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国玲:谁能解开“金陵十二钗”之“味”?——双解《石头记》诗词之二

 

这是铜陵化工集团新桥矿业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微信公众号,感谢关注。...



这是铜陵化工集团新桥矿业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微信公众号,感谢关注。



题图摄影:刘建平

作者:霍国玲

来源:霍国玲博客

谁能解开“金陵十二钗”之“味”?
《石头记》第一回写道:空空道人看到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后,便将其抄录下来,即《石头记》一书。“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此绝句即: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在这首绝句后面,甲戌本有夹批曰:“此是第一首标题诗。”即这首绝句是有标题的诗歌,那么这首诗歌的标题是什么?
——从文章前后文看,其标题即《金陵十二钗》。
《石头记》一书开篇即说明:作者要为闺中的几位女子作传。此《金陵十二钗》绝句便是对本书开篇时作者所宣布的创作目的的呼应,向读者说明这部传记的基本特点,即这部书看起来是“满纸荒唐言”,但谁能解此诗——其题为“金陵十二钗”——之“味”呢?——即谁能真正理解“金陵十二钗”的真正含义呢?
下面对诗中的几词作个阐释:
荒唐:指人的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荒唐言”则指所说之事谬误百出,令人惊奇。
解:了解、明白。如通俗易解、令人不解。
味:意味、趣味。如艰涩无味。这里指书中深邃的含意。
先看这首诗的正面之喻。
全书充满了看来是荒唐无稽的言论,然而其中饱含了作者辛酸血泪。人们都嘲笑作者十分迂阔,不通世务,但是谁能懂得书中真正的意味?
仅从正面来看《石头记》者,把“味”仅仅局限在《石头记》小说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上。
然而,这首诗还有背面之喻。
从标题可知:《石头记》写的是“金陵十二钗”。书中误谬百出,甚至错误到荒唐无稽的程度。然而这些“荒唐”之言,是作者饱尝痛苦,“滴泪为血,研血为墨”,一字一泪而写成的。人们看到作者写的这部无稽小说错误百出,都说他太愚痴了,但是有谁能够了解其背后真正含义呢?
在“谁解其中味?”处,甲戌本有眉批曰: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这条脂批将什么才可称作“解味”提供了一个标准,即:“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请看!这两段短短的脂批,竟充满了“哭”和“泪”。如“哭成此书”、“余尝哭芹”;“辛酸之泪”、“泪尽而逝”、“泪亦待尽”、“泪笔”等。
这段话告诉读者:《石头记》一书,作者是哭成的,而且“为泪尽而逝”。批者看了书之后,不是哭小说宝玉、黛玉等人物,而是哭作者曹雪芹,最后也是哭到“泪亦待尽”。他(她)这两段批语的以“泪笔”写成的。那么,“解味”者,应是什么样人呢?批语中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这“辛酸之泪”有个条件,即像脂砚斋那样,需将泪洒向作者曹雪芹,而不是洒向宝玉、黛玉等小说人物。也就是说,凡能通过小说人物看到其背后曹雪芹等历史人物者及其所作所为者,“方有辛酸之泪”,也才可称作“能解者”。


    关注 新锐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