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生拜将看任人唯贤的难度

 

重用名满天下的人才不难,如何信用名望不重的人才,才是识人与用人的难点。“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潜台词是平素要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就容易发现真正的人才。...



“任人唯贤”是一句现成话,能自欺或欺人者都会标榜自己以此为宗旨。事实是想达到这个境界委实有点难,就在于“识人”这一关不容易过。《三国演义》里的孔明曾因“人才难得”而装病,唯一功德圆满的吴主孙权也曾因眼前无人可用而空自着急。不过,两人最后都找到合适的人才而度过难关。可见,平日不做功课,事急时想识鉴真正的人才是多么的不容易。

小说里,孙权第一次面对的无人可用困难比孔明大得多。

孔明“安居平五路”时,四路兵已有稳妥的对策,只余下东吴这枝兵暂时没有最终解决。不过,这问题并不大。他也知道以孙权“狐狸”心性,其他四路兵取得胜势前,东吴这枝兵只是隔岸观火而已,一旦蜀汉颠覆他才会趁火打劫。孔明之愁困,真实目的是想找一个辩才向吴主孙权陈述利害关系,与东吴重修旧好。这难度比单纯的退兵要大。不过,孙权毕竟明白曹魏一家独大的现实,蜀吴联盟,唇齿相依,是两家不二选择。所以,孔明是否能找到一个合格的使者,不会面临存亡选择,这个坎也就容易迈过去。

在孔明着急之前,孙权面对的局面是刘备伐吴的势不可挡,“此时先主威声大震,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第83回)”一败再败之下,孙权愿意“交与荆州,送归夫人,上表求和”,并将蜀汉降将交刘备处置。刘备仍然拒绝孙权的和议,孙权“大惊,举止失措。”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将才保守边境,孙权就会失去鼎足三分的本钱。所以,孙权选人比孔明窘迫得多。

在这关键时候,孙权的参谋阚泽以全家性命作保,推荐陆逊担当抵御刘备的主帅。阚泽认为陆逊虽然表面上是儒生,却深具雄才大略,智谋不在周瑜之下,之前谋袭荆州时,陆逊的筹划已经展现才干。东吴数一数二的文官张昭和顾雍都表示反对,一个说陆逊只是书生,不是刘备对手,一个说陆逊威望不足,另有文官来骘说陆逊只适合做地方官,无法担当大事。好在孙权“聪明仁智雄略”,对臣属说“孤亦素知陆伯言乃奇才也!孤意已决,卿等勿言。”演义里说“孤意已决”的人不少,只有孙权得了正果。孙权给了陆逊最大限度的支持,不仅筑坛拜将,宣示尊重人才的决心,还给予了“先斩后奏”的权力,得以压制资历比他更深的部将。陆逊后来击退刘备,又能审时度势,不图趁机灭蜀,而是及时回兵,对付曹丕的三路进攻,再次保得东吴平安。这个情节还隐含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性。孙权继位后,小说写张紘和顾雍负责延揽人才,阚泽和陆逊就是这时候加入东吴管治团队的,人才之间还互荐(见第38回)。

小说与历史保持了一致。孙权起用陆逊达到了出其不意的目的。谋袭荆州时,关羽看不起陆逊,削弱了荆州的留守兵力,为东吴不战而胜提供了便利。刘备征吴时同样看不起没有名望的陆逊,中了他的火攻计,大败亏输。可见,用人宜不拘一格是至理名言。

演义里“书生拜将”这个情节是符合人性的。人非机器,容易犯错,就在于脑海深处的记忆有时不能发挥作用,导致做推断时缺乏必要的前提。陆逊参与谋袭荆州,洞察力强,算路深远,吕蒙就评价他“意思深长”,孙权并非不清楚。好在阚泽也是忠智之士,了解陆逊的才干,及时推荐,点醒了孙权,书生得以拜将立功。二战时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以知人著称。他有一技术性的辅助手段,随身备有一个黑皮记事本,把将校身上眼见的优缺点一一记在本子上,弥补记忆力的不足,从而为全面评价将领提供客观的素材,这样看走眼的机会就少得多。有些人的记忆力超强,这也是事实,然而记忆力的可靠性有时候还是比较差,绝对不如书面记载稳定。人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只对自己感兴趣或跟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人与事保持专注,并产生记忆,对于有潜在价值的信息往往失之交臂,这也会造成个人失去有用的信息。所以,马歇尔这种记事法是识人的有效手段。

“英雄相惜”,本是识人的前提条件。演义里的孙权喜欢看书,明白事理,善纳雅言,才能够每每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他听兄长的话,重用周瑜,周瑜全心全意辅佐;听周瑜的遗言,重用鲁肃;继之听鲁肃的建议,重用吕蒙,得了荆州;听阚泽的建议,重用陆逊,保全东吴。唯一的一次失误是孙权拒绝了鲁肃的推荐,未能聘用庞统,将人才推向了半敌半友的刘备——如果不是感情用事,也肯做调查,孙权要认识到庞统的大才并不难。象何进、袁绍之流,颟顸透顶,总是选错方向,与孙权相比差远了。因此,也可以说,如果自身不能象孙权那样“聪明仁智雄略”,领袖不做也蛮好,否则结局跟何进、袁绍一样,误人误己。


    关注 三国管理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