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洞察 美国最伟大的投资天才为什么失败?(深度好文,发财必备)

 

正直|豁达|智慧|精微|关注“宽窄之道”哲学微刊...

正直|豁达|智慧|精微|关注“宽窄之道”哲学微刊








美国最伟大的投资天才为什么失败?

(深度好文,发财必备)


宽窄说

绝对安全是绝对危险的同义词,没有风险是风险无边的孪生子。在一个窄宇宙中的“完美无暇”,会由于高度依赖系统稳定和失去进化,而在宽宇宙中变得弱不禁风。



曾经有这样一群天才,他们都属于金融领域聪明到不能再聪明的人物,其中,有两个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一位是美联储前副主席,更有一位是在市场中摸爬滚打N年、为公司挣过亿万美元的灵魂人物……

天才们一般都很乏味,比方说,这一群天才成立了一家基金公司,因为想着要长期生存于市场,所以直接就叫做“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虽然名字听起来很土,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缩写LTCM)却在成立之后短短的四年间,亮瞎了华尔街那帮金融人士的狗眼!

LTCM在1994年成立,最初募集了12.5亿美元的资金,当年的投资回报率达到28.5%!

1995年,投资回报率42.8%;

1996年,投资回报率40.8%;

1997年,投资回报率17%。

(以上投资回报均为去掉基金分成和资本管理费的净回报)

你该问了,然后呢?

然后——它在1998年一下子Over了。

LTCM的灵魂人物是约翰·梅里威瑟,这可是个投资界的风云大佬,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的MBA,1970年代初加盟了当时债券交易领域最著名的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公司(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公司后来被花旗银行收购,现在的花旗银行自营交易部门可以说最初来自所罗门公司)。

年轻时的梅里威瑟,典型的高富帅一枚
1977年,梅里威瑟在所罗门公司组建了套利部,到1983年,他把一些年轻的数学天才纳入麾下,开始了他的辉煌之路。

在当时的所罗门公司内部,梅里韦瑟和他的数学小子们桀骜不驯且嗜赌如命,他们要么发狂一样地工作,要么发狂一样的赌博,什么赛马、运动比赛、政治选举,凡是能赌的,都要赌上一把。既不交易也不赌博的时候,他们就玩一种叫“说谎者的扑克牌”的游戏。

所罗门兄弟公司这种老牌投行,为什么能容忍一帮年轻人在公司飞扬跋扈?

无他,能赚钱耳!1989-1993年,梅里威瑟的团队每年都给所罗门公司至少挣5000万美元!

进一步的,梅里威瑟的团队为什么这么能挣钱?

因为,梅里韦瑟拥有一套“点纸成金”的魔法,这个魔法就是针对债券进行数学分析。决定债券价格的大多数因素是可以量化分析的,例如债券期限、付款时间、未来的利率走势等决定了债券间的相对价格。债券的违约风险也可以用模型分析,比方说,美国政府的违约概率会比苹果公司要低,而苹果公司要比随便一个中国概念股的违约概率要低,传统的债券交易员靠的是经验和直觉,而梅里韦瑟更相信数学天才的头脑和计算机里的模型。

由此,梅里威瑟也被誉为“债券量化套利”之父。

风生水起的在所罗门公司干了快20年,没想到他手下的一个小伙子居然在国债套利上搞欺诈行为,作为主管上司,梅里威瑟不得不引咎辞职——这一年,他45岁。

梅里威瑟决定开始创业,自立门户,成立自己的对冲基金——这个对冲基金,就是LTCM,原来他的旧部也纷纷离开所罗门公司,投奔到他麾下,甚至连所罗门公司债券交易部的主管都跟随而来,从他的领导变成他的下属。

不仅如此,为了壮大声势,梅里威瑟还邀请了两位泰斗级的金融学大师加盟:其中一位是哈佛大学的罗伯特·默顿,曾担任过美国金融协会主席,也当过所罗门公司的顾问;另外一位是麦伦·斯科尔斯,是期权定价的Black-Scholes公式的提出者之一,他也所罗门兄弟公司干过,喜欢投资,更是避税专家……
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默顿与麦伦·斯科尔斯


梅里韦瑟最后居然把莫林斯请出山——莫林斯是美联储的前副主席,要是论全球金融领域影响力英雄排行榜,他仅次于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

特别加以强调的是,当年梅里威瑟手下交易员国债欺诈丑闻,负责调查的人正是莫林斯。看看人家梅里威瑟这胸怀——你把我搞得引咎辞职,我还聘请你来当我公司的顾问,谁还敢说我有什么污点?

