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

 

《我们仨》是杨绛在92岁时所著,该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





《我们仨》是杨绛在92岁时所著,该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我们仨》新版精装
定价:35元


《我们仨》建议倒着读。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第一、二部分可以合成一篇,都是讲杨绛先生的梦,关于他们一家三口的梦;第三部分才是他们一家三口的日常。

先看第三部分,比较容易进入,第二部分尤其沉重,由浅入深,更好。

我一向觉得杨绛和钱钟书是文化界最萌的一对CP。

他们现在在天堂重聚了。

《我们仨》会让你笑,再让你哭,它教会了我们很多关于爱的事。
世界那么大
我只想和你宅在家里


以前看《我们仨》,一个小感触就是,这三人真的很宅。在家看书也能日复一日,杨绛和钱钟书都嫌饭店的用餐时间太长,宁愿躲在房间里吃他们自己做的黑暗料理,也懒得出门。

对于书本以外的世界,他们毫不关心。

他们一家三口,自给自足,自娱自乐,就像一座温暖的孤岛。

他们之所以可以这么宅,因为每个家人都无比丰富,无比有趣,大于整个世界啊。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是杨绛翻译兰德的诗句,也是她和钱钟书的人生观吧。

他们真的做到了与世无争,真的做到了超越世俗。
在最平淡的日子里
都能找出乐趣来


《我们仨》里遍布着温暖的小趣味。

两个书呆子+生活白痴,连搞定一餐一饭都成了冒险。

杨绛说,能吃上红烧肉就是冒险成功。

他们做一次活虾,简直就是一场厨房里的兵荒马乱。

杨绛开始假装内行地说,虾,我懂的,得剪掉须须和脚。

结果她刚剪了一刀,虾在她手里抽搐,她急得扔下剪子,扔下虾,逃出厨房,又走回来。

钱钟书问她怎么了,她说:“虾,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

钱钟书跟她讲道理,说虾不会像她这样痛,他还是要吃的,以后可以由他来剪。

有没有觉得钱钟书瞬间男友力MAX?

他们把做饭做出了乐趣来。

王小波就说,一辈子很长,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
所谓恩爱
就是好好说话


钱钟书一辈子分不清左右脚,60岁才学会擦火柴。

杨绛在医院生小孩,钱钟书说自己在家里“干了坏事”。

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钱钟书说,“墨水呀!”

杨绛安抚他,“墨水也能洗。”

回家后钱钟书把台灯又砸了,杨绛问清楚了是什么灯,说,“不要紧,我会修。”

互相推卸责任、互相怪罪,这是很多夫妻的日常。

换了别的夫妻,这种状况,真的会暴走,会怨怼,会撕逼。

至少是这种对话吧,“老娘在医院辛苦地生孩子,要你做什么了?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一点忙都帮不上,只会添乱!”

然而他们就这样一个犯傻,一个包容;一个犯错,一个温柔地说,不要紧。
两个人之间
没有必要争输赢


不愧是读书人,杨绛和钱钟书有一次大吵架,原因是为了一个法文“bon”的读音。

哦漏,我和我先生吵架最高端的一次就是因为法式面包了。

杨绛说钱钟书口音带乡音。他不服,两个人开始上升到人身攻击。

然后杨绛请了专家来判断,杨绛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

钱钟书输了,当然也不开心。

自此,他们觉得吵架很无聊,从此决定,以后可以有不同意见,不用一定要说服对方。

是啊,两个人之间,真的没有必要赢了道理,输了感情。
真爱面前
每个人都会展露幼稚


对外界来说,钱钟书好像有点古板,江青要见他,拒绝!中央台要采访他,拒绝!

然而在家人面前,他简直就是个幼稚鬼。

杨绛和钱钟书在牛津的时候,杨绛打盹,钱钟书想趁她睡了,给她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她就醒了。他没想到她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敢恶作剧,只能给她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勉强过个瘾。

钱钟书还找到一个方法,去欺负女儿,趁钱瑗睡了,他在她肚皮上画一个大脸,挨他自己母亲一顿训斥,他再也不敢画了。

他跟女儿玩游戏,把家里所有东西都藏到被子里,恨不得把扫帚和拖把都藏进去,萌呆了。

知乎上有人提问说,为什么有个男人在别人面前很成熟,在我面前却很二逼?

