲轮作等种植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粮改饲试点规模,以养带种,农牧结合,促进饲草生产与畜牧养殖协调发展。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和生态严重退化地区探索开展耕地休耕试点。

三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建设口粮田。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养分平衡,防止耕地退化,提高地力水平。抓好东北黑土地退化区、南方土壤酸化区、北方土壤盐渍化区综合治理,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

四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和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多抗适宜机收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推进技术集成创新,深入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模式攻关,集成组装一批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示范带动均衡增产和可持续发展。

五是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开展新型高效农业机械研发,推广一批适宜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环节的新机具。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花生、马铃薯等机播机收突出问题,加大蔬菜、饲草生产机械装备研发和示范应用,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六是完善金融保险政策。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通过补贴、贴息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形成多方投入的机制。加快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保障水平。探索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

七是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

八是强化农产品市场调控。加强农产品生产、消费、进出口、储运等环节的监测预警,完善主要农产品储备调控体系,加强进出口调控,增强国际市场话语权。

了解更多更全农业资讯,扫描二维码,关注农管家官微。

您可以点击底部的写留言,发表您的看法。


    关注 农管家官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