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回避的三百年—“闔”之姓

 

阖、閤、姓氏起源研究...



编者:张博士,自发研究閤氏家族历史多年,为此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自费购买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为家族贵人之一,现居深圳。

 
刻意回避的三百年—“闔”之姓


问任何一个閤姓族人有关姓氏起源的问题,基本都会说:原姓“合”,有族人是皇帝老师,因得罪权贵,皇帝为之改姓,“合”外加“门”等等(这一说法流传甚广,还衍生有其它几个版本,有细微差别)。当绝大部分人持这一说法的时候,就形成一股习惯势力,更多人不再去追根溯源,不再去注意细微末节,也不再辨别改姓是八百年前还是三百年前这样的时间点。

查有明一代的典籍,无论官方正史,无论文人笔记,无论各地方志,我们看到的族人全是“闔”姓,没有“閤”——哪怕一次!另一方面,族人对于“闔”却又非常陌生!

有明一代,甚至元朝,闔姓族人多是军人。(关于这一点以后要做专门论述。无论是出自陈友谅军队还是元朝军队,降明后仍然为军户。)1644年崇祯帝吊死煤山,明灭亡,满清得半壁江山;南明王朝偏安南京,史可法扼守扬州。此时的闔姓族人在哪里?长江之南!

不容喘息,满清再灭南明,对于南明残余军队再开始长达数十年时间的剿灭。闔姓族人去了哪里?——战死、脱下军服丢下武器隐居、改名换姓。没有归降,一个都没有!此时,“闔”姓成了危险的招牌。明朝实行严格而详细的军人档案制度(我们今天发现的苏州军户族人即在其中),这些档案落入满清人手中的可能性极大,而这些名册中的现役军人是头号剿灭对象。“闔”是一个特别偏僻的姓,不同于张、王、李、赵,这个时候她更引人注目!

满清赢得江山,查户口,编名册,与明代没什么不同。改名换姓成了活下来的必要条件,是头等大事。改“闔”为“閤”,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换了一个符号又不至于数典忘祖。但是,仍然不够保险,不能让人在“闔”、“閤”之间划上等号,那么就得再改读音。为何读“霞”音?今人或许还得悉心揣摩先人的意图,占卜得来?信手翻书得来?族人议事之时天有云霞?惊恐不安之中,盼得霞光昭示希望?......或许永远找不出答案。

明代族人以“闔”为姓,读音“合”,这一点可以从明代大学者王世贞的《弇山堂笔记》中找到间接证据,在“明缙绅奇姓”条目中就列出“闔”姓,例子就是“闔胜先”,只是说姓“奇”根本不涉及读音,不以读音为奇。

数十年光阴,老人闭口不提,官府未能追究,新生一代不再明白其中缘由,使用数百年之久的“闔”姓,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帝师”一说,它不发生在元明清三朝,它更为久远,还需悉心找寻。

张博士于深圳

2016.5.19


    关注 xiashizongqin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