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动曹文轩为之作序的一本书丨曹文轩:有关灵魂的书写——读《野芒坡》

 

“殷健灵始终是一个自主性很强的作家。她的作品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别样的风景,关于这一点,日后的中国儿童文学史的书写者们总会看到的,若视若无睹,那恐怕就是眼神的问题了。”...

文丨曹文轩
殷健灵始终是一个自主性很强的作家。她的作品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别样的风景,关于这一点,日后的中国儿童文学史的书写者们总会看到的,若视若无睹,那恐怕就是眼神的问题了。

这么多年来,她的文字滔滔不绝,终年不见枯水期,但无论是长篇还是短幅,都不是一般的、常见的那路样态。她其实是一个深谙西方儿童文学的人,对其路数心领神会,若跟随其后,模拟其小狗小猫,应当也会做得有模有样的。她的文学眼光是世界性的。但,她并不仰仗更不臣服于西方儿童文学,从不将西方儿童文学视为天经地义的唯一文学模式。她用她富有灵性和诗意的文字,向我们传达一个基本见解——这个见解值得中国儿童文学同仁思索:幅员广大,历史悠久,且又多灾多难的中国,为它的文学儿女提供了极其独特而又价值连城的写作资源。

《野芒坡》又一次向我们传达了这一见解。


《野芒坡》 殷健灵 著

这是一个中国故事,虽然有大量的洋人参与其中,而正是有洋人参与,故事就显得更加独一无二了。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聚集在中国天空下的一隅——野芒坡,这一切元素掺杂在一起所产生的有关生命、有关人性的“化学反应”,必然是奇特的、奇妙的,也是激荡人心的。

何为文学?文学也许就是进行一场化学实验,将不同元素进行组合,然后看其人性在特别语境中的显示、变形、扭曲,或是升华。与化学实验一样,这样的实验通常是在一个独特的、封闭性的空间进行的。野芒坡,就是这样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在中国的大地上,可它与大墙之外的世界又是相对隔绝的。他们这“一群”,在这个具有“孤岛”性质的小世界中生活、对立、冲撞、磨合、相拥,于是我们读到了超越我们想象力的故事——中国故事。

故事是中国的,主题是人类的。于是,它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文学的殿堂。于是《野芒坡》便成了地道的“文学作品”。这里的奥妙,殷健灵早就懂的。




提及殷健灵的作品,我们往往会想到“心理”这个词。她喜爱并擅长揣摩和描摹人物的心理,特别是少女的心理,这是我们在谈论她的作品时的基本话题。通常,她的作品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这不是她愿意费脑筋的地方,也非她所长。她的心思是在人物的心理——特别是在少女的心理方面。

而在此处,她最喜欢的又是那些堪称“微妙”的心理变化。读她几乎所有作品,我们都会感受到这一点。与之前的作品相比,《野芒坡》则出现了新的走向——她从对心理的剖析而转向对灵魂的叩问。客观上,这一走向与她书写的这一特殊题材有关。

当幼安路遇教堂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时,我们就预感到了“灵魂”这个词——它在不远处的文字天幕上静穆闪烁。接着,这个一直生活在最世俗情景中的男孩,被一下子丢进了那个他从未经验过的空间。不久,他被送到类似的空间——圣母院。也许圣依纳爵教堂是这一宗教建筑的经典。当若瑟和幼安面对圣依纳爵教堂时,有大段文字是用来描写这种建筑的内外空间的。




这些建筑平面占有并不十分辽阔,而直向天穹的空间占有却几乎是无极的。远在高处的穹顶,用马赛克铺就的逼仄的楼梯,镶嵌于高处的五彩玻璃,简洁而庄严的十字架,关于宗教故事的雕塑与壁画,在天光中闪烁黑色光泽的钢琴,来回走动的嬷嬷们,具有神性的神父和修士,加之种种肃穆的仪式,幼安初时感受到的是不安,甚至是恐惧,继而则是灵魂的修炼与净化。

这种空间形成了一种具有神秘感的博大和深邃,无形而又分明存在的空间压力,其直接效果就是一个人必须面对自己的灵魂。当殷健灵选择了这一题材时,那个关键词“灵魂”就开始游荡在了全部文字之中。与这一大词相关的是善、恶、爱、恨、冒犯、内疚、忏悔、饶恕等词。

