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科学课 身体之谜——呼吸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快乐、成功,那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快乐成功的孩子?欢迎来到“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的课...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快乐、成功,那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快乐成功的孩子?

“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就是答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做中学”探究班科学课:

《身体之谜——呼吸》
我们都知道,人呼吸的时候,吸入的是空气,大家也都知道,人的生存需要氧气,那是不是就代表着,空气就是氧气呢?



“做中学”科学教师刘老师通过让孩子亲自体验呼与吸的过程,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孩子们认识到:空气中含有多种气体成分,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我们呼吸的时候,吸入的不仅仅是氧气,而我们呼出的气体,成分比例又发生了变化。



空气从我们的鼻子吸入,进入身体里进行一次小小的旅行。那么,鼻子吸入空气后,接下来会到哪里去?刘老师带领小创客们一起认识呼吸器官,并初步了解肺的结构和功能。



吸入人体的气体,在什么器官中进行交换?“做中学”小创客王友爱给出了答案,这也是对她的表达能力的有效培养。

在我们正式研究肺的工作原理之前,刘老师带领大家首先完成肺模型的制作。



小创客孙榆程正在连接“支气管”与“肺”。



王友情同学正在尝试着用气球皮模拟人体横膈膜。



小创客刘志鹏正在专注的对模型进行连接固定。



新同学靳雨鑫来到“做中学”课堂后如鱼得水,他善于思考、乐于表达,给科学教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科学教师刘老师正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实验。

“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只有让孩子亲自参与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观察与实验才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图为小创客孙榆浩在“做中学”科学教师刘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拓展探究。



探究式科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

一、对学生适宜探究的科学问题提出基于实证的验证过程;

二、在一个具有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的环境中,由学生主动进行的探究过程。知识链接:

身体内所有的细胞均需要一种维持生命的气体即氧。呼吸系统摄取氧气并运送到血液中。这个系统中的主要器官是肺,当呼吸时能吸入空气。肺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所不同的是其吸入的是空气而不是水。

人一天需要呼吸多少次?你可以测试一下你一分钟内呼吸的次数,以此计算出你一天呼吸的次数。正常人平均每天呼吸的次数为23000次,你测算出的次数和这个数值接近吗?

呼吸器官有哪些?怎样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请你想办法搜集各种信息资料,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并记录下来。


    关注 做中学科学教育日照教学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