雄心勃勃的梅里威瑟开始路演了,以他在所罗门公司的辉煌战绩,他希望能够筹集到25亿美元(当时的25亿美元相当于今天至少100亿美元),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梅里威瑟直接告诉投资者们说,他要求每年分走投资利润的25%,收2%的资产管理费……

当时的华尔街对冲基金一般也就几千万美元的规模,通常对投资者收取1%的资产管理费,20%的利润分成,这个分成比例到今天也一直如此。

LTCM可是由天才们构成的,天才们就是这么任性,就是这么狂妄!



很多投资者确实相信了梅里威瑟在债券领域的确拥有“点纸成金”的魔法:

从机构投资者来看,LTCM投资者包括香港土地与开发署、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台湾银行、曼谷银行、科威特国有养老基金以及一些日本和欧洲的金融机构。甚至,就连意大利央行,都投资了1000万美元。

个人投资者方面,有好莱坞巨头,耐克的CEO,麦肯锡的合伙人也都纷纷解囊。

作为以大学教授为主的团队阵容,LTCM当然受到大学基金的追捧,圣约翰大学、耶斯希瓦大学、匹兹堡大学等都投入重金。

最终,LTCM成功融资12.5亿美元。就从这12.5亿美元起家,当年LTCM的收益率就达到了28%。1995年,收益率高达59%,1996年,收益率是57%,赚了21亿美元。

1996年的21亿美元是什么概念?

与传统消费行业比,当时的麦当劳全球几万人卖汉堡,当时的迪斯尼有全球孩子玩,居然还没有这个百来人的团队挣得多;

与创新类的IT公司比,施乐公司、美国运通都也没有LTCM挣得多;

哪怕与华尔街的顶级投行比,当年著名的美林银行也没有LTCM赚得多……

LTCM声名鹊起,与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欧米伽基金一起被称国际四大“对冲基金”。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其他的对冲基金死伤惨重、一塌糊涂,但LTCM的收益率居然还能够达到25%,资产从12.5亿元暴涨至48亿美元!

更让LTCM扬名立万和全球聚焦的是,就在1997年,梅里威瑟团队的两个金融大师,罗伯特·默顿和麦伦·斯科尔斯一起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提出了“夏普比率”这一概念的金融学家夏普感觉到一头雾水,他问学术明星斯科尔斯,你们的风险去哪里了?你们怎么能够在不承担风险的情况下获得这么高的收益率呢?

斯科尔斯沉浸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幸福之中,哪里还能回答得了他这个问题?反正他知道,风险都被他们的数学模型给“转移”了出去,都是别人承担了——LTCM真正做到了传说中的“无风险高收益”!
 


那么,LTCM为什么可以做到没有风险的高收益?

首先,我们要明白有关资产的三个概念——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率,一般而言,收益率与前两者不可兼得,我的理解如下:

所谓“安全性”,就是某种资产作为财富载体可能受损的程度。比方说,我个人认为,黄金白银实物,相对于纸币的安全性就要好得多,因为一旦政府严重超发纸币或者政局动荡,黄金白银这种实物换到真实财富的可能性比纸币要高;但纸币就比股票的安全性要好得多,只要政府守信,纸币总是能够换到财富的,而股票市场却是随时动荡的——如果要我排序,常见资产安全程度:黄金白银实物>房产>美元欧元>人民币>国债和货币基金>保险>信托产品>股票>期货……

