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美丨月洞门,一个画框,尽览四季风花雪月

 

月洞门,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如同一轮满月的门洞。它即可作为入园的门径,又像一个精致的画框,把春天的盎然、夏天的蝉鸣、秋天的红叶、冬天的白雪,尽纳其中。中式古建园林的景致,在月洞门的虚实掩映下,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彰显妙韵天成的意境之美。...



月洞门,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如同一轮满月的门洞。月洞门两侧,是逶迤的墙体,通常刷成粉白色,并在门的边缘处,留有灰色的装饰边。下部做平,不设门槛,上部则设计,有点明意境的横向匾额。月洞门既可作为入园的门径,其本身,又是一道旖旎的风景。
相比于木门、铁门,月洞门的“隔断”,似乎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与哲思,也使园林,因此更有诗意。透过门洞,园內的花香鸟语,扑面而來,想必,园中已是奼紫嫣红,莺歌燕舞,蠢蠢欲动的心,因此被撩拨起来,这似露似隐,露而不尽,优雅而含蓄的美,让人不禁轻移步履,做进一步的探幽。





月洞门内,幽然藏匿的,是如画景致,画中是水荷云烟的清雾毓灵,是镜花朦胧的不尽温柔,是幽篁临风的苍劲风骨,是藤树攀窗的轻曼舒卷。飞檐彩绘诉说园林经年的岁月,似一阵古雅宁静的清风,涤荡我们的心灵。





月洞门的存在,也让整个园林空间,少了一些棱角,更富有灵动。内敛而圆通,含蓄而丰盈,利用月洞门框景,中式古建园林的景致,在月洞门的虚实掩映下,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彰显妙韵天成的意境之美。


月洞门的诞生,来源于中国古代对月亮的崇拜。

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便因此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

传说中的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把他们贬在人间,后来,后羿得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偷吃后,升天而去,住于月宫,就成了月神娘娘。


此后,月神,就较普遍地为民间供奉。我国古代,男女热恋时,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月神;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求月神祈求团圆。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就写过一出《拜月亭》。《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也虔诚地对月神倾诉,希望遇到心中的意中人。


中国月神文化,以诗词意境为灵魂,以文人之笔,传达对人们千年不变的感怀,与中国山水画一样,含蓄、蕴籍、清逸、淡远、宁静、空灵、妙悟,没有色彩的喧嚣,而富于心灵的深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的升起,激荡着遥远的原始回响,在漫漫长夜里,唤起跨越时空的亲切慰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如影随行的乡愁、旧梦重温的情思,往往也寄托于明月的传递。
月亮,作为一种永恒存在的神秘象征,又成为士大夫,逃离现实的人格化身,与一种飘逸的风范。“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士大夫,历经宦海波澜,顿悟人生禅机之后,便一头扎进,那澄透晶莹的月光世界里去了,“抱明月而长终”,吟风啸月,就成为中国文人,失意后,企求的精神境界。





中国园林,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更有一种人文情怀。





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中国园林,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


“淡泊以明志,宁靜以致远”。澄明而不耀眼,静谧而不沉寂的月亮,最贴近中国文人的理想。这份不张扬的“明志”,正是文人所推崇的。这使得他们,选择将月洞门,置于充满“文艺范”的园林之中,春天的盎然、夏天的蝉鸣、秋天的红叶、冬天的白雪,尽纳其中。月洞门宛若一个画框,万物,在这个“圆”里自由生长,恣意绽放,犹如一幅活的自然风景画。

中国园林造景十八法中,就有一个“框景”。月洞门,就是一个“框景”的画框。北京颐和园中的“湖山春意”,透过洞门向西望去,可见到远处的玉泉山,和山上的宝塔,近处有西堤和昆明湖,更远处还有山峦,层层叠叠,景色如画。


苏州狮子林花篮厅,有一个月洞门,两边是庭院,可以说互为框景,妙趣无穷。也许是造园者有意为之,所以在此月洞门上,有“得其环中”四字。这四字来自《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其意是,彼此双方,都找不到它的对立面,这就是道的枢纽。


月洞门无门无窗,只是一道朴素的圆形弧线,像一轮明月,镶嵌在白色的云墙上。它隔而不断、活泼空灵,犹如神来之笔,令一园成趣。这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个圆,却蕴含着中国园林艺术幽深、绵远的审美韵味,通过月洞门,作为“道的枢纽”,将花木、山水、建筑等元素,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内,以小见大、虚实相生,创造出,“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咫尺山林。除了供人们以可游、可居之外,更难能可贵的,又提供了一个,诗意心灵的栖居之所。
(图片来源网络)


    关注 解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