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二斤黄豆(一)

 

注:此文2011年7月入编中国文化部社图司《全国群文系统文艺作品选集》(第三卷),2011年10月,由中国文...



注:

此文2011年7月入编中国文化部社图司《全国群文系统文艺作品选集》(第三卷),2011年10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和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发行。

往事悠悠,历久弥新。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那两个密不可分、相距9公里的林海小镇西尼气和图里河,始终在我记忆当中时时浮现,虽然离开那里已近30年,但我对诸多往事的记忆不仅没有淡化,反而更加清晰。那里是内蒙古自治区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最先开发的林采区,在大规模开发伊始,除了烧柴,各种生活物资几乎全靠铁路调运,而在那个凭票供应,购物少不得各种票证的计划经济时期,粮油供应本和粮油站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图里河林海风光(李险峰 摄)

大概是为了运输方便,当时的西尼气粮油站就建在火车站旁边,门旁有一排高大的白杨树,在那间不大的门庭里,只要是正常营业,总会有好多人前去购买米面粮油,那一道南北走向的水泥柜台上,预留着几个大大的半截豁口,里面分别安放着一只用白铁皮打制的、灌装米面的大翻斗,其下部中间位置有根转轴,当售货员把过秤之后的米面倒进去,再从柜台里面将翻斗后端掀起时,就可以很方便地将米面倒进顾客撑开的口袋里了。在柜台上方,有几支圆珠笔被长长的细绳系着垂下来,售粮员把米面倒给顾客就抓过圆珠笔,随手在那一家的粮油本上划除当月定量或标上所出售的数额……那时的粮油站(所),可是个没人敢忽视的重要部门。

说起票证时代和米面粮油,我就会自然联想到原国家主席刘少奇莅临考察并为林区人所办的一件大好事。

自1952年10月起,内蒙古自治区根据国家开发大兴安岭的整体规划,在图里河建立了第一个森林工业局(后改称林业局),1953年,在图里河森工局之后,西尼气、伊图里河、博克图、库都尔、根河、阿尔山等十几个政企合一的县处级森林工业局相继建立起来,大兴安岭最高林工业管理机构则从扎兰屯迁址牙克石,正式更名为牙克石林业管理局,全面统领林业开采及相关林工业,属下各林业局或林场所在地还逐一设立了地方镇,由此拉开了新中国大规模森林开采和林工业发展的序幕,而大兴安岭则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森林工业基地。

牙克石林管局所属职工很快便由起初2万多人迅速增至5万多,再后来,逐渐增至30万左右,在那个掀起新中国建设高潮的火热年代里,一批批从朝鲜战场归来转业的志愿军和其他部队指战员以及来自于全国各地、特别是山海关内外的人们不断汇集大兴安岭,使得位于林海深处的图里河、西尼气等十几个新兴林业镇生机勃勃,人口剧增,一片繁荣。在那片中国最大的原始森林里,老一辈林业工人以近乎悲壮的豪情,在冰天雪地里克服重重困难,使得木材和林工产品生产指标扶摇直上,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并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和各级表彰。



大兴安岭林区初期作业老图

在当时,西尼气林业局曾作为整个大兴安岭林区最突出的先进集体,参加了1960年的“全国群英大会”,而且向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们发出了“大干苦干”的倡议书,由此带动了一股艰苦创业的良好风尚。

“苦干”是有切实原因的,因为在当时,因气候因素和自然环境制约,职工生活条件的改善一直比较滞后,各种主、副食品、日用品和生活必需品在林业局开创初期都必须依靠马车、汽车和火车跋山涉水远距离输入。豆腐,作为一种营养丰富、老少咸宜的副食品,千百年来几乎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须品。但在1961年之前,林区的人们基本吃不上豆腐,因为豆腐与其他食品不一样,靠火车运输也不现实。“何时才能吃上豆腐”竟然成为林区人一个不小的奢望和梦想。


    关注 图里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