所谓“流动性”,就是某种资产作为财富载体变成现金的时间和成本情况,成本越低,时间越快,流动性越好,现金的流动性最好,因为所有人都愿意接收现金,但你的定期存款,就需要损失可能的利息才能变为现金,而股票更是只有在交易时段卖掉然后转入银行你才能变为现金,所以就比存款要差一些。如果要我来排序,常见资产的流动性:现金和活期存款>定期存单>国债>股票和期货>黄金白银>房产>保险和信托>非上市公司股权……

收益率,就不用解释了,大家都明白。如果要是充当资产抵押物,流动性第一,安全性第二;如果要是投资,那么安全性第一,流动性第二——不管怎么排,收益率始终要排到第三位(太多没有概念的人,总是把收益率排第一位)!

于是,从投资角度考虑,综合安全性和流动性因素,根据我上面的排序,哪个投资产品是最好的?

没错,就是国债!



国债,属于超级安全而且又有流动性的投资品种,就是收益率有点低而已(刚才说了,三者不可兼得),所以,投资国债的收益率通常被市场称为“无风险收益率”。

LTCM交易的产品呢,主要就是各国的国债,而且主要用来做对冲交易,也就是说,LTCM每卖出某个金额的国债,就会买进同等金额的国债(或不同期限,或不同国家,或不同利率)——这样一来,连利率上涨和下跌的风险也被消除掉了,又安全又没有风险,这可不就是“没有风险”么?

举个例子。美国政府通常每隔几个月就发行一批30年期国债,但一般过了半年之后,当新的30年国债发行的时候,原来29.5年的国债因为被普通民众收藏了很多,其买卖就很不活跃,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要卖的话,就不得不打点儿折扣。比方说,LTCM曾经发现,1993年2月发的30年国债收益率为7.36%,与此同时,1992年8月发行的30年国债的收益率只有7.24%。

的确,收益率有一点差额是对的——因为错了半年嘛,但是,如果收益率的差额高达12个基点(0.12%),那就太有问题了,正常的话,它可能应该是10个基点之类的。

唯一的问题——你也看到了,这个价差数字很小很小。这意味着,就算LTCM猜对了,即便后来这两个债券价差确实缩小了,LTCM也挣不了什么钱……

怎么解决这个收益过低的问题?

往上加杠杆就是!也就是说,向别人借钱,把这个金额玩大,越大越好。具体的做法呢?是LTCM买到债券之后,就把这些债券借给华尔街其他机构,然后拿到现金。拿到现金,LTCM再找别的机构买入债券,就这么倒腾啊倒腾,看起来LTCM就几十个亿的资金,实际上他们买卖的债券资产总额高达上万亿美元!

杠杆一上来,净资产收益率自然蹭蹭蹭的提高了。

从资产平衡表上看,LTCM做多和做空资金一样:付出的抵押品和收到的抵押品一样,虽然有着上百倍以上的杠杆,看起来却根本没有什么风险……

按照LTCM的模型,像亚洲金融危机这样的事情,每100亿年都不会爆发一次;更重要的是,即便是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LTCM的模型依然经受了考验,完美无缺!也难怪人家团队里有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8年,又一个100亿年才会爆发一次的事件来了——这次是俄罗斯国债违约。

随着石油价格的暴跌33%,俄罗斯外汇储备被耗尽,莫斯科股市8个月内跌了75%,短期利率飙升至200%,俄罗斯杜马又拒绝了IMF提出的改革方案,然后,杜马放假,包括叶利钦总统在内的所有的高官都去“度假”。领导假装“度假”的时候,俄罗斯政府在8月17日突然发表声明,说他们不会考虑偿还外国债务,卢布马上就会贬值。俄罗斯还宣布,就连原来借自己国民折合135亿美元的内债,他们也还不起了!

直到现在,还有无数的人认为,LTCM之所以破产,因为LTCM购买太多俄罗斯国债,然后俄罗斯国债违约,所以LTCM就破产了!



大错而特错!

