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教育谈:我们输在哪里?

 

在澳大利亚的短短一个月,各种各样的文化冲击接踵而至,讲座、听课、体验、总结,满满的时间安排让我们获取了非常多...



在澳大利亚的短短一个月,各种各样的文化冲击接踵而至,讲座、听课、体验、总结,满满的时间安排让我们获取了非常多的教育信息,但也颇有些疲于应对。终于到了周末,有了点自己的时间,本想静下心来好好回味下,却发现千丝万缕不知从何理起。于是我们一行人决定稍稍放松下,在当地人的推荐下,我们决定去悉尼的情人港看烟花。几经周折,来到里三层外三层的港口,等待了一个小时,烟花却不如想象中绚丽。



正有些意兴阑珊,却在回来路上偶遇了一群街头卖艺的街舞青年,四五个十七八九的少年,主持是亚裔。气氛带得非常好,整个场地围满了人,热场之后,他们邀请几个观众上去互动,两个外国女孩,一个小孩还有一个亚洲面孔的游客。主持人请他们模仿动作,外国面孔的观众都非常热情,很积极地加入,即使7岁的小孩子也做得有模有样,而另一个来自韩国的观众,却显得有些羞涩,过程中很放不开。主持人非常有感染力,用幽默的语言缓解他的紧张,鼓励几次之后,慢慢地这个韩国观众也融入了表演,大方起来。



澳大利亚的街头艺术,是极具专业性的。我们homestay的爷爷,就是热爱busking的职业艺术家。他告诉我们,你需要得到相关的执照,才能在街头表演。前几天我们还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在闹市区唱歌,整个嗓音、台风,堪比国内的专业音乐人。这里的街头艺人,简直卧虎藏龙,让人惊叹。



看完肌肉男们的街舞秀,回去的路上我们讨论起来。讨论的焦点就是这两个亚洲面孔的人的不同表现。这段时间我们观察了很多澳大利亚的课堂,了解了他们以人为本的教育政策。其中一度,我很怀疑他们的课堂,比较散漫的态度,很少的内容,很差的课堂管理。这里的孩子就像被宠坏的小孩,实在是太过自由。就此我们争论不休,曾经一度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在中国是无法实现的,并且不是高效的。然而当我们对比中澳同年龄的学生时,我们发现,澳大利亚的学生总是那么自信,充满阳光,他们喜欢学校,不怯于在公众面前演讲、表现。他们的个性鲜明,并且很有自己的想法。也许在知识方面,他们不如中国的学生懂得的多,但在能力方面,却是完胜中国的孩子。





于是我开始思考,什么是好的教育?

这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教育不是悬浮在空中的,他根植于文化的土壤,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澳大利亚来说,也许这是好的教育,而对于另一个社会文化,也许并不是。好的教育,不仅是见仁见智,更是视其社会环境而大相径庭。



什么是好的教育呢?好的教育,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好的教育,也许像澳大利亚所倡导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发现孩子的潜能,因材施教。

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我们输了。我们输了,并不是输在教育立意的高远与否,不是输在我们的眼界高低。早在孔子时代,就已提过因材施教的观念,在理念上,我们并无高下之分。可惜的是,理想总是丰满,而现实何止骨感,简直是瘦骨嶙峋。

我们输了。

输在缺乏理念发芽的土壤。

输在完全不同的国情。

输在相距百年的发展。

整个澳大利亚,四分之三的中国大小,却只有两千多万人口。想象下一个上海市的人口数量,散落在整个澳洲的土地上,人均资源何止是丰富。而作为发达国家,福利保障又是如此丰厚。“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没有人为衣食暖饱而忧心时,教育自然可以追求更加长远的目标。



而当今的中国,如此庞大的人口,如此不平衡发展的经济,教育水平相差千里。这可能是每一个奋战在教育一线的中小学老师们的感受:即使我想要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我想要做到像澳洲课堂一样的轻松愉快,我想要给每一个学生足够的关注,我也无法做到。澳洲的课堂十几个人,中国的课堂四五十人,澳洲的学生没有太多升大学的压力,70%的学生选择读TAFE,学习职业技术。因为在这里,蓝领工人和白领是平等的,甚至他们挣得比白领还要多。而在中国,无论如何,即使你读一个一般的大学,也比职业技校受人尊敬。



近年以来,高考一直受人诟病,然而高考却是我们现在可以选择的相对公平的途径。只要高考的这根指挥棒一天没停,围绕高考展开的教育模式就不可能彻底改变。我们的学生就还会是一群高考之前只知道好好学习考大学,考完大学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的一群人。澳洲的教育,在于发掘学生潜力,让他们早早想清楚自己将来的路。而中国的教育,重点在于让那些无法改变的命运,通过高考,实现鲤鱼跃龙门,实现阶级跨越。越是观察,越是发现,教育是一条很长的路,它无法脱离社会的其他条件而单独发展,也许我们再走下去,就能实现吃饱饭以后的,所谓理想教育。


    关注 雅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