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感文化 冯小刚:民族缺少“镜子” 知丑比臭美强

 

8月16日,电影《一九四二》在京举办发布会,发布会上,导演冯小刚探讨起“民族性”的问题,他希望《一九四二...



8月16日,电影《一九四二》在京举办发布会,发布会上,导演冯小刚探讨起“民族性”的问题,他希望《一九四二》能成为一面照见“民族性”的镜子,他表示自己拍完这部影片之后,不再有盲目的民族自豪感,开始“知耻”,并认为“知耻”比“臭美”强。

“为什么我们生活中会出现那么多荒谬的人,发生这样荒谬的事儿?我会陷入这种困惑里,问为什么的时候,这些荒谬的事儿、不规律的事儿都可以从我们的民族性里找到答案,这是我拍这部影片的核心原因,也是刘震云写小说的核心”。冯小刚回忆起自己的拍摄初衷,提出了关键是“民族性”。

“我们是什么样的民族?是什么样的性格构成的?是什么样的政府?而政府的构成人员也是从这个民族性里出来的。”冯小刚选择了俄罗斯来做对比,“俄罗斯民族也经历过巨大苦难,但从他们民族的文艺作品里可以找到一个宏大的主题,就是救赎。所以他们的绘画诗歌都很波澜壮阔。我们?音乐《步步高》、《喜相逢》,我们的绘画,画的是虾米,齐白石画的是虾米。俄罗斯有没有出来这样的画家?俄罗斯人找到了救赎,我们找到的是逆来顺受。当然我不是说画虾米不好,唱《喜相逢》不好”。

冯小刚认为“知耻”很重要,他表示自己看完这部小说,拍完这部电影,就不再有盲目的民资自豪感,就开始“知耻了”。他还通过自嘲说明“知丑”的重要性:“我这脸上不是要每次都化妆么?今天没找着镜子,不知道自己什么样,一照镜子哎呀不大好看。但我们的民族常常就是找不到镜子,可能你看到的时候不舒服,但起码知丑比臭美强”。他透露,自己拍完《一九四二》后,要么退休,要么就只拍没心没肺的娱乐片。

虽然片名去掉了“温故”,但冯小刚仍毫不讳言地坚持影片有着“温故知新”的“现实意义”,“现在微博上很多事让你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让你陷入困惑。但是这些荒唐的事,都可以从民族性里找到答案。


    关注 营口图书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