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名僧支道林与新昌的渊缘

 

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

都城名士
山林玄僧
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于剡县(今浙江省新昌嵊州一带)沃洲(新昌县)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居东安寺讲道,三年后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他宣扬“即色本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有著作《即色游玄论》、《释即色本无义》等。据文献记载,《神骏图》画的是支遁爱马的故事。

出家为僧
初识名士


关氏家族世代奉佛,道林受环境熏陶,自小对于佛理有所领悟。其家大概在永嘉之乱时迁居江左,所以道林少年时得以隐居余杭山,“沉思《道行》之品,委曲《慧印》之经”,较深入地钻研和体会了大乘佛学的奥义。

25岁时正式出家为僧。大约他的师傅是西域月支人,按照当时习俗,僧人从师姓,故道林改姓支氏。出家不久即到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与朝中名士有所接触。太原王蒙赞扬他“造微之功不减辅嗣”;陈郡殷融见到道林,则以为卫玠再世。辅嗣即王弼,与卫玠都是魏晋玄谈领袖。年青的支道林初入京就被比成王弼、卫玠,可见他的天挺之资、卓拔学识,在当时已为名士所激赏。

融合神理
名士叹服


东晋建康的佛学界学风很盛,各大寺院常举行公开的讲经大会,由名德学僧登坛开讲,听众成百上千,除了本寺徒众外,往往还有寺外僧俗参加,并可自由提问、辩论,这种讲经形式称为讲肆。支道林在建康期间,每至讲肆,善标宗会,而章句或有所遗。也就是说,他善于把握经典要义,提出有创见的观点,对于经文的词句却常常脱落遗漏。他的这种作风,被那些喜欢咬文嚼字的经师、论师所看轻,认为狂妄空疏。但谢安听说了这个情况后却大加赞赏,认为支道林对佛理善于抓住精华,略其枝叶,就像古代善于相马的九方皋一样,略其玄黄,取其骏逸。其他名士如王洽、刘恢、殷浩、许询、郗超、孙绰、桓彦表、王蒙、王修父子、何充、王文度、谢长遐等,都像谢安那样给予支道林很高评价,这些一代名流都成为道林的知交。

道林入剡
注经讲经


大约在晋康帝建元元年(343年)左右,支道林也离开了建康,到吴郡(郡治在今江苏苏州)立支山寺。其后又南下入剡县(今浙江嵊县西南),先居于□山的沃洲小岭,不久移至石城山,立栖光寺。

道林入剡之时,谢安正任吴兴(郡治在今浙江吴兴县南)太守,写信给道林,要求他移居吴兴。信中说:“知欲还剡自治,甚以怅然。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终日蹙蹙,触事惆怅,唯待君来以晤,言消之一日,当千载耳。”谢公对于他,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了。

王羲之时为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内史,早已风闻支道林的高名,心中还有些怀疑。道林还剡县,途经会稽郡治,羲之特往相见,想观察一下道林的风度和学问。见面之后,羲之问道:“《逍遥篇》可得闻乎?”支道林立刻为他写出主要内容,数千余言,一挥而就。揭示的义理,为《庄子》研究的大名家向秀、郭象所未曾道及,新颖深刻,辞藻又极华美,王羲之读了,惊叹不置,遂披襟解带,留连不已。当即热情地邀请支道林住于本郡灵嘉寺,旨在能多和他亲近、谈讲。

支道林住在剡县的时候,名僧如竺法深、于法开、于道邃、竺法崇、竺法虔等都在那里;名士如王羲之、谢安、孙绰、李充、许询等,也都在本郡(剡县属会稽郡)。名僧名士群集于东土,实为盛极一时。

此时支道林因为年龄稍长,对于禅法也发生了兴趣。时时宴坐山门,游心禅苑,木食涧饮,浪志无生,并曾为《安般守意经》、《本起四禅经》等作注。显然,他也有了坐禅养生的要求。

但是他的名士作风仍然没有改变。坐禅之外,喜欢作诗、写字、养马、放鹤,优游山水。他写的诗常带有浓厚的老、庄气味,写字则擅长草书和隶书。养马、放鹤本来不是和尚应做的事,他却照做不误,而且做得那么富于情趣,那么符合他的名士派头。《世说新语》记载着他养马的一段轶事:“支道林常养数匹马。或言道人畜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后来又有人送鹤给他,道林把鹤带到山坡上,对鹤说:“尔冲天之物,宁为耳目之玩乎!”说着就把鹤放了。

道林行事,率情任性,多如此类。对于讲经说法,他也未尝中断。曾出山阴(会稽郡治所,今浙江绍兴)讲《维摩经》,道林作法师,许询为都讲,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层层深入地阐释经义。每当道林把一层意思剖析明白,听众总认为无懈可击,许询应不可能再提出问题了。没想到许询又出人意表地提出了新的问题,大家又想,这一回支道林要被难住了。而道林竟又生发出新义,滔滔不绝地讲开了。如此往复,直到讲经结束,两家的问答就像汩汩流泉,永不枯竭。道林的阐释生动形象,听众都感到确实已领会其要旨,但事后想把道林讲的复述一遍,未说上几句就说不下去了,这才感到道林义理的精微奥妙。

帝请道林
驻寺讲经


晋哀帝即位后(361年—),频遣使者徵请支道林出都。支道林应诏回到建康,安置在东安寺,开讲《般若道行经》,道俗钦崇,朝野悦服。名士王蒙经过多年构思,自认为已经把握般若的精理。他把心得写成几百字的一篇文章,拿来给支道林看,以为道林不能与自己抗衡。支道林看过文章,慢慢说道:“贫道与君别来多年,君语了不长进!”王蒙羞惭满面地回到家中,叹道:“支道林实在是穿着袈裟的王弼、何晏,非吾辈能及!”

