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大话随园食单(叁)

 

此刻很美恰好你有时间...

随园



食单


袁枚,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卒于嘉庆二年(1797),享年82岁,袁枚一生处于康乾盛世,能吃爱玩,知雅懂俗,颇为幸运。

袁枚少有盛名,与纪晓岚并称南袁北纪,才华出众,诗文冠天下。为政七年之后,辞官归隐,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广收诗文弟子,尤以女弟子为多。

袁枚因其雅名,结识了众多名流贵族,得以遍尝天下美味,持之以恒四十余年乃成《随园食单》。《随园食单》是中国古代烹饪的成就,记载了乾隆时期我国南北各地,尤其江、浙、皖等地三百多种官宦人家美食,获誉甚高。

此刻读书六月仪礼与美食主题,让我们一起阅读《随园食单》原文,品味古代雅致餐食生活。



【原文】

作料须知

厨者之作料,如妇人之衣服首饰也。虽有大姿,虽善涂抹,而敝衣蓝缕,西子亦难以为容。善烹调者,酱用伏酱(1),先尝甘否;油用香油,须审生熟;酒用酒酿(2),应去糟粕;醋用米醋,须求清例。且酱有清浓之分,油有荤素之别,酒有酸甜之异,醋有陈新之殊,不可丝毫错误。其他葱、椒、姜、桂、糖、盐,虽用之不多,而俱宜选择上品。苏州店卖秋油,有上、中。下三等。镇江醋颜色虽佳,味不甚酸,失醋之本旨矣。以板浦(3)醋为第一,浦口醋次之。

(1)伏酱:伏天所制的酱,因发酵充分,品质最佳

(2)酒酿:旧称“醴li”,用熟糯米拌酒酿发酵而成的一种甜米酒。,从豊(lǐ),豊亦声。“豊”意为“等级系列”,引申指“五谷等级系列”。“酉”指“腐败”、“发酵”、“酿造”。“豊”与“酉”联合起来表示“五谷等级系列酒”。本义:采用稻、麦、粟、黍等不同等级的谷子酿造的系列酒。特指:美酒。

(3)板浦:今江苏灌云板浦镇。

【译文】
        厨师使用的作料,就好比女人的衣服首饰一样。有的女人即使天姿国色又善于化妆打扮,但衣衫褴褛破旧,就算西施也不会让人觉得好看。

所以,善于烹调的人,酱要用伏天制作的,用前要先尝一尝味道是否甜;油要用香油,一定要检查油的生熟;酒要用酒酿,要去掉糟粕;醋要用米醋,味道必须清冽。同时酱又有清浓之分,油又有荤素之别,酒也有酸甜的差异,醋还有陈醋新醋的不同,这些使用起来不可有丝毫的马虎。其他东西如葱、椒、姜、桂、糖、盐之类,虽用量不大,但都应当选择品质上等的。

苏州店出售的秋油(又叫母油,以黄豆为原料,水煮发酵而成)。分为上、中、下三等。镇江的醋颜色虽然不错,但味道不太酸,失去了醋的根本特质。醋以板浦产的为第一,浦口产的次之。
延伸阅读

伏酱

传说酱为周公所创,不过据考证,酱的制作应该在周之前,因为《周礼》中就有“百酱”之说。但这酱并非作为调料,是配米饭用的一种重要食品。那时的“酱”是把肉研碎用酿酒的曲拌匀装进瓮钵然后用黄泥封口,放到太阳底下晒过两个七天后食用的。和我们现在把酱当做调味的概念不一样。

用豆制酱,则始于汉代。《齐民要术》里详细记载了用豆制酱的方法。古时候做酱有很多的禁忌,说明老百姓是把它看成件很郑重的事。

说是豆酱,现时南北的做法极是不同,东北人做的豆瓣酱称作“大酱”。黄豆煮得稀烂再上磨磨成豆泥,做成块状,阴干后用报纸包好,放置两个月。到春末夏初时候打开报纸,刷去豆块表面的菌斑,掰碎入缸,一层码一层大盐,加水,过一周把酱浆再上一次磨,此时酱浆已极细腻,经晒旬月,酱浆已变红褐,鲜艳有光泽,同时散溢出浓郁的酱香和酯香,此时即可分装入小瓮,以备常年食用———在北方人的餐桌上大酱绝对是没法少的“玩意儿”,他们用大葱、黄瓜、尖椒、山野菜、大白菜蘸酱。大酱咸香浓烈,映衬了北方人爽直豪气的人情。

