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皇宫式”古建筑】——魏大厝风韵犹在否?

 

崇武莲花峰南侧的魏大厝,为魏氏十四世祖魏惟藩建于清道光年间。魏惟藩为清代乾隆年间生员,学之有成而未获官职,后来经商致富兴建此大厝。数百年魏大厝,于今风采依旧,其与石埕上那柱勃发着生枝绿叶又渐成一轮翠盖的半截老榕树相映,愈见焕然。...

【崇武“皇宫式”古建筑】——魏大厝风韵犹在否?
崇武民居中规制完整的古大厝历来有“三座半”的说法,潮乐村的“魏隆吉”即为其中一座;另“二座半”为潮乐村的“林广记”、海门村的“何双益”;潮乐村的“詹泉源”(詹百万)虽有庞大的祖厝群,但单体建筑稍小算半座〖注〗。

崇武莲花峰南侧的魏大厝,魏氏(鹤山)祖厝 “魏隆吉”是也。大厝为魏氏十四世祖魏惟藩建于清道光年间。魏惟藩为清代乾隆年间生员,后又为道光庚子科贡生(监生),学之有成而未获官职,后来经商致富兴建此大厝。

“魏隆吉”大厝依莲花山而建,主体为“悬山式两面坡五脊两落水厅堂制”占地面积1500㎡,建筑面积362㎡。3进5开间,两侧护廊,有“天井”隔开,回廊相连,称“百间房”;外围三面建走马间及梳妆楼,埕围“石栅”。西侧有少见的“门路亭”,东侧护廊内有凿见岩石约7.4m深水井一口。大厝整体层次有序,是典型的“皇宫式”建筑。“魏氏”大厝在兴建几十年后,曾因失火烧掉大部分住宅。清同治至光绪年间修复。

“魏隆吉”背后逼路,前面逼“黄吾野祠”,屋前石埕规格不大,几乎无通道。据说,乾隆年间,魏氏要扩建住宅,恰好黄氏族人也要兴建住宅,双方都向县府申请魏氏屋前旷地。黄氏以兴建“黄吾野祠”为由拿到土地,“魏厝”的设计只得作罢。

魏氏家学渊源,“魏厝”石埕的两对旗杆石说明应是史上有人做官的,但现存族谱并无记载,据魏氏族人说,族谱从入崇一世祖至六世祖期间的记载都遗失了,看来只得暂付阙如。

该族明代经营工商业,清中期达鼎盛。光绪初有族人魏亚劳在西城门外开办“隆吉”商号,经销鱼产品及渔需用品,又兼营航运进出口物资,控制惠安县东部一带的煤油、火柴及其他来自台湾的多种洋货的销售,拥巨资名噪惠东。其有八个儿子,在“魏厝”西侧又建了一系列住宅。所以,人们又以“魏隆吉”代称魏大厝。

魏氏的发家坊间流传一则传奇故事,在《崇武城里四大古民居探源》一文中有详细描述。“魏氏先人以生产、出售豆腐为生,辛勤经营了几代人。清中期,魏氏豆腐坊旁边住个不务正业的人,暗中为海上盗贼销赃。有天,那人与海盗约好下半夜送货来,以灯为号,可当晚风雨交加,加之贪杯,忘记点灯。海盗送货来时,见豆腐坊亮着灯,就把货物搬进去。碰巧当夜海盗出海后遇风暴沉船,葬身鱼腹,货物便无人来寻,魏氏因此发财。”

2001年始魏氏族人对大厝主体建筑进行过几次维修,至2011年完成。大门右侧红砖墙上镶一石碑,纪先祖之由来与繁衍。

潮乐村两委编发的《潮乐简讯》对魏大厝的修缮给予了很好的评价“潮乐魏大厝是我村乃至崇武规制恢宏且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近年以来,为防止风雨及白蚁的侵蚀等造成的损坏,魏氏宗亲群策群力维护修缮。他们不仅完整地保质了古厝的规制,还用心地保留了原本的一石一木用料(即使是一块破损的旧埕石也原样保留),很好地保护了魏大厝这一有名的古民居建筑。”

数百年魏大厝,于今风采依旧,其与石埕上那柱勃发着生枝绿叶又渐成一轮翠盖的半截老榕树相映,愈见焕然。

注:关于崇武“三座半”大厝还有其他说法,本文其为一说。

本文资料来自:新浪博客@崇武潮乐话水关、刘阳波《莲花峰下魏隆吉》、潮乐村《崇武潮乐》、汪芳《崇武城里四大古民居探源》等。


    关注 世界惠安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