答案很统一:真爱。

正因为他爱你,才完全放松,才毫不防备,才展露软弱,才会给你伤害他的机会。
孩子的每一个优点
都像你


通常的夫妻是,对自己迷之自信,对对方迷之嫌弃。

“孩子的优点都像我,缺点都随了你”。

有时候还会因为一个缺点,牵连到整个家族,你们张家全这样……你们李家没一个好东西……

钱钟书和杨绛完全不是。

钱钟书早就对杨绛说了,“我不要儿子,我只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简直是虐狗的最高级。

杨绛说起情话来也丝毫不输给钱钟书的。

“阿圆温厚,不与人争,像钟书。”

“阿圆好静,像钟书。”

“阿圆胆子大,像钟书。”

“阿圆喜欢格物致知,像钟书”。

他们是真正地发自内心地欣赏对方。
最好的夫妻
是志趣上的门当户对


他们相遇的时候超级偶像剧。

他们有着最文艺的一见钟情。

钱钟书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

而杨绛则紧张地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他们都是难得的书痴。一切行为都是以方便看书为准则。

杨绛说,“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钟书的最可贵处。他淘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成了现在众人心目中,博学而又风趣的钱钟书。”

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她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廖一梅说:“在我们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人到中年
就换成女儿去照顾妈妈了


杨绛很胆小,怕鬼,怕黑,钱瑗要保护她。

有段时间,杨绛和钱钟书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

钱瑗急要回家看望他们,得走过众目睽睽下的大院。必须先写好一张大字报,要和“牛鬼蛇神”的父母划清界线。

回到家里,她着重告诉父母,我们“思想上划清界线”!

然后一言不发,偎着杨绛,贴坐身边,从书包里取出未完的针线活,一针一针地缝。

她买了一块人造棉,自己裁,自己缝,为妈妈做一套睡衣。

又从书包里取出一大包爸爸爱吃的夹心糖。

她找出一个玻璃瓶子,把糖一颗颗剥去包糖的纸,装在瓶里,一面把包装纸藏入书包,免得革命群众从垃圾里发现糖纸。

那天下大雪。

钱瑗知道杨绛怕猫屎,一人在雪地里去把煤球里的猫屎都抠干净了。

钱瑗连临去世的时候,都在安排妈妈的生活。
因为你怕
我才会变得更强大


钱钟书曾对杨绛说,“从此以后,我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还有什么情话比这个更感人啊。

钱钟书生重病,杨绛说,“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钱钟书走的时候,一直没有闭眼,她附到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

那个连虾都不敢剪、怕黑怕鬼的小女人,在所爱的人最脆弱的时候,她变得极其强大。

杨绛说,“媒体说我内心沉稳和强大。其实,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杨绛送走了女儿,送走了挚爱的丈夫。她曾感叹,“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现在,他们一家三口,已经好好团聚了吧。

内容简介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

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作品鉴赏

杨绛的作品就像她的为人一样谦逊朴实。在杨绛的作品中,他们一家确实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然而读者正是透过这平凡的家庭、琐碎的事件,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平凡的人生追求、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年轻时远渡重洋,留学英法,又在国难深重的抗日战胜时期学成归国,足迹跨国半个地球。

作品结构

结构上,《我们仨》由三部分组成。三个部分相互独立,各自成篇,又互相关联,组成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可以看成是整个作品的序言,以“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了整个作品的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完全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我们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是整个作品的“倒序”部分。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采用回忆录的写法,将63年一家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是整个作品的主题部分。

这三个部分,虚实互补,虚实相生。以实笔写生,以虚笔写死。这样一来,“生”的部分写得充实而丰厚,杨绛一家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人生历程历历在目。那些实实在在的故事,那些生动有趣的细节,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以“梦幻”的形式描写女儿和丈夫最后的岁月,以虚笔写死,也许一方面是由于那一段岁月是作者不愿、不能、不敢去回忆的、让人撕心裂肺的岁月,作者还没从伤痛中走出来,她还无法正视那一段生活,不愿再去重复亲人所受的痛苦和折磨。所以,作者以梦幻的形式,滤去许多不堪回首的往事和细节。另一方面,从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来看,死亡本来就是虚幻缥缈的东西,是很难用文字把握的东西,用梦幻的形式去描写死亡,更容易揭示死亡的真实面貌。从这个角度拉来看,以虚笔写死,也许本身就是内容表达的需要。