而江南人家,做酱用的是蚕豆和面粉———蚕豆浸泡之后,剥去豆壳,然后煮烂,趁热倒进面粉,糅合后切成小方块,开水锅蒸熟。把蒸熟的麦糕铺在竹匾里,上面盖稻草发酵,七八天后麦糕的表面起一层金黄色的菌丝,俗称“黄子”,而后将“黄子”放到敞口的盐水钵里掺上些许花椒,钵口盖以一层棉絮放在太阳下晒,因为已经入伏,太阳总是明艳艳的,不用担心酱浆变霉。每天都用长竹筷搅拌一次酱浆。夜头仍置在室外让它“吊露水”,到晒成浓酱赤紫,表面油浸浸的,透出阵阵诱人的酱香,算是“九转丹成”,就可以分放小瓮,以备一年四季食用。
厦门龙古晒酱场,用1800年前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酿制酱油法,创造了一个目前被认证的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占用场地最大的古法酱油酿晒场:4.4万平方米,55559个晒缸,而且这个数据还在增加之中,目前已超过6万个。
秋油

《随园食单》中“秋油”出现过72次,而酱油只出现过2次,秋油远比酱油重要。

「蘸」松菌单用秋油泡食,亦妙
「腌」用鸡脯肉去皮,斩成薄片,秋油拌之,纤粉调之
「煎」煮烂山药,加秋油,酒,糖,入油煎之,以色红为度
「蒸」猪蹄加酒,加秋油,隔水蒸之,号为“神仙肉”
「煮」将整鸡捶碎,秋油,酒煮之
——清·《随园食单》

秋油是最好的酱油。清人王士雄《随自居饮食谱》载:“篘油则豆酱为宜,日晒三伏,晴则夜露,深秋第一篘者胜,名秋油,即母油。调和食物,荤素皆宜。‘晚于王士雄的清人夏曾传在补充考订袁枚著作的《随园食单补证》中专门在“作料单”写上酱油这一条:“酱油,以秋日造者为胜,故曰秋油。其至佳者,须以小器置中,其自然原汁徐徐浸入。要非自制酱者不可得,市卖者,无此品也。大约以味厚而鲜为贵,北人尚白酱油,终不能及。”

传统酱油用大豆、酵母和盐酿制,将大豆煮熟摊凉,拌入酵母,一层盐一层料,逐层放入酱缸慢慢成熟发酵。酱缸中心留出深入缸底的洞,保持酱体活性呼吸,历经一至三年,酱身已熟,渗出原汁酱油,用长柄竹筒从酱缸舀出,称作”抽“。边抽边渗边卖。酱缸第一抽,称头抽,味最鲜美。秋天霜降后打开新缸,汲取头抽,即秋油,细致绵密,豆香饱满,滋味甘醇悠长。


寰宇地理第二季  制酱油工艺


板浦自古经济繁华,文化发达,饮食颇具特色,有一说板浦滴醋与山西陈醋、镇江香醋并称国内三大醋,尤以康熙年间的”汪恕有滴醋“有名。

创始人汪一愉(约1633一约1714年),原籍徽州(今安徽歙县),于清康熙初年迁居板浦大寺巷;起初在家中建一作坊,靠熬“老糖”出售维生;后改用高梁酿制食醋。他精明强干且又心灵手巧。悉心钻研制醋配方,不断改进操作工艺,很快摸索出一整套的技术与经验,使醋质越做越好。他家做出来的醋色泽鲜明无浑浊,酸度浓醇而不厌,每次食用只需数滴则味美津香,醇厚悠长并且风味独特,故人们称之为“滴醋”。

乾隆八至九年时,袁枚曾任过沭阳县令,对板浦汪氏滴醋早有耳闻,四十岁的袁枚便辞去江宁县令职务,亲自到板浦考察,并购了一坛汪氏滴醋,用该醋烹制了一碟糖醋鱼,尝后认为名不虚传。回到南京后即隐退小仓山随园,在著作《小仓山诗文集》和《随园诗话》的同时,又写了《随园食单》(群众俗称“吃食谱”)一书。写此书前,袁枚又特地用“汪恕有”滴醋和镇江、浦口等地名醋各做了一盘菜肴,邀请了官朋诗友一同品尝欣赏,结果众人齐声称赞用板浦滴醋烹制的菜肴味道最佳。袁枚见众人不谋而合,则更加胸有成竹而坚信不移了。他在《随园食单》的“作料”一章中特别推崇板浦的“汪恕有”滴醋。

 醋何时发明?