LTCM一开始就知道“北极熊”信用不佳,他们购买的俄罗斯国债很少。准确的说,他们死在俄罗斯国债违约之后的金融市场信用波动“并发症”上,更准确的说,是死在华尔街其他机构合伙对LTCM的“挤兑”和“坑害”上,死于华尔街机构的落井下石!

为什么这么说呢?

前面说过,LTCM原本只做债券,而且最初只做美国的债券。然而,随着资金规模扩大,市场容量不足,LTCM不得不开始投资欧洲国家和少量新兴国家的债券——当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其他人都惊慌失措逃离资本市场,逃离欧洲和亚洲的债券……

完全类似的债券,价差却如此之高,LTCM于是奋不顾身的冲入市场,他们认为这是个百年不遇的好机会,如果市场回过神来,这些债券的价差一定会缩小,那么LTCM接下来1998年的收益率战绩,将登顶华尔街,将其他对冲基金甩出几条街……

然而,没想到,等了一年(1997-1998),市场还是没有完全回过神,居然又遭遇俄罗斯国债违约这样百亿年不遇的事件……话说俄罗斯金融危机初步爆发之时,LTCM仅持有极少量的俄罗斯国债,正沾沾自喜自己重仓持有的都是安全的7大工业国债券,主要包括德国国债和意大利国债——在LTCM的模型中,这两个国家都属于欧盟重量级国家,即将加入欧元区,违约可能性几乎一样,其国债价差应该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结果市场上出现恐慌,居然过分推高德国国债价格,同时过低估计意大利国债价格。

根据LTCM的模型,赶紧大量买入意大利国债,卖出德国国债,这一笔交易肯定是和以前一样,稳赚不赔……

谁想到,俄罗斯国债违约之后不久,巴西也出现了债务危机,又一个百亿年不遇的事件出现了!

这让投资者开始变得极度惊慌。因为意大利政府长期债务高企,投资者开始担心意大利可能会出现债务违约,于是拼命卖空意大利国债——至于德国国债,则被视为安全性仅次于美国国债的投资品,大量资金涌入,将其价格不断炒高……

因为看多意大利国债和看空德国国债是LTCM的重要策略,于是LTCM开始大量失血。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华尔街其他结构得知了这个消息,一看LTCM在大量失血,大家伙儿都开心得要命——岂止是开心得要命?而是全部冲上来对着LTCM猛踹狠踩,落井下石,借机大发其财。

越来越多的华尔街机构像秃鹫一样开始针对LTCM的资产类做空——比方说,得知LTCM持有哪个类别的债券多头,高盛就使劲儿做空这种债券;得知LTCM持有哪个债券的空头,贝尔斯登就是使劲儿做多这种债券……

你又该发问了?华尔街机构怎么都这么无情无义?为什么要对LTCM落井下石?

要知道,过去4年LTCM每年都赚那么多钱、那么高的收益率,华尔街其他结构都眼红了好几年了,早就想踹它几脚了。更因为LTCM每次买卖债券的对手其实就是这些华尔街机构,LTCM过去几年所赚的钱,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华尔街其他机构的钱。

更重要的是利益考虑——要知道,LTCM大量失血,意味着LTCM面临破产危险,这意味着LTCM将不得不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其持有的资产,如果抢在LTCM出售之前做空LTCM的资产,那等到LTCM破产的时候,自然就可以大赚一笔……

所以,LTCM是死于华尔街同行的落井下石!

这其实也是金融的核心特点——你富,给你更多;你穷,拿走所有!

金融,只有锦上添花,从来不会雪中送炭!

就这样,每过一天,LTCM就大赔一笔,然后杠杆率就暴涨一次,就离死亡线更近一寸。从5月俄罗斯金融风暴到9月的全面溃败,短短的150天,LTCM资产净值下降90%,出现43亿美元巨额亏损,48亿美元的本金仅余下5亿美元,杠杆率高达650倍!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对冲基金这么快的赔钱!LTCM死亡在即。



市场迟迟不能恢复“正常”(根据我前文对华尔街机构的叙述你就知道,LTCM不死,市场是不可能会恢复“正常”的),梅里韦瑟心里拔凉拔凉,他找到了巴菲特、索罗斯,也找过雷曼兄弟、美林、UBS,但没有人肯出手相助——也不敢出手相救啊,试想一下,如果谁买下LTCM,那就是和其他的华尔街机构为敌啊,谁能抵得住华尔街群狼的撕咬呢?

