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故事】苏洋村的“珠弟”和他的茉莉梦

 

金昌伙与他的茉莉人生。...





福州茉莉花种植始于汉朝,栽培历史悠久,是福州文化的一部分。闽侯县竹岐乡有个远近闻名的茉莉花种植大户,他就是苏洋村茉莉花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金昌伙。金昌伙小名珠弟,熟悉他的人一般都叫他小名。



(“珠弟”——金昌伙•陈英水/摄)
珠弟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与茉莉花打了半辈子交道。憨厚朴实的他,一讲到茉莉花就异常兴奋,神采飞扬。珠弟说,小时候他家房前屋后满是茉莉花,每到开花时节,茉莉花让人心醉。他放学后,经常跑到花园里摘花、打花叶,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茉莉花田•陈英水/摄)
1988年,在外打拼多年的珠弟回到苏洋老家,投身茉莉花事业。那时交通不便,他每天要骑自行车走数十公里,到城门茉莉花交易市场售卖茉莉花,虽然赚钱不多,他却乐此不疲。由于定价合理、信誉度高,珠弟的茉莉花生意越做越大,越来越多的花农把花交给他售卖。90年代初,珠弟在白龙村租了6亩多土地,用来栽培茉莉花,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茉莉花栽培专业户。由于管理有方,他家的茉莉花产量高、质量好,加上产销一条龙,效益明显。
 



(茉莉采花人•吴心钰 林岳铿/摄)
珠弟平时喜欢学习,经常阅读有关茉莉花的专业书籍,还时常与茉莉花茶厂师傅、技术人员交流,对茉莉花及其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90年代中期开始,福州茉莉花茶市场受到了猛烈冲击,茉莉销量直线下滑。加上各种工业项目蜂拥上马,昔日的茉莉花园逐渐被铁路、高速路、楼盘和工业厂区占用,茉莉花种植面积急剧萎缩。珠弟承包的茉莉花园也被向莆铁路征用,茉莉花生意一落千丈,但这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他始终相信,有价值的东西终究不会被人们遗忘。


(茉莉花田旁建起了高速路•陈建鋆/摄)
与此同时,政府的政策扶持也让珠弟看到了希望。福州市委、市政府,闽侯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恢复优质茉莉花生产基地,发放种植补贴,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开展茉莉花茶文化“申遗”等,掀起了一股复兴茉莉花茶产业的热潮。


(茉莉花香•吴心钰/摄)
趁着这股强劲东风,2009年,珠弟掏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承包了本村堤外60亩河滩地,把一片荒滩改造成了规模化的茉莉科普示范基地。功夫不负有心人,珠弟新栽培的茉莉花获得成功。第一炮打响后,珠弟又将目光瞄向了另一块30亩的河滩地,以扩大茉莉花生产。然而天公不作美,一场初夏时节闽江洪水,令其投资泡了汤,再次重创了珠弟的茉莉梦。


(苏洋茉莉花基地•林若野/摄)
在政府的扶持及亲朋好友的帮助下,珠弟重新筹措资金,投入新基地建设。他对沙滩土壤进行改良,加上沙滩阳光充足,通风好,昼夜温差大,茉莉花生长良好,产量也好。


(金昌伙和她的茉莉花专业合作社•陈英水/摄)
2011年,珠弟和兄弟姐妹共同出资75万元,注册成立了竹岐乡第一个茉莉花专业合作社——苏洋茉莉花专业合作社,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和市场化经营的道路。他们的合作社打破传统采摘习惯,严格控制花的采摘时间,改早上采摘为午后采摘,既控制了花的含水量,又提高了花的饱满度。在运输过程中,采用网状袋子包装,分层堆放,防止挤压,同时加强通风与降温,保持了茉莉花的原有形态。

由于实行专业化生产管理,合作社的茉莉花色白、朵大、味香,达到一级检验标准,深受厂家欢迎。同时,合作社还为本村的剩余劳动力、被征地农民及部分缺乏生产技能的老、弱、残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


(茉莉花茶制作•闽侯乡音)
2014年,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珠弟的茉莉花专业合作社,也由政府立碑划定,以立法的形式予以长期保护。他望着基地边的石碑,圆梦的信心更足了。目前,合作社茉莉花基地达到200多亩,年产茉莉花一千余担,产值200多万元。

当然,珠弟并没有到此止步。他计划继续扩大栽培面积,加强创新,进行茉莉花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把茉莉花经济做强做大,争取将合作社升级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圆他心中的茉莉梦。

陈英水/文

新媒体编辑:南风 疏雨 彼岸

我们的说法你同意不?
欢迎点击右下角参加评论哦!



遇见闽侯

欢迎关注闽侯县委宣传部官方微信号      yjminhou(长按复制搜索关注)遇见不一样的闽侯,遇见不一样的你。

打造70万闽侯人的掌上家园。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遇见闽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