公元前1058年《周礼》就有“醯xi(酒)人掌五齐、七菹zu(腌菜)”的记载,醯人就是周王室掌管五齐、七菹的官员,所谓“五齐”是指中国古代酿酒过程五个阶段的发酵现象,醯人必须熟悉制酒技术才能酿造出醋来。醯人的官制规模在当时仅次于酒和浆,这说明醋及醋的相关制品在帝王日常饮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由于山西人好吃醋,所以人们也称山西人为“老醯”。

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专门的酿醋作坊,《论语》中就有醋的记载,至汉代醋已开始普遍生产。东汉时期的著作《四民月会》中记载有醋的酿造时间:“四月四日可做酢,五月五日也可作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醯解释为酸,也称酢。

南北朝时酿醋工艺更趋完美,使食醋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醋被视为贵重的奢侈品,官员、名士之间宴请,把有无醋作调料视为筵席档次高低的一种标准。北魏农学要著《齐民要术》对醋的酿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记载,有专门的“作酢法”一篇,全书共记载二十三种制醋方法。
制醋先制酒


恒顺制醋流程
名家杂论

作料和佐料不同,作料多指在烹制过程中使用的增味调味,佐料多指在烹帛过程中使用的增味调料。佐料则偏指作成后或临吃时所加的调味配料。而调料实际上是”作料“和”佐料“的相加。

幼时每次去菜市场,远远便闻见花椒、茴香、桂皮、枸杞的味道。而今日之作料味道不足,蒜不辣,葱不呛、茴香甜腻,芜荽不冲,皆是人工种植之故。所谓”道法自然“,失却自然之味的调料终不似古时那般醇厚。

中国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甘、酸、辛、苦、咸五味,在漫长的积累与探索中创制了名目繁多的调味品,盐、梅、酒是最先出现的三大烹饪调味品。水火相济,盐梅相成,这表面说的是阴阳调和,五味融合,实际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大概就是作料与做人共通之处。

此刻大话

为什么香油,须审生熟?此刻大话帮大家查查。

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生榨者良,若蒸炒者,止可供食及然灯耳,不入药用。”香油用生芝麻榨取的是上品,如果蒸炒后再榨油,就只能当做食材调味,或者当油灯燃料了。

香油,味甘、性寒,与芝麻相佐,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说:“油生于麻,麻温而油寒,同质而异性也。”这也证明了炮制的重要性,简单的榨油,居然一物两性。热则寒之,寒专攻热,香油能治天行热,肠内结热。正因其寒,古人说夏季是吃香油的最佳时间,冬季则不宜吃香油,不是不能吃,只是频率和量要控制了。香油外用是中医较普遍的做法,陈年的香油,还能治疗体表的恶疮肿瘤,一定是生芝麻榨的油。

金元四大家的另一位,刘完素的学生——朱震亨说:“香油乃炒熟脂麻所出,食之美,且不致疾。若煎炼过,与火无异矣。”虽然用的是熟芝麻,但是不能因为香油寒性就用火煎,也不能用香油煎炒食物,会增加火热之性,能动火生痰,这也是炮制的学问,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怪不得袁才子让我们香油分生熟。

(摘自养食斋公众平台)

小时候见外婆夏天制北方的西瓜酱,用了很多馒头,为什么要用馒头此刻大话帮您查查:

做面酱的主要原料是馒头。把蒸好的馒头掰成几瓣,放进缸里,趁热用棉被密封。五六天后馒头会发酵,长出浅灰色的菌毛。到这时,要勤观察缸里馒头块发酵的情况。如果发酵的程度不够,做出的面酱味道就会打折扣。等缸里的馒头块完全“坏了”,用手掰时会拉出长长的黏丝。此时,需把长毛的馒头块从缸里取出来,放到笸箩里,搬到阳光底下晒干。之后,用簸箕将已经变干的菌毛簸出来。然后把这些干透的馒头块放到石碾上轧碎成粉末状。到数伏这天,将这些粉末放到罐子里,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成稠稠的糊状。再就是放盐了。盐要放足,俗话说:“省了盐,酸了酱”,就是说盐如果放得不足,面酱寡淡了就会变酸。
(摘自西安晚报)



文章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中华雅文化经典 随园食单》

图片及大话内容摘自网络。

转发请注明出处。

此刻大话随园食单(壹)

此刻大话随园食单(贰)


    关注 此刻TM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