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行纪(2)

 

乌鲁木齐51路公交从西北郊的地窝堡机场到南边的十七户,纵向穿过整个市区,晚上才飞阿克苏,决定坐51路去市里转...



乌鲁木齐51路公交从西北郊的地窝堡机场到南边的十七户,纵向穿过整个市区,晚上才飞阿克苏,决定坐51路去市里转转,目标是鸟市的二道桥和国际大巴扎。乌鲁木齐简称乌市,有人戏称鸟市,算昵称,没有不敬的意思,鸟市人自己也笑纳了。公交一路开开停停上上下下,借机浏览沿途街景。鸟市的车子房子道路及乘客衣着和江南比都有差别,旧房子多,风沙灰尘大,但最大的区别还是全市高级别的安全戒备工作。公交车刚开出不久就有一个机场检查站,凡进机场的车子一律停车打开后备箱接受检查,警戒模式也是标配。

51路公交跑完全程要二个小时,票价1元,路程很长,旁边一位乘客的父亲当年跟随王震进疆,他给我讲了许多往事,他说过去的维汉同事朋友关系比今天好,还有通婚的,现在隔阂隔膜比较严重。51路车子还经过5.22事发路段附近,几天前一百多人伤亡的地方,现在看起来和周围没有什么区别,身边乘客还给我描述了他侥幸躲过一劫的亲戚当时的经历。5.22抓住的一个嫌疑人交待他们下一步的目标是中小学幼儿园,全疆孩子因此放假了三天。

从51下车后步行到二道桥,经过乌鲁木齐警备区门口,门口有数道障碍物 ,刚举起相机里面一个军人就迅速冲出来喊不能拍照,我的相机快门比他更快,还好没有麻烦,公开场合应该可以自由拍照,但非常时期这一套大道理没用。出来旅行想多拍些照片多留点资料,看到这些武警特警民警保安红袖章们刚开始还老老实实询问能否拍照,被警察严肃拒绝之后就偷偷按快门,或者远距离拍。在机场检查站堵车时举起相机,身边一个人提醒我不要拍,说前一天就有一个小伙子拍照相机被没收了。

去二道桥大巴扎的路上才真正有到新疆的感觉,路旁建筑很多是伊斯兰风格,长衣长裙扎头巾戴花帽的维族人也越来越多,让人感受到浓郁的西域风情。







说到维族传统衣着,男性服装是叫“袷袢”的长外套或长袍,大多黑白颜色,但生活中大多数维族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穿着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除了头上的小花帽。女性的服饰比较有特点,传统的是叫艾特莱斯绸制作的衣裙,花色鲜艳,在传统民居里面比较多,大人小孩都穿。除衣裙外,女性头巾也很有特色,传统维族人家庭从七八岁女孩到妈妈辈奶奶辈一家子女性一律戴头巾,除了遮挡风沙烈日外,她们的头巾还具有宗教、民族甚至政治的涵义。严格的头巾戴法要遮住头发耳朵和脖子,极端的还要遮住面部,有很多时髦女性把发髻高高地束在后面,漂亮头巾随意扎结,维族人多食牛羊肉,中老年妇女多体态丰腴,很多戴丝巾的女性都显得高贵优雅,风情万种,身边就有这样一位,穿着长及脚踝的黑色裙袍,脚蹬一双镶嵌银片的中跟黑色皮鞋,头戴丝巾,挎一只酷奇包,人很修长,身边男伴一身西装,蓄须,好一对璧人儿。

巴扎就是市场的意思,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和隔一条马路的二道桥巴扎很有名,游客都慕名而来,但现在是非常时期,巴扎里面没有遇见一个汉人,熙熙攘攘转悠的都是维族人。饥肠辘辘先找饭店,在附近一家清真饭店点了一份炒面和二根羊肉串,和满满一屋子维族同胞一起就餐,饭店小伙计汉语不流利,交流主要靠手势和点头摇头,坐定后小伙计先给我上一茶壶一茶碗。



吃饭小票,天书一样的维文。



正宗新疆炒面

饱餐后去对面的二道桥巴扎,电梯直接上二楼,里面的货物主要是地毯、玉石、干果、药材等,以及来自土耳其的工艺品。征得一家店主的同意拍了很多照片,什么鹿胎盘、鹿茸、什么鞭、虫草、西洋参、高丽参等等,过去网购过雪菊,这里便宜多了,店主是汉人,和店主聊天的维族老人用汉语告诉我以前雪菊价格高,很多人就100亩200亩的扩大种植,导致今年价格大跌。维族老人是来买藏红花的,100多元一两。逛了一圈,买了一大包薰衣草回来,很香。


    关注 糖葫芦无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