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为何物“每练一曲取一豆”

 

陈拙(公元十世纪初前后)字大巧,长安人,晚唐琴家。陈拙曾对琴曲的节奏做过精辟的论述,所谓“前缓...







陈拙(公元十世纪初前后)字大巧,长安人,晚唐琴家。 陈拙曾对琴曲的节奏做过精辟的论述,所谓“前缓后急者,妙曲之分布也。或中急而后缓者,节奏之停歇也。疾打之声,齐于破竹。缓挑之韵,穆若生风。亦有声正厉而遽止,响已绝而意存者。”

陈拙著 《大唐正声新征琴谱》、《琴籍》、《琴法数勾剔谱》等,都是当时的重要琴著。



潜心学习《广陵散》

他量一升豆子,每练一曲取一豆,直至数百粒豆子取完,方才结束一天的练习。

虽然出身于连州的农村,但陈拙自幼酷爱音乐,并有着极高的天赋,特别是在古典乐谱和古琴的演奏技巧方面更是孜孜以求。登进士第后,陈拙认识了当时朝廷的大音乐家琴师孙希裕,便拜他为师学习音律琴技。

他练习琴曲的刻苦,为后人敬佩。陈拙曾说:前辈妙手,每拟一弄,师有名约,竭豆一升,标为遍数。一弄就是一首曲子,他每向老师学习一首曲子时,就取一升豆子来,弹一遍拿一粒豆子,直至把这数百粒豆子全拿完了,方才结束一天的练习。

而他对《广陵散》的追求学习,更是在中国古琴史上传为佳话。



古琴名曲《广陵散》是一首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叙事曲,它描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聂政刺韩王”,为父报仇的悲怆故事。据《琴操》载:聂政,战国时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为报父仇,聂政隐入山中,学琴十年。学成后来到韩都,在离皇宫不远处抚琴。悠扬的琴声让行人驻足,使牛马停蹄。韩王得悉后,召聂政进宫内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

《广陵散》乐曲就是取材于这个传说故事,乐曲中表现了悲、哀、激愤、悠缓、激昂的情感。它显然不是“中正平和”的雅乐,古人称此曲:“其怨恨凄恻,即如幽冥鬼神之声,邕邕容容,言语清冷;及其悱郁慷慨,又亦隐隐轰轰,风雨亭亭,纷披灿烂,矛戈纵横。粗略言之,不能尽其美也。”在封建正统思想看来,这一描写“聂政刺韩王”的叙事音乐,是以下犯上,甚至是“恐怖分子”的音乐,应该禁绝。

因此,当陈拙拿着《广陵散》曲谱向孙希裕请教时,孙希裕大惊失色,非但不教,还把琴谱夺过来烧了,并教训陈拙:“吾不欲传者,为伤国体也!”

越不让干的事越神秘,也越吸引人。陈拙并没有因孙希裕拒教而气馁。学习《广陵散》,让这旋律激昂世人奋发自强,成了他的心愿。后来他辞别孙希裕,改向另一位琴师梅复元学习《广陵散》乐曲和琴艺,终成一代琴家。

妙论琴艺留美名



《琴史》载陈拙琴艺之言论:疾打之声,齐于破竹;缓挑之韵,穆若生风;亦有正声厉而遽止,响已绝而意存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拙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潜心研究,终于成了当时闻名于世的古琴演奏家和音律家。他将自己演奏古琴的技巧、心得以及收集到的曲目撰写成书,共计有《大唐正声琴籍》十卷、《琴谱》九卷、《琴法数勾剔谱》等著作。陈拙的这些音乐专著对古琴的理论,抚琴的艺术技巧,古琴的制作识别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在论及“操”、“弄”大曲的演奏处理布局时提出:前缓后急者,妙曲之分布也;或中急而后缓者,节奏之停歇也。这是音乐作品整体布局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安排———缓急有其相对性,即或慢曲,亦可于各部分之间见缓急,以求鲜明其音乐的变化,丰富其思想内容的表达,以加强其艺术感染力。这一说法,至今为弹琴者乐道。

而关于琴曲的节奏速度,陈拙认为:“疾打之声,齐于破竹;缓挑之韵,穆若生风。亦有声正厉而遽止,响已绝而意存者。”这一精彩论述千百年来备受推崇,被《琴史》记载于内。



古琴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乐器之一。历代琴家对古琴的制作要求十分苟刻,对历代名琴如汉代的焦尾琴,唐初的雷氏琴等,更是推崇备至,视若珍宝。陈拙则认为,抚琴艺术的高低不全在于琴,而在于人;制琴之匠不全在于匠人材料,而更在于抚琴名人的推荐。

他在《琴谱》中说:“襄阳有冯昭,亦工斫制,鬻之不售,虫朽蛛丝,节使太保卢钩闻之见重,受之一张并赠诗曰:世上鸣琴尽不弹,冯昭价贱卖犹难。可怜一片蒲葵扇,今日何人是谢安。”正是因为有抚琴高手卢钩的推荐,许多人才都急着上门购买冯氏琴。


    关注 yzdezhi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