写作手法

运用现代派手法以求意识流动的自由和主观感受的真实,但情感的表法依然是节制含蓄的。中国古代诗歌抒情的经典手法借景言情,杨绛也运用得自然娴熟。通过情景交融营造梦境的邈远迷离,分载过于深重的死别的悲情,把丰富复杂的情感寓于景中,通过意象比喻、象征、暗示,尽显古典文化的韵味。梦开始,杨绛虚构了客栈、小船和古栈道,对应于现实中的家、医院和两地间的路途。“古驿道烟雾迷蒙,杨柳成行,杂树丛生,野草滋蔓,几棵苍松翠柏掩映着谁家的陵墓。”场景的描写暗示通向死亡的荒凉、迷离、阴森。这是作者内心伤感悲凉之情的外射和物化。

文中杨柳的描写不断出现,写得最多的是寒柳和秃柳:“驿道上又满满地落叶,一棵棵杨柳又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棵棵秃柳。”柳树是古代诗歌表达离情别绪这一母题的原型意象,是中国抒情传统中的分离树,它所含的韵味是苦涩的。面临生离死别,杨绛自然使用了这一传统的象征意象。与一般离别不同,杨绛笔下的是寒柳和秃柳,暗示死神日渐逼近,象征的是死别和永别。秃寒二字折射出作者内心极为孤单和忧伤的悲情。亲人逝矣,作者也变成柳树的一片黄叶,脱落飘零,“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悲情。”景因情而生,情由景而传。情是悲到极致,景亦写尽凋零败落,两者相融,岁也觉黯然消魂,但情借景调节了强度,景因情有了韵味,两者中和便有了艺术的含蓄蕴藉,营造了“萧萧落叶,漏雨苍苔”的悲凉意境。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写梦是我国古代悼亡诗常用的形式,以此描写幻境,抒发真情。杨绛用此手法,从心理上看,女儿和丈夫先后病重去世,情感深受刺激,恍如梦中,亦幻亦真。心理学认为,情感到了极至,无论悲喜都会幻以为梦。从创作上看,以梦入书并结构全文,易于情感的自由流动和主观真实感受的表达。可以达到多层次和自然流动的状态。同时,以艺术手法叙述描绘,缓解自然情感的强度,可使其升华为“诗的感情”。

古典意味

杨绛的长篇散文《我们仨》含有浓郁的古典意味,一是淡泊功利的人格精神,表现在我们仨对家的相聚相守以及酷爱读书勤奋治学,这三者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推动他们走向高远超凡的境界。二是平和朴素的语言风格,平和即和谐、中和,杨绛最善于把各种对立的因素和谐的统一起来,达到恰到好处的理想状态,三是和哀而不伤的抒情笔调,通过情景交融古典手法,分载过于深重的死别的悲情,把丰富复杂的情感寓于景中,通过意象比喻、象征、暗示、尽显古典文化的韵味。

从全文看,杨绛散文平和的风格更体现为缓急有致、悲喜相济的结构。解放后,诸多政治运动给知识分子许多压抑和苦闷,每写至此,便会转写一段趣事,以缓激愤之情。写钟书病重,语速急速迫促,转写普通人家的温情,缓缓道来,语调温柔平静。缓疾交错,悲喜相济,最终达到“和”。其实现实生活中并无单纯的快乐和苦恼,两者总是杂糅在一块,中和一体。杨绛以平和之心去认识生活和采颉生活的时候,自然切中了生活的自然规律,也切中了“以和为贵”的古典思想。

《我们仨》经典语录: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我们仨》

钟书与世无 争,还不免遭人忌恨,我很忧虑。 钟书安慰我说:"不要愁,他也未 必能随心。--《我们仨》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我们仨》

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我们仨》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杨绛《我们仨》

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杨绛《我们仨》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 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 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杨绛《我们仨》
新华
书香
微信公众平台,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即可关注我们。
学生课本、特价活动图书在网店上可以买了,请关注!
店铺地址:ningyang.sdxhyg.com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开


    关注 宁阳新华书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