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杨绛先生的上海足迹

 

喜欢一个城市,有时候也是因为这个城市有自己喜欢或敬仰的人。...





上海这个地方,有太多杨绛先生的记忆,希望在今天能够和所有喜欢她作品的读者,一起重温她曾经在上海留下的足迹。

【杨绛】

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后以笔名杨绛行世。她是江苏无锡人,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翻译《唐·吉诃德》。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100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她102岁时,还整理出版了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足迹一:小学---启明女校

地址:天钥桥路100号上海市第四中学启明楼

1920年,杨绛10岁的时候,随父亲迁居上海,她和三姐(大5岁)跟随大姐(大12岁),在上海启明女校寄宿读书。

启明女校创办于20世纪初,与当时崇德女校同属天主教拯亡会,是当时的“贵族学校”——启明女校所招收的学生多为富商大员家的千金,比如:沪上大亨张啸林之女、犹太人哈同的孙女罗舜华、正广和汽水公司老板女儿徐瑞珠、丁香花园张静江的孙女等。所以杨先生也是“富养”的哦。

2002年3月,杨绛专门写了一篇《我在启明上学》,回忆当年在上海读小学的日子。启明很大,“我们教室前的长走廊好长啊,从东头到西头启明女校创办于20世纪初,与当时崇德女校同属天主教拯亡会,是当时的“贵族学校”——启明女校所招收的学生多为富商大员家的千金,比如:沪上大亨张啸林之女、犹太人哈同的孙女罗舜华、正广和汽水公司老板女儿徐瑞珠、丁香花园张静江的孙女等。所以杨先生也是“富养”的哦。

现在启明女校留下的建筑,主要是上海市第四中学的启明楼,气势宏伟。1951年,启明女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现为上海市第四中学。主体教学楼——启明楼建于1917年,假四层砖木结构,带有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特征,立面对称,风格庄重。

足迹二:父亲工作地点——申报馆

地址:上海黄浦区汉口路309号

1920年,杨绛先生的父亲杨荫杭移居上海,应邀在上海著名的《申报》任主笔。有一次,还在启明上学的杨绛去汉口路申报馆看望过父亲。

申报馆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的报社大楼,1916年到1918年,《申报》拆除原有2层砖木结构老楼,重建为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就是现在的申报馆。1949年5月27日《申报》停刊后,该楼转给《解放日报》社使用。现在它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基本作为对外招租的办公楼。

当年的申报馆,现在已经是一幢有点破落的办公楼。前几年,它的底楼和二楼的一部分曾被对面的新旺茶餐厅使用。



足迹三:娘家——来德坊

地址:淮海中路899弄,巴黎春天后面

杨绛去清华读大学的时候,认识了后来成为一辈子伴侣的钱锺书。1935年,新婚的杨绛随丈夫钱锺书远赴英国,到牛津求学,1937年生下女儿钱媛。

不久,钱锺书、杨绛夫妇又带着不足百天的女儿到法国巴黎大学读书。在精神世界里逍遥的日子没过多久,抗日战争就爆发了,他们的家人都纷纷逃难到了上海,夫妻俩“为国家为家,都十分着急”。1938年8月,他们坐法国邮轮回国,钱钟书在香港下船,辗转去昆明联合大学任教,杨绛带着女儿继续北上,来到了上海被日军包围的租界里,在辣斐德路(复兴中路)的钱家过了一夜,然后再去在来德坊(现淮海中路899弄,巴黎春天后面)的自己家。

红砖墙和铁艺围栏,是来德坊最大的特点
足迹四:婆家——陪伴丈夫写下《围城》

地址:复兴中路573号

1938年,已在牛津获得学士学位的钱锺书,带着妻子杨绛和女儿,从法国马赛坐邮轮回上海。此时才28岁的钱锺书已经被西南联大破格聘为教授。到了香港,钱锺书就先下船。船到上海,再由钱锺书弟弟和另一位亲戚把杨绛和钱瑗接到辣斐德路609号(现上海复兴中路573号)钱家。

