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粽”是情 又是一年端午时

 

端午安康!...

五月五过端午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共享民俗文化,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菖蒲、喝雄黄酒等习俗。



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筒棕”。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每到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北方多包枣棕,南方则馅料多样,有豆沙、火腿、蛋黄等,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的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菖蒲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贴钟馗



钟馗捉鬼,是端午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贴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饮雄黄酒



喝雄黄酒是汉族民间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中加入微量雄黄而成的,无纯饮的。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流传汉族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



拴五色丝线



《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粽子淡淡的清香,在艾草的苦味中漂浮,在奶奶忙碌的手上萦绕,在蒸腾的热气中发散开去。端午是竹叶的色彩,端午是艾草的青涩,端午是麦收的季节,端午是阖家的团圆,端午是人们永远的牵挂。

[b]又到端午节,又闻棕飘香。
望诸君端午安康!
[/b]


    关注 浦口法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