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距离高考31天你该如何平衡天气与情绪

 

独家出品:“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独家出品:高考公开课

心静自然凉。

今天是五月五日,立夏。

在文学的世界里,苏轼曰:善养生者, 慎起居, 节饮食, 导引关节, 吐故纳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书中云:“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说在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也有人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到:“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地理上,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更是;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交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我国古来就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在小说《最好的我们》中用“热气腾腾”来形容夏季的教室,记得高中地理老师说过夏天是人们智力较其他季节低的一个季节,那时候就想不明白高考为什么要在夏天?也许那漫长的日光便是时光的意义,立夏开始,便是炎热的开始。高三的学生在每天忙碌的生活中,面对这样的气候变化,改如何随机调整自身的情绪呢?在解决问题之前先来看立夏究竟带来怎样的变化。



传统中医认为,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心为阳脏,主阳气。心脏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仅维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汗液调节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应该说在应对立夏这个季节的变化中尤为重要的是关注心脏,心脏是人和脊椎动物身体中最重要的一个器官,提供压力,把血液运行至身体各个部分,是支撑身体运行的重要器官,我们常说心情,与心相关的情绪可理解为心情,在心理学中,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绪有20种以上的定义,尽管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承认情绪是由以下三种成份组成的:1.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情绪的表达形式。2.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3.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与季节相关的便是第一条,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高三学生面对巨大的考试压力,身体上缺乏锻炼,用脑的频率不断的增加,加上逐渐炎热的天气,热除了让人身体上有流汗这种生理反应,还有让人心情变得浮躁这种心理反应,因而在立夏之际,高三学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天气变幻的应对。



无论多忙都别忘了午休。中午十二点到两点这段时间是人的大脑处于疲劳的一段时间,因此大家不要舍不得用这段时间来休息,能休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可以使下午的学习事半功倍,在“立夏”之后,中午1时到3时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人容易出汗,稍活动就会因出汗多消耗体力,极易疲劳。由于出汗多散热的缘故,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大脑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当午饭后,消化道的血供增多,大脑的血供就更为减少。所以,中午人们总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加之晚睡所导致的睡眠不足,因此要逐渐增加午休时间,以消除疲劳,保持精力充沛,让大脑和全身各系统得到休息。

炎热汗多消耗大,注意保湿及营养。刚进入5月,天气就热得让人有点无所适从,一些疾病随之而来。由于夏季炎热而出汗多,体内丢失的水分多,脾胃消化功能较差。同时,天气炎热又影响着人的食欲,除注意饮食清洁和清淡为主外,还要注意补充一些营养物质。人生活在相对湿度为45%~65%的环境中感觉最舒适,也最健康,但多风少雨的立夏天往往比较干燥,室内湿度达不到这个水平。如果每天早上起床后感觉嗓子和鼻子发干,就说明该给室内空气加湿了。

多进稀食有利补养。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同时,还要注意补充一些营养物质。补充足量维生素,多吃些如西红柿、青椒、冬瓜、西瓜、杨梅、甜瓜、桃、李等新鲜果蔬。补充水和无机盐,特别是要注意钾的补充,豆类或豆制品、香菇、水果、蔬菜等都是钾的很好来源。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

适当运动,在开阔的环境下释放心情。夏天比较容易出汗,因此在运动方式的选择上应选择一些稍微舒缓一点的方式,比如慢跑、太极拳、散步等,运动过后适当的补充水分。

 

良好的饮食能让身体保持充沛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的进行自我调节,听音乐、跑步、看书等等,尽量放平心态,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让心胸更加开阔,让视野更加明远。

今天是五月五日,距离高考31天,立夏。

中国古典诗文中也有许多关于立夏的描写,今日阅读:

崔骃在赋里说【迎夏之首,末春之垂

范成大《村居即事》【绿遍山原白满川,立夏养生,立夏养生,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

吴藕汀《立夏》【多年不见小黄鱼,寄客何来樱笋厨。立夏将离春去也,几枝蕙草正芳舒。】陆游《立夏》【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韦应物【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听说,看这篇文章的时候适合听《夏天的风》哦。


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微信号:gaokaopk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高考公开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