今天的复兴中路573号,并没有挂什么铜牌,是沿街房子中非常普通的一幢

后来,钱锺书的二弟、三弟和他们的妻子儿女先后离开了上海,原来拥挤的钱家逐渐空落起来,钱锺书和杨绛一家三口搬进了二楼亭子间,一住就是8年。屋子很小,除了一张大床,就只有一个柜子和一张小书桌。不过,他们总算有了一块独立写作谈心的小空间。钱锺书就在这里写下了长篇小说《围城》。
杨绛是这么记述《围城》写作的缘起:

“有一次,我们同看我编写的话剧上演,回家后他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大高兴,催他快写。那时他正偷空写短篇小说,怕没有时间写长篇。我说不要紧,他可以减少授课的时间,我们的生活很省俭,还可以更省俭。恰好我们的女佣因家乡生活好转要回去。我不勉强她,也不另觅女佣,只把她的工作自己兼任了。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他已把题目和主要内容和我讲过),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1945年抗战将要结束的时候,上海空袭不断。警报拉响时候,三个人藏在自己家楼梯下,紧紧挤在一起,钱锺书说,“要死也死在一块儿。”再丰富的生命,在战争面前,都是渺小的。

抗战胜利后,钱锺书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6年在上海开明书店初版。样书扉页上,还有钱锺书亲笔题写的一句浪漫体己的话:“ToC.K.Y. An almost impossile combanation of 3 incompathible things: wife,mistress and friend  C.S.C.(赠予 杨季康  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锺书)

足迹五:话剧首演——金都大戏院

地址: 瑞金剧场(延安中路572号)

杨绛1942年写的第一部话剧《称心如意》,1943年春天在金都大戏院正式公演。杨绛功底深厚,出手不凡,这出“泪和笑只隔了一张纸”的话剧引来阵阵喝彩。

金都大戏院坐落在上海福煦路(今延安中路)同孚路(今石门一路)转弯角上,1940年12月建成开业,由周璇主持并剪彩,专映电影。上世纪40年代,这里成为颇受观众喜爱的剧院。日伪占领期间,电影营业不佳,改演戏剧。

1951年起,金都成为戚雅仙、毕春芳领衔的静安越剧团基本演出场所。1955年改名瑞金剧场。1998年因市政建设修建延安路高架,剧场的全部门厅及放映间被拆除。

足迹六:三口之家的安乐窝——蒲园

地址:长乐路570弄1-9号

杨绛、钱锺书和女儿1949年又搬到蒲石路蒲园,房东是傅雷夫人的朋友。

蒲园因法国军官蒲石(Rue Bourgeat)以纪念为命名,由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师——张玉泉设计,为西班牙式,1942年竣工,刚建成就抢购一空。现在的蒲园是民宅,住宅不算多,幽静得很。人走在弄堂里,穿行在阳光中,体会到闹中取静的趣味。虽然现在一幢房子有几家人家使用,不过,它的美丽仍在。



足迹七:做教授——震旦女子文理学院

向明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一路100号

上海社会科学院

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

1946年起,杨绛担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文教授,正式开始了大学教授的职业。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1937年10月由天主教圣心会修道院创立,名义上属震旦大学而行政与经济完全独立。次年迁入蒲石路新校舍(今上海社会科学院院址),并拨部分校舍设立附中女生部(今向明中学)。

 
1951年8月,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撤销,并入震旦大学。次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随震旦大学并入复旦大学等校。1952年,震旦女子文理学院附设的震旦女中被市政府接管,并与震旦附中合并,改名为向明中学,设于震旦女中原址。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杨绛、钱锺书被清华大学聘任为外文系教授。从此,杨绛先生举家离开上海,定居北京。

【编者按】在今天这个令人叹息的日子,“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就这样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像她在人生中第一篇散文《收脚印》中写道:“星儿稀了,月儿斜了.晨曦里,孤寂的幽灵带着他所收集的脚印,幽幽地消失了去。”可是,生前她与青灯古卷为伴,逝后又有“我们仨”可寻,我想她并不孤寂。如果你想怀念她的时候,可以去寻寻她去过的地方,走走她遍布过的大街小巷。


    关注 小城寻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