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闻】湖北花鼓戏概况

 

湖北花鼓戏,是指流行于湖北省各地的花鼓戏、采茶戏、灯戏等剧种的统称,是打锣腔系的湖北地方剧种,先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分四路兴起。...





湖北花鼓戏,是指流行于湖北省各地的花鼓戏、采茶戏、灯戏等剧种的统称,是打锣腔系的湖北地方剧种,先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分四路兴起。



一是鄂东南路



其中以具有200年左右历史的黄梅采茶戏为代表,以蕲春、黄梅、广济(今武穴市)为中心,流传到安徽、江西部分地区和本省阳新富水(兴国)以南及通山等地,并在流变过程中,于道光,咸丰年间同阳新一带的花鼓戏相结合而产生了阳新采茶戏。

二是鄂东北路



其中早期以具有约200年历史的东路花鼓戏为代表,以蕲水(今浠水)、黄安(今红安)、麻城、罗田为中心,流传到鄂城、大冶、咸宁等地;晚期以具有130余年历史的黄孝花鼓戏(今楚剧)为代表,以黄陂、孝感及武汉周围为中心,流传到省内黄冈、鄂城、大冶、汉阳、武昌、嘉鱼、咸宁及阳新富水以北地区与河南、安徽部分地区;还有云梦、安陆、应山等地的府河派一应山花鼓戏,后与黄孝花鼓戏台流。

三是鄂西北路



其中以具有170余年历史的襄阳花鼓戏为代表,以襄阳、枣阳、宜城、光化、谷城为中心,流传于襄阳、郧阳整个地区,并向北流传到河南,向西北流传到陕西部分地区.此路还有远安花鼓戏、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

四是鄂中南路



即约于嘉庆、道光年间在沔阳、天门一带形成的沔阳花鼓戏(曾称天沔花鼓戏,今称荆州花鼓戏)。流传于仙桃、天门、潜江、荆州、荆门和宜昌、咸宁部分地区,并向南流传到湖南岳阳等地。



 流行湖北的花鼓戏多唱打锣腔,有的唱大筒腔。


鄂东北路打锣腔,是在鄂东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受清戏(高腔)影响而形成,当地称“哦呵腔”。唱这种声腔的剧种有黄梅采茶、东路花鼓、黄孝花鼓(又名西路花鼓,楚剧的前身)、天沔花鼓(1981年改名荆州花鼓)、襄阳花鼓、远安花鼓、阳新采茶。它们的主腔名称及演唱风格虽然各不相同,但因渊源关系密切而具有共同特点,演唱时都用人声帮腔,锣鼓伴奏(现已普遍改用丝弦托腔)。

主腔名称,黄梅采茶为“七板”,东路花鼓为“东腔”,黄孝花鼓为“迓腔”,天沔花鼓为“高腔”和“圻水”,襄阳花鼓和远安花鼓为“桃腔”,阳新采茶为“北腔”。唱腔结构以上下句为基本形式。常由起腔、正腔、腰板、落腔4部分组成,而又有多种板式变化。男女分腔的句式落音,多是男腔为下句落“do”的宫调式,女腔为下句落“sol”的徵调式。男女不分腔的,则均为下句落“sol”的徵调试。


基本剧目大致相同,都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的说法。其中,有一批打锣腔的特有剧目,如《告经承》、《告堤霸》、《闹公堂》、《大清官》、《荞麦记》以及以喻老四、张德和为主角的组戏等,描写的多是黄梅、广济、圻水(今浠水)一带的故事,有“花鼓戏开了锣,不是喻老四就是张德和”之说。常演的剧目还有《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雪梅》、《吕蒙正泼粥》、《酒醉花魁》等。另有一戏一曲或数曲的小调戏,如《卖棉纱》、《绣荷包》、《双撇笋》等,表演形式保持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大筒腔,因主奏乐器为大筒胡琴(定re-la弦)而得名,源于四川梁山,亦称梁山调。据清咸丰二年(1852)《长乐县志》记载:“正月十五夜……张灯演花鼓戏,曰闹元宵……演戏多唱杨花柳戏,其音节出于四川梁山县,又曰梁山调。”唱大筒腔的剧种有钟祥、荆门的梁山调,崇阳、通城的提琴戏,鹤峰、五峰的杨花柳(又名柳子戏、或阳戏),恩施的灯戏,巴东的堂戏,一说黄梅、广清的文曲戏亦属大筒腔系的剧种。大筒腔的曲调结构,由上、下句唱腔和上、下句过门相对称的4个乐句组成。基本板式有一流(或称“单句子”,一句词用上、下两句腔唱完)、二流(或称“双句子”,一句词用一句腔唱完)。唱腔有男女分腔和不分腔之别,音域宽广,真假声并用。尾音翻高8度,也有的用“平腔”演唱。常演剧目有《天平山》(《刘海戏蟾》)、《打芦花》、《蓝桥汲水》、《杨氏送饭》、《铁板桥》、《雪山放羊》等。兼唱以上两种声腔的,有郧阳花鼓和随县花鼓。郧阳花鼓“八岔”为打锣腔,“琴子”为大筒腔。随县花鼓“蛮调”为打锣腔,“梁山调”为大筒腔。

内容提供:凤鸣歌



    关注 戏曲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