无奈之下,梅里威瑟找到了美联储,美联储也明白事态严重,如果听任LTCM破产,3250亿美元的资产将不得不在金融市场甩卖,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冲击将不可预料,有可能会引发系统性的危机——由此,1998年9月23日,美联储出面组织安排,以美林、摩根为首的15家华尔街金融机构注资37.25亿美元购买了LTCM的90%股权,共同接管了该公司,从而避免了它倒闭的厄运。

正是从LTCM救助开始,才有了“太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o Fail,TBTF)”这个词儿。

到了2000年的时候,LTCM彻底倒闭清算。此后,LTCM就被作为金融市场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反复宣讲,而参与发起LTCM基金的两位诺奖得主斯科尔斯和默顿,也被公开批评。

看吧,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个美联储的副主席,一个市场上摸爬滚打20年的交易大佬,多么牛逼的一群天才啊!终于设计出来LTCM没有风险的套利模型,但最终,所有的套利都变成了负套利……

没有风险本身,变成了最大的风险!
LTCM模型真的完全错了么?!这个还真不好说。

你可能认为,花37.25亿美元购买LTCM股权的14家金融机构们大赔了一笔,因为他们所购买的股权其实当时的总价值只有4.5亿美元(5亿美元的90%)。

这你就又错了!

当14家金融机构接手90%的股权之后,原来撕咬LTCM的华尔街群狼瞬间变成了LTCM的同伙,没有人再来做空LTCM的资产,市场终于“恢复正常”,LTCM模型也再度开始发挥作用,比方说意大利国债和德国国债的利差的确开始慢慢缩小——购买这些资产的金融机构,不仅不会赔钱,而且还会小赚一笔……

只是,这些盈利都再也与LTCM的辉煌无关,与梅里威瑟无关。

也许,正是因为不服气于自己的“不公正”遭遇,梅里威瑟试图东山再起。

LTCM倒闭之后,梅里威瑟又做了一个对冲基金,名字叫做JWM,用广告词来说,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同样的味道。

新的基金几乎原样照抄了LTCM的经历,在2008年之前的几年间,大赚而特赚、爆赚,赚到手抽筋,但在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之中暴跌,利润全部回吐,最终被清盘。

2008年金融危机,普通人都知道是百年不遇,在梅里威瑟看来,更是百亿年不遇啊,我的模型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这明显是市场的问题嘛!

既然是市场的问题,梅里威瑟当然很不服气,2011年他又成立了一个基金,叫JM。

当然,他已经老了,而且,同样的模型,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真心佩服……

当然,大部分投资人已经不认他了——据说,JM基金的认购额度仅有2000多万美金,在现在的对冲基金里,小到根本排不上号!

不仅仅是梅里威瑟一人笃信自己的模型,其他的合伙人也坚持认为LTCM是个意外事件——

我们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交易理论,模型,我们和金融学界、业界的世界顶尖领袖并肩同行,我们也拥有一流的情报和资讯;甚至,我们就是最顶尖理论、模型的创造者,我们本身就是顶尖的领袖,我们讲一句话,就会在市场上产生反应。

我们也几乎做到了万无一失,但最终,天才抵不过天时。在天时的剧变下,没有踏准天时的我们,一而再地失败了,这是我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教训。

永远记住:“没有风险”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

文/路瑞锁——“路哥”,财经谎言揭露者,财富体检理念倡导者,著有《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穷》、《搞懂金融的第一本书》、《都是货币惹的祸》等财经畅销书,现居杭州、北京两地。微信公众号:路哥说钱,ID:LuGeMoney
行动派指南

“置顶”是小动作下的大爱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即可按下图演示操作)




宽是豁达 窄即精微

正直豁达 智慧精微



微信ID:kuan-zhai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关注 宽窄之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