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紅·欣賞】《散氏盤》臨寫賞析

 

【原創】轉載請註明——作者:張傳忠藝術正紅:zhenghongwenhua張傳忠,書法家,安徽蚌埠人...

【原創】轉載請註明——
作 者:張傳忠   藝術正紅:zhenghongwenhua



張傳忠,書法家,安徽蚌埠人,現居北京。號張公山人、集雅齋主,法號常遠。現任中國正紅書畫藝術研究院副秘書長、中國廉政法制研究會清風書畫院副院長、民政部中國社會書畫院藝術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扇子藝術學會理事。張傳忠,自少年起臨帖二十余年不綴。善六體書,精隸、篆、行草、甲骨文、金文、甲骨文。



《散氏盤》與《毛公鼎》、《大盂鼎》被並稱為金文瑰寶。作為西周時期粗獷遒勁的金文書法,是學習的極好範本。



《散氏盤》銘文是西周後期的青銅器《散氏盤》上的銘文,共375字,其書法渾樸雄偉,字體用筆豪放質樸,敦厚圓潤,結字寄奇雋於純正,壯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書之流暢,開“草篆”之端。


張傳忠臨《散氏盤》
現代著名書法家胡小石評說:“篆體至周而大備,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結字並取縱勢,其尚橫者唯《散氏盤》而已。”先生壹個“橫”字道出了《散氏盤》的與眾不同。《散氏盤》的結字儀態萬方,自然生動。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


張傳忠臨《散氏盤》
《散氏盤》銘文的結字“橫”的特點,是相對於其他金文和小篆而言的。它的結字還是以方形和長方形為主,如“強”、“宮”、“君”、“邦”“暮”、“封”等字,也有許多圓形的結字,如“道”、“南”、“周”、“罪”等字,另外,許多字隨形就勢,壹任自然。還有壹個重要的結字特點就是相同的字表現出不同的趣味,如全篇18個“封”字,或大或小,或莊重、或嚴謹、或疏朗,各各不同,千變萬化,耐人尋味。如“以”字,全篇共9個,這個字在金文中的筆畫比較少,所以,要變化的難度就相當大,但在《散氏盤》銘文中,我們卻能看到每個“以”字,個個神采飛揚,變化萬端。另外,如“道”、“散”等字,也是處處經營,字字匠心,這種經意的水平確實讓人能感受到它的珍貴與高妙。 它是金文尚意書風中的代表之作。



張傳忠臨《散氏盤》
殷和西周的金文書法,較甲骨文更豐富多彩。在共同時代風格中,又有多樣的個性。從風格來看,殷和西周金文,由雄渾壯實,趨向典雅工飭。昭王之前的可算前段,穆王以後算後段。前段點畫形態較多樣,起筆收筆往往露鋒,多有圓點和肥筆,字形長短、寬窄、大小,相當隨意,章法上行距不整齊而互相爭讓者多。也有行距字距相對整齊的,如《大盂鼎》。後段點畫較單純,增強了線條化,起止藏鋒已如後世小篆;字形大小多漸趨壹律;章法上以行距字距相對整齊為主。有的還有明顯的長方形界格。西周的《頌壺》、《墻盤》、《散氏盤》、《毛公鼎》等,都是代表作品。


張傳忠臨《散氏盤》
金文發展至西周後期變化是比較大的,《散氏盤》銘文則是其中粗放尚意壹類的代表。它與厲王時期所作的端莊遒美的銘文形成鮮明的對照。銘文筆畫粗細均勻的特征,和武王時的《天王簋》,恭王時的《衛鼎》、《衛盒》等金文的書風壹脈相承,唯《散氏盤》之文字更較咨放、寬博。從字形上來看皆作正方形,結體比較疏闊。若與晚於它的《毛公鼎》等比較,尤其是與解放後所出恭王時的《史墻盤》等比較,在書風上雖有拙、秀之分,但其質樸渾厚的氣勢,以及瀟灑的神韻,還是堪為楷模的。

張傳忠臨《散氏盤》
《散氏盤》銘文整體來看,氣勢宏大,意態飛揚。整個銘文拓片呈方形,銘文的字與字間隱約可見陽文直線界欄,縱橫有序,字距行距適度,具有明顯的行、列特征。它的字大都是在壹定的空間內,左右奔突,大小、攲正變化極具其能。許多印刷品重新排版,這種秩序感不知所蹤。《散氏盤》銘文筆畫粗細變化多端卻又十分統壹,無論是通篇讀來,還是欣賞單個字,都有壹種壯美的意味,醇古樸茂,奇譎雄健,這種信息顯然是源自於結字、運筆、章法等諸多因素綜合而成的結果。


張傳忠臨《散氏盤》
臨習《散氏盤》銘文,首先要用酣暢淋漓的筆墨表現出它的渾厚蒼茫,以及通篇古茂雄秀、大氣磅礴的氣勢。 臨習毛筆的選擇因人而異,不同性能的毛筆表現出的線條也各有不同。羊毫毫穎柔軟,蓄墨足、儒墨快,線條醇厚古樸,富有紉性。狼毫毫穎銳利堅挺、彈力十足,線條苦澀老辣,遒勁爽健。我個人喜歡兼毫,蓄墨適中,剛柔相濟。


張傳忠臨《散氏盤》
從書法的角度看,它既不似甲骨文那樣犀利瘦勁,也不像《大盂鼎》銘文那樣端莊凝重,而表現出壹種“亂頭粗服”的風格。明顯展現出西周金文後期的特征——自由奔放、隨意率性、樸素自然。透過澆鑄翻模的痕跡,我們依稀可以感受到書寫人不斤斤於書法技巧的豪放情懷,壹種任憑感受的自由馳騁代替了理性的嚴謹法度。壹些本應寫得平直對稱的筆畫,在感性的驅使下寫得方向多變且富於內在的張力。這些看似不經意的處理,正是書寫人突破筆畫限制、追求藝術化效果的表現。與這種自由的筆法相適應,散氏盤書法在結構上呈現出傾斜之勢,改變了之前方正安穩的特點,使每個字都產生壹種向左上方飛升的動感。就像吳法乾先生所說:“扁圓的字形,無壹字不款側,而字間呼應,隨勢生發,又無壹字不穩妥。造型奇姿百出,妙趣橫生,令人目不暇接。如壹群活潑可愛的頑童,歡騰雀躍,呼之欲出。”其章法因線條的豪放粗獷與凝重含蓄、結字的飄逸瀟灑與稚樸可掬,顯得樸茂而空靈。散氏盤銘文將稚樸與老辣、咨肆與穩健、粗放與含蓄十分完美地結合在壹起,既有金文的凝重遒勁,又兼草書的流暢飛揚。難怪有人稱之為“金文中的草書”了。


張傳忠臨《散氏盤》
結字的變化多端是《散氏盤》銘文的壹個重要的特色,自然也是學習的重點。字體呈扁形,取橫勢,重心偏下,結構壹般左高右低。實臨在結構與筆法上盡可能準確,追求《散氏盤》銘文的質樸天趣的風韻和漫患殘泐的金石氣息。意臨則是由臨摹走向創作的關鍵步驟。臨摹時可以在用筆上參以行草的筆意加快運筆的節奏,在字形上也可進行適度的誇張變形,在墨色上可加以變化,再現作者的個性與激情。


張傳忠臨《散氏盤》
【原創】轉載請註明——


作 者:張傳忠   藝術正紅:zhenghongwenhua


    关注 艺术正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