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注意!三伏天正式开始,“以热逼毒”的好时机!

 

点击"好生活"更多精彩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来了,7月17日正式入伏啦!进入三伏天,全国都将开启“高烧”模式。三伏...




点击"好生活"更多精彩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来了,7月17日正式入伏啦!进入三伏天,全国都将开启“高烧”模式。
三伏天是“最难熬的50天”,也是“容易生病的50天”!
三伏天,是“最难熬的50天”,也是“最容易生病的50天。

三伏天本身很炎热,外加我们身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引起疾病。  比如很多“病根儿”都是三伏天落下的,我们身边有一些人觉得天气热,爱吃冷饮,又不加节制,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胃寒,生出了胃病!所以这些人夏天一过,总是胃痛、消化不好,还找不到原因,其实这就是三伏天落下的病根儿!
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也是太阳最有力量的时候。

【2016年的三伏】
初伏:7.17—7.26,10天;
中伏:7.27—8.15,20天;
末伏:8.16—8.25,10天。
夏令三伏,以热逼毒!

三伏调理阳虚、气虚、血虚,效果是一年中最好的,错过又要等一年!

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汗液增多,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此时,如果过度贪凉易致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更衰。

“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正是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黄帝内经》又曰:“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所以,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调房里,也尽量不要吃冰镇一类的饮料和食物,会使寒气入侵不能排出。

冷饮不但消不了暑气,反而会伤了脾胃。茶,是解暑的最佳饮品。一杯热茶喝下去虽会出一些汗,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的清凉。所以,要想使体内的寒气排出,应该在伏天多喝热水,热茶,这样就可以把积攒在体内多少年的寒气逼出来。

冬病夏治正当时



为什么要“冬病要夏治”?

“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阳虚、气虚、血虚等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通常的症状:经常受寒感冒、咳嗽、手脚冰凉,畏风怕寒喜暖、易发各种关节炎症。



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

夏吃姜

【视频:夏吃姜】



到夏天的时候,所有的阳气慢慢的外散到了末梢,夏天就一定会出汗。

夏天由于阳气到了末梢,在人体的内部形成了一个寒的格局,就是我们的五脏六腑里面是寒虚的,是阴的格局,用中医来讲,阳气都散在末梢了,所以在夏天的时候恰恰吃点热的东西,比如要吃姜这样的东西。

三伏给了我们祛除病邪的最好时机,正是夏天的炎热可以发散体内的寒、风、湿、暑、燥、火,这些邪气,他们才是致病的罪魁祸首,如果这时在加上姜的助力,那治病祛病更加容易了。

冬病夏治三伏“天灸贴”



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可以提高药物效能,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

三伏天如何养生?

冬病夏饮——煲汤理疗虚寒型腹泻

虚寒性腹泻病人是冬病夏治的主要病症之一。除了贴敷以外,有些对膏药过敏的患者更不妨试试二姜猪肚汤,无需中药配伍,就能达到滋补养身的疗效。

  • 做法:先将猪肚用醋泡去腥,然后洗净切丝,配干姜10克、良姜10克、草果3克,一起放入罐内煮熟,放入食盐3~5克,空腹食用。该疗法对脾胃虚寒导致的慢性腹泻及面黄体瘦乏力等有一定作用。


专家提示:如果饮用后身体温润舒适,就不需要多食。初次食用身体虚冷无改变,可隔三岔五再次食用,直到身体舒适轻松或者找中医师进一步调理。

冬病夏按——足浴应对哮喘及便秘

伏天人体经络之气相对流畅,穴位较为敏感。对于冬季易发哮喘及寒性便秘的老病号,可以在家进行足浴按摩,能刺激经络,使身体阳气充实,驱散体内寒凝之气。



  • 做法:取热水泡脚,同时用手缓慢、连贯地按摩双脚,先脚背后脚心,直至发热为止。这种方法对于哮喘、寒性便秘有辅助治疗作用。也可配合按摩足底穴位,如涌泉穴、太溪穴等,按摩力度忌过重。
专家提示:患严重心肌梗死、皮肤破损或高血压患者不宜足浴。饭前、饭后30分钟不宜足浴。冬病夏灸——熏艾缓解虚寒型胃痛

三伏贴另一个适应症虚寒性胃痛多因身体阳虚、胃失温煦导致。居家可用艾灸自我保健。



  • 做法:足三里是胃经保健的重要穴位。俗语称“灸一次足三里,胜补一只老母鸡”。胃寒怕冷的人可以自己在家用艾条熏熏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艾灸时,要注意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皮肤感觉舒适为佳,每次15分钟,每天一次,连用两周。

专家提示: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侧一横指处。

1寸的大概长度


此外,要注意夜里睡觉头、脚、腹部要注意保暖,入伏后受凉也会招致疾患“秋后算账”。

冬病夏灸——糖尿病引发的周围血管病

糖友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引起下肢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狭窄、闭塞,并发末梢神经病变,会出现小腿和足部发凉的感觉,在夏季用益气温阳、活血化瘀类中药煎汤泡足或熏洗下肢,有利于缓解周围血管病变造成的发凉、怕冷症状。
医生建议,有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夏季可将足浴药液温度控制在37度左右,夏天水温散失较慢,患者的血管舒张,血流速度较快,配上活血通络的中药,就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局部血流和神经营养状况的改善,可促进末梢神经损伤修复,麻木的症状也可以缓解。

饮食处理:















    关注 好生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