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世界之旅第四讲预告:天竺之声—南亚次大陆的音乐文化

 

天竺之声—南亚次大陆的音乐文化...



天竺之声—南亚次大陆的音乐文化

南亚地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不丹、马尔代夫等七个国家。面积约为43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有10亿。这一地区的人种复杂,北部主要是黄种人,中部主要为白种人,而南部则主要由黑种人居住。

南亚地区的语言非常多,其中仅印度就有16种主要的语言。南亚的语言大都属于印欧语系,但在印度的北部、不丹和尼泊尔也有不少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南亚地区是印度教和佛教的发源地,不丹人和斯里兰卡人信仰佛教,印度人多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南亚的地理环境是多样的,寒冷的喜马拉雅山区和炎热的赤道附近的热带海岛,多雨的山谷地带和干旱的沙漠地区都出现在这里。在不同人种、不同宗教、不同语言和不同地理环境中产生出来的音乐文化,当然有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审美情趣。

南亚的北部地区因为临近中亚和中国西藏,受从中亚传入的各种文化和藏族文化的影响比较深,东部地区又和东南亚大陆地区的山地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南亚的中部地区则保持了更多本地的古老传统。

南亚地区的音乐因为种族、语言和地区的不同具有多样性,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都和印度音乐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印度音乐不仅是南亚地区音乐的主流,也是形成各种音乐文化变体的基础。南亚地区的音乐有两个十分明显的特点:

(一)与宗教的联系特别紧密

世界各地都有和宗教联系的音乐作品,但南亚地区的音乐和宗教的联系特别紧密。作为南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印度音乐从整体来看,是人、神对话的工具,它也是在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南亚音乐中的大多数作品都和宗教有关,具有很强的宗教性。

(二)膜鸣、弦鸣乐器特别普遍

印度古代曾把乐器分为弦乐器、管乐器、皮制打击乐器和金属打击乐器四类,并非常重视其中的第一类和第三类。1888年,比利时音乐学家(V.Mahillon)维克多.马伊龙根据这种乐器分类法提出把乐器分成弦鸣、气鸣、膜鸣和自鸣四类,为现代乐器分类法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今天在南亚,弦鸣乐器和属于膜鸣的鼓类乐器特别多,而且在音乐演奏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旋律和节奏是音乐的两大要素,南亚音乐中的旋律主要用弦乐器演奏,而节奏主要用鼓演奏。南亚流行的弦乐器有维那、西塔尔、弹布尔等,鼓的种类更多,既有双面的,也有单面的,从形状上看有桶形、筒形、钵形、沙漏形等。

无论是民间音乐还是古典音乐,印度音乐的织体都包括用管弦乐器奏出的旋律、用打击乐器奏出的节奏和持续音。持续音称为“什鲁提”(sruti)一般用坦布拉奏出,但也可以用特制的“什鲁提”音箱发出。“什鲁提”一般由调性的中心音和它的“什鲁提”上方五度音组成,为演奏家和演唱家提供一个持续不断的音响背景。

印度传统音乐基本上是即兴演奏的,没有乐谱,

然而即兴演奏所根据的则是印度传统音乐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有关旋律方面的“拉格”和有关节拍、节奏方面的“塔拉”。

杜亚雄,现任中国世界音乐学会副会长,原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
彷徨学社

摄影 · 艺术 · 历史 · 哲学

----------------------------------

离开学校,我们终于开始学习了。

了解彷徨学社,请点击阅读原文。

订阅本公众号,关注彷徨学社课程安排和内容分享。


    关注 彷徨学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