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一场冒险

 

千万不要在这个季节来深圳,你会爱上她的。  天气尚未大热,早晚的微风仍是很舒爽的清凉,空气里也仍是湿润润的。...



作者:樊北溟

千万不要在这个季节来深圳,你会爱上她的。

天气尚未大热,早晚的微风仍是很舒爽的清凉,空气里也仍是湿润润的。像是一辆正在春天的道路上全速前进的汽车,突然猛踩了一脚刹车,忽然就进入到了闲闲的夏日。穿短裤不会觉得冷,穿长裤也不算太热,这座城市正享受着最舒适的体感温度。路旁的树兀自枝繁叶茂,安静地翠绿着;花池里的花相约芬芳吐艳,热烈地绚烂着。每天疾步走在上班的路上,静观饱览周遭的一切,是我所能理解的,也是我最贪恋的,尘世中最琐碎庸常的幸福。有一次在课堂上我问学生:“凭你们对我的了解,猜猜看,我应该最喜欢哪个季节?”底下猜测无数,却都没有正确答案。“我当然一年四季都喜欢啊,你首先要热爱你的生活,你的生活才会热爱你呀。”每天被这样强烈的幸福感密匝匝地环绕,工作确实也越发来劲儿呢。

又渡过了忙碌的一周。周五上课的时候,有个学生自信满满地猜测:“你今天一定要讲‘小满’。”原来不知不觉间我竟给他们留下了一个“节气专业户”的印象!可不是嘛!冬至、春分、立夏,再捎带着算上之前借“你陪我长大,我伴你变老”的演讲介绍的“重阳”,我的每一次文学素养专题拓展课(好吧,这样“不明觉厉”的名字是我刚刚临时才起的,我们“民间”一向称他为“每月鬼扯”课)好像都与季节的更替和自然的变化有关。我把每一次对生活敏感细腻的观察与他们分享,生活的诗意也开始在广阔的天地间,徐徐地来。

原本没计划要讲“小满”,但二十四个节气之中,我确实对它充满了许多偏爱。小时候就咿咿呀呀地会背“小满雀儿来全”,后来又见农谚中“樱桃挂果、麦穗渐满”的说法,更添一层惊喜和期盼。有发现、有收获,有美滋滋的惊喜,也有热闹闹的期盼,这不正是我们日常生活常有的心态,不正是生命成长真实的写照吗?最近讲到的单元主题是“冒险”,也无意中暗合了成长的主题。

“成长是一场冒险,勇敢的人先上路。代价是错过风景,不能回头”。陈鸿宇在《行歌》里唱得决绝而诗意,现实却也来得急遽。如果生命是一段旅程,成长便是一场冒险。每个人必然要经历成长,它总在不觉间悄悄地来临。在未知中探索,在梦想间追寻,在挫折里磨砺,随着时间的流逝,成长也在不知不觉间加快了速度。然而却总是在经历过后,在一次次频频地回望之时,才明白和理解成长的全部意义。

我每天要面对七十个个体,他们是如此的相似,却又是那么的不同。相似的成长环境、相似的生活经历,使他们的人生轨迹聚合在了这里;相仿的年龄、相似的价值观,又让他们遭遇了相同的烦恼。有明媚的忧伤,有美丽的哀愁,更有无忧的喜乐、朦胧的依恋……他们的思虑简单纯粹,他们的情绪也扎实真切,他们急于自我证明和自我成长,却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背负太多沉重的期待。生理上的、心理上的、成绩上的、素养上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的挑战实在太多。

面对讲台下面或惺忪的睡眼、或热切的目光,我时常感到忐忑。我无法预知他们的成长,也无法道出每一个教育环节到底能对他们产生多大的影响。成长不是一次次对照着标准答案进行的演算,倒像是一段段充满未知的冒险。成长没有对错,任何经历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暂时的困苦或许会变成生命里丰厚的积淀,长久的安逸也可能演变为成长的阻力,许多道理不是师长唠叨就可以发挥作用的,“风物长宜放眼量”,从人生的长远目标来看,多碰几次壁,多吃一点亏,也没什么不好。

所以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按照禅门的‘顿悟’说,学生优秀与否,和老师没有多大关系。优秀的都是顿悟的,不优秀的是还没有顿悟的,有些人迟早要顿悟,而有些人则一生都是不开化的。所以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一直在做无用功的职业。”在某种程度上我认同这样的观点,人是在成长的冒险中,在一次次经历和挑战中,自我成长的。

时常觉得现在的学生成长得太辛苦了。每天八节课端坐不说,周末还要被忙碌的补习班和特长班占满。所以努力地把自己的课程设置得轻松有趣些,也希望学生可以成长得开心和纯粹些。面对日常教学中,语数英三科依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的分层教学,有许多学生表现得不够淡定,负能量来袭,让他们很有挫败感。为自己的成绩忧虑,也是有上进心的表现呢。但我总希望他们能成长得再坦然自信些,所以用“做更好的自己”鼓励他们。毕竟别人的努力程度是自己无法决定的,只有对自己的超越才是无止境的。

哦对了,刚才提到的“学生顿悟说”后面其实还有一段话:“所以这辈子做老师的,都是上辈子干了坏事的人,佛罚这些人用一生做无用功来赎罪的。”这里我就不敢苟同了。爱是一种传递,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指点它们亲近真善美,让他们的成长受到美好的鼓舞,教育自有无可替代的功用与价值。

星期五恰逢“5.20”,我让学生用匿名的方式给父母写一封“三行情书”。学会“感知爱”、“发现爱”和“表达爱”,同样是成长中重要的一课。我想让学生在成长中培养爱的能力,让他们明白:“不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而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让他们知道即使是至亲之间的爱,同样需要表达和维护,让他们把对父母的爱,直接说出来。

但愿我的点滴努力,能为正在冒险中成长的孩子们,提供一点微弱的光亮。

循例放几张有趣的图片:

轻拈被雨水打落的鸡蛋花,细描作业里出现的“批语”描红,急拆学生写给父母的“三行情书”,喜读自己捎带着的“被表白”……我又一次在“小满”这一天,满足得一塌糊涂。

-“大樊,我觉得你的板书有进步哎”

-这是“反语”吗?

-是“夸张”

◆信息来源:豆瓣阅读
◆转发请注明来源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将此文分享给朋友

是您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关注 满洲里广播电视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