那个将一生奉献给灵魂事业的安仁斋神父去世后的追思弥撒上,作者直接给这个人以及由这个人创建的野芒坡题写了最后的颂词:“他一手创办的野芒坡,不仅拯救了孤儿们的肉身,更拯救了他们的灵魂……在他弥留的时刻,他是孤独的,然而,他又是不孤独的。他创造的爱,让他永不孤独……我们聚集在这里,为他不朽的灵魂祈祷,受到我们尊敬和爱戴的他将享有公平的、永恒的报答。”




“灵魂”这个大词,是以往的中国儿童文学几乎未触及过的大词,而《野芒坡》的故事,一直被这个大词的亮光照耀着。

我更想从“文学性”“艺术性”的角度谈论《野芒坡》。因为,如果说它是一部成功的作品的话,谈论其他的与文学性和艺术性无关的话题——无论这些话题是多么的深刻,也是无意义的,因为它们根本无法证明它是一部“文学作品”。

我以上所谈论的话题,实际上也在文学的范畴中来谈论的。它在文学性和艺术性上,还有许多可说道之处,而这些可说道之处又恰恰是我们的儿童文学所欠缺的,比如看似微不足道、不免老生常谈的风景描写。阅读当下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们大概是很难邂逅风景的。别说是相遇成段的风景描写几无可能,即使一两句风景描写,恐怕也难以指望见到。

风景在儿童文学中的消失,原因可能比较复杂,但其中一个原因是一定的,这就是风景描写需要作者有较好的文字功夫,而具有这样文字功夫的作者则愈来愈少了。也许我们会说,现在的读者早已失去阅读的耐心,所以风景消失了。我认为此种说法,是为缺乏这方面的文字功夫找到托词。




作为例外,《野芒坡》的风景描写,却是作者随时随地使用的描写手法。也许这还不足以让我们为之称赞——值得称赞的是她在风景描写方面所显示出的非同一般。

“又是一个早春的清晨,在秋浦河两岸的人家还没睡醒以前,河水便低吟着涨起来。在苍苍茫茫的芒草坡上,在曲曲弯弯的野滩和刚刚萌芽的稻地里,鸟雀的叫声和虫鸣互相呼应着。星星落下去了,在太阳从东边升起来之前,浮着云片的东边的天空中便泛出了鱼肚白。渐渐,璀璨的霞光也起来了,映照着远处的地平线,似有金红色的雾霭在大地的表面缓缓游动。”这些风景描写,意象独特,境界悠远,修辞别具一格。它们镶嵌在漫漫的文字之中,带来的好处举不胜举。

比如,为人物的情绪波动或心理活动提供理由;比如,维持一种疾徐得当的叙述节奏;比如,使整个文字读来有一种湿润感;比如,使该作品更具审美价值;比如,它产生了深刻的哲理性隐喻。

如果抽去《野芒坡》中所有的风景描写,《野芒坡》会是什么样呢?

于中国儿童文学而言,2016年是一个不错的年头,因为我们拥有一部《野芒坡》。

2016年2月28日夜

于北京大学蓝旗营住宅



殷健灵

生于上海,现为《新民晚报》首席编辑,上海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写作体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评论等。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安安》《月亮茶馆里的童年》《轮子上的麦小麦》《像你这样一个女孩儿》《风中之樱》《千万个明天》《1937•少年夏之秋》和《甜心小米》系列,散文 《爱——外婆和我》《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等。

部分作品翻译成瑞典文、英文、日文、韩文、法文、西班牙文等。

曾获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大奖、“巨人”中长篇小说奖、台湾“好书大家读”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第四届上海市十大文化新人、第八届上海幼儿文学奖一等奖、《儿童文学》首届十大青年金作家等,获2013年度和2014年度国际林格伦纪念奖提名。
4月5日~7日,殷健灵老师在杭州多所小学举行了以“成长与阅读”为主题的讲座,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成长与阅读”主题讲座


想了解更多内容,请阅读以下文章:
殷健灵关于生命的最新感悟与书写——晨光浸染白画卷,春风吹绿《野芒坡》
生命之光:“成长摆渡人”殷健灵新作《野芒坡》即将上市!


附3月18日活动获奖名单:

栗子、徐欣、萝卜头、北半球、菲菲、星辰

奖品:“大王鸽文库”一册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本书详情


    关注 天天出版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