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与书法艺术

 





黄河文化与书法艺术

书法本源于远古时期的先人契刻,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古人常以“书”与“文字”为一事,仓颉造字的传说,通常被视作中国文字史的开端。李象润认为,甲骨文比陶文要晚许多年,古人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陶器上的书画图腾。根据考古发现,东夷先人留下的山东大汶口契刻距今已有五千年,被古文字学界认定为目前最早的出土陶文字画。

山东莒县陵阳河的大汶口遗址发现于1957年,1969年这些陶尊书画文字符号在北京展出后,引发了轰动。陶尊文字的成型时期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5000年以上,比殷墟甲骨文尚早1600年左右。而邹平县丁公遗址发现的陶器上也有文字契刻,书写顺序也完全符合我国古代汉字成列从右向左书写的习惯。

李象润认为,中国汉字最早书写于陶器,最早创造的文字则来源于黄河流域的泥沙,因黄河流域有丰富泥沙资源和农耕文明,故大舜陶河滨的故地重镇是古滨州地域。
仓颉造字中,“鸟迹”是象形文字的直接依据,而“天命”是仓颉造字所遵守的潜在规律。在“天命”观念的形成与系统化的过程中,黄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主要通过先民对黄河的最初认知形式,即大禹治水崇拜彰显出来。“大禹跟黄河的关系不必过多论证,自先秦至西汉,大禹都是介乎‘神’与‘人’之间的治水英雄。”李象润介绍,大禹治水,梳通九河被不少人视为治黄标准,这也就不难理解 “黄河”、“大禹”与“鸟迹”成为图腾的同时,人们可以在先民遗迹中发现文字崇拜、信仰的轨辙。“抽象的‘天命’与具象的‘鸟迹’通过先民认识与理解黄河的精神探索而逐渐清晰,并被联系在了一起,所以我们有充分理由宣布:汉字的创生来源于黄河水文的启示,即黄河文化孕育汉字符号的造型规律。”

在黄河上游到下游之间,中国书法的创作与黄河流域的水势特征有着不经相同的特点。李象润认为,通过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在黄河上游水势特征比较平缓、横向安流的流域,如甘肃区域,书法字体多以结构扁长、笔墨丰润的汉简为主。而黄河中上游的陕西区域,黄河的水势纵向漫流、沟壑纵横,这里的书法作品中的字体一般以结构挺拔、形貌庄严、线条苍劲、运势开张的大篆为主。在黄河中游的山西区域水势顺流直下,书法字体就变成了峻急飘逸的狂草书法。在如黄河下游的河南、山东平原境内,黄河以地上三角洲的行驶呈现,书法字体出现多种字体的“汉隶魏楷大河气,碑法帖意中原风”的特点。
尽管以上所说的典型字体并不局限于先秦至汉唐的“正书时期”,但无论古今,均能在所处区域中觅得代表性书家与书作,因此也不乏普遍的意义。这种通过文字统一体现出来的“统一趋向”,不仅是执政者的政治诉求,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根本的文化意志,更是黄河文化的根本要求与传统基因使然。

最后附上小编亲笔一幅:


    关注 黄河文化新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