支道林的人品学问,士大夫们钦敬之余,常常作为谈资。郗超曾问谢安:“林公(道林)谈何如嵇中散(嵇康)?”谢安说:“嵇十分努力的话,勉强可以赶得上。”又问:“何如殷浩?”谢安说:“叠叠不休地辩论,恐怕殷在支上;超拔直上,殷就望尘莫及了。”郗超很赞同谢安的评价,他后来在给亲友的信中写道:“林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

忆念剡县
病于剡县


支道林这次在京城呆了将近三年,忆念剡县山中自由自在的生活,乃上书要求回归东山。哀帝批准了他的申请,令有关部门优厚资送道林上路。一时名流,都到郊外征虏亭为道林饯别。宴会上,大家争着坐在道林近旁。抚军长史蔡子叔先到,挨着道林的座位坐下,谢安后来,只得坐在离道林较远之处。后来蔡有事暂时离座,谢安连忙移坐到他空出的位置上。蔡回来见位置被谢占了,二话不说,近前将谢连坐垫一起举起,扔在地上,自己重新坐在旧位上。谢被摔得衣帽歪斜,慢慢起身,振衣就席,了不介意。由此可见,支道林多么受时贤的敬慕!

支道林回到剡县不久,因病卒于石城山旧居,年53岁,时为太和元年(366年)闰四月四日。死后仍受到名士们长期的思慕。后来高士戴逵路经其墓,叹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繁,冀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耳。”王询作有《法师墓下诗》,《序》曰:“余以宁康二年(374年)命驾之剡石城山,即法师之丘也。高坟郁为荒楚,丘陇化为宿莽。遗迹未灭,而其人已远。感想平昔,触物凄怀。”孙绰《道贤论》把支道林比向秀,论曰:“支遁、向秀,雅尚《庄》、《老》,二子异时,风好玄同矣。”后来王该则说:“支子特秀,领握玄标,大业冲粹,神风清萧。”这都是因为支道林集名僧与名士于一身,心胸风神,与玄学清谈家无异而特高,故能生前大受名士称赏,死后长为辈流怀念。

个人成就


他的生平习好,也带著当时名士所共同具有的风趣。《世说新语》记载他曾养马养鹤,他擅长草书隶书,诗也写得不错。《广弘明集》收录他的古诗二十多首,其中有些也带著浓厚的老庄气味。

支遁在内典之中,对《般若经》下的功夫最深。他在出家以前,就曾研究过《般若》。後来又经常辩论、讲诵《般若》。他所著的论文中可视为支遁般若义的代表作是《即色游玄论》。此论已经亡佚,在慧达《肇论疏》中有所证引∶“吾以为即色是空,非绝灭空,此斯言至矣。何者,夫色之性,色虽色而空。如知不自知,虽知而恒寂也。”《中论疏记》引《山门玄义》,文字上稍有不同∶“夫色之性,色不自色。不自,虽色而空。知不自知,虽知而寂。”其义又见於《支遁集·妙观章》∶“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有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他这些话的大意是∶所谓色不自色者,即明色法无有自性。亦即谓其色虽有,而自性无有,亦即是空。无体,故曰∶“色复异空”。非别有空,故曰∶“色即是空”。既主色无礼,无自性,则非色象灭坏之後,乃发现空无之本体,故曰∶“非色灭空”。後人对即色义虽有不同的看法,但支公所论要不失为一家之言。

他又著有《释即色本无义》、《道行指归》(并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二)。原书已经亡佚,但由书名推测,一定也是解释《般若》的作品。此处还有《圣不辩知论》、《辩三乘论》、《释蒙论》等,也都亡佚。他又曾就大小品《般若》之异同,加以研讨,作《大小品对比要钞》。但原书也不存在了。《出三藏记集》卷八还保存著这部书的序。

此外,他也曾注意过禅学,撰写过《安般经注》及《本起四禅序》。又曾致力於《本业经》,《出三藏记集》收录他的《本业略例》、《本业经注序》。又曾讲过《维摩诘经》和《首楞严经》。

他又是主张顿悟的一个人,南齐刘《无量义经序》论顿悟说∶“寻得旨之匠,起自支安。”《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支法师传》∶“法师研十地,则知顿悟於七住。”由于他主张到第七地生起顿悟,七地以上尚须进修,因此又称为“小顿悟”。如慧达《肇论疏》说∶“第二小顿悟者,支道林师云,七地始见无生。”

他的集子《隋书·经籍志》著录八卷,加注说∶《梁十三卷》。《唐书·艺文志》作十卷。可是到了清初的《读书敏求记》和《述古堂书目》就都作两卷了,可见此书缺佚已久。

现存的清光绪年邵武徐氏刊本《支遁集》有两卷,附补遗一卷。


qq ┇   2730969924

邮箱   ┇chunfengyishu@foxmail.com

公司  ┇ 浙江淳丰古沉木雕有限公司

艺术馆 ┇ 新昌淳丰古沉木雕艺术馆

交流中心 ┇ 浙江新昌天姥山文化交流中心

地址 ┇ 浙江省新昌县江滨西路398号



公众号:

CHUNFENGYISHU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淳丰艺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