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杜鹃:从奥尔登堡到长城脚下

 

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初夏 五月

高山杜鹃进入了最繁盛的花期。每年这个时候都有许多人慕名奔赴云南香格里拉,只为能够亲睹高原上开出一片热烈花海的世间美景。

 ▽
杜鹃花(学名: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
又名映山红,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高山杜鹃,是杜鹃花中极为名贵的园艺品种。关于杜鹃花最早的记载,甚至可以上溯至汉代;而作为庭栽观赏植物,则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且深受历代文人雅士偏爱。
  ▽
高山杜鹃的前世今生
诗人白居易就对杜鹃花情有独钟,不仅偏心到“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甚至亲手在庭院中移栽杜鹃,但从“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这句看来,应当是没有成功的。不过他给自己移栽不成功找的理由也甚是可爱——“争知司马夫人妒,移到庭前便不开”。
而历经宋、明、清诸多朝代,这被诗人吟咏的杜鹃花,在近代中国以后却渐渐陷入了“墙外开花”的尴尬境地。在国内,杜鹃花多半都“隐居”在深山;而在英国,没有一个庭园不种杜鹃花,春天,在英国的公园和植物园里到处都开放着各种色彩的杜鹃花。欧洲甚至有一种说法:没有杜鹃不成园。



早在19世纪,西方人就意识到了高山杜鹃在园林上的价值,纷纷派人前往中国云南,采走了大量的标本和种苗。而1753年,瑞典的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cus)在他划时代的著作《植物志种》中将欧洲产的杜鹃花——阿尔卑斯山的锈色杜鹃定为杜鹃花属的模式种类时,他还不知道这种在欧洲仅有9种的花卉在遥远的东方有着丰富的形态和类型。
如今,高山杜鹃俨然已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园艺风尚。在世界花卉市场上,这种源自中国盛于欧洲的杜鹃花占有极大的份额,销售苗木数以亿计,其中比利时年产近7.5亿株,丹麦近7亿株,德国近4亿株。而德国的高山杜鹃其中有90%来自奥尔登堡种植区。
 ▽
传统名花的归国之路


2014年德国奥尔登堡培育的高山杜鹃曾在青岛世园会上首度归国,这个新品种亦被奥尔登堡市长施万德以“青岛”命名。2016年5月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上,并购了两家知名的德国高山杜鹃家族农场的乐海国际,将高山杜鹃再次带回了祖国。乐海国际的负责人刘红梅女士说,让名花回归故里一直是她的使命。


——刘红梅女士与她热爱的高山杜鹃

而在这次国际花卉园艺展结束后,美丽的高山杜鹃,终于可以落地生根。自此以后的五月初夏,这“海归”的名花,将盛放在长城脚下饮马川,朝倚古长城观霞饮露,暮枕潮河岸等云听风。这一次,她真的回家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更有精彩呈现!


    关注 长城脚下饮马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