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策略”与“远离班级”

 

笔者在中学担任班主任的时候,学校提倡一种管理思想,叫“紧跟策略”,即要求班主任早操紧跟、自习紧跟班...



笔者在中学担任班主任的时候,学校提倡一种管理思想,叫“紧跟策略”,即要求班主任早操紧跟、自习紧跟班级。对于这种思想,笔者并不认同。因此一直阳奉而阴违。
笔者所以不认同“紧跟策略”,是因为笔者读师范的时候,就拜读过关于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的一些文章,他写的或者写他的。魏书生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他成名以后,国内国外请他开会、做报告的特别多,一年中有许多时间在外面,加上兼职多、接待多,杂志社约文稿、出版社约书稿也多,用到教学的时间不到他个人全部时间的十分之一。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课,一个班的班主任,一个学校的校长和一个市的教育局长。他不在校的时候,并不需要别人代替他上课或者管理班级。有国外学者不相信,派人去他所在的学校考察,在学校旁边住下来,天天去学校,去魏书生的班上去看,想知道是否有人在魏书生不在校的时候替他上课或者管理班级。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受魏书生老师的影响,笔者一直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构成了笔者个人最基本的教育信条。虽然要达到魏老师那样的境界,对笔者而言很不容易,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且行动上也一直向这个方向努力。
笔者所以认同并长期坚持魏书生老师的教育思想, 是因为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如果不解决学生的对学习的认识和学习态度问题,一切监视都是无意义的。你可以把马儿的头摁到水里,但是还是不能强迫它喝水。教师可以看着学生,让他自习课不要贪玩、不要说与学习无关的话,可他如果内心不想学习,眼睛盯着书本,或者手里虽然写作业,却缺乏兴趣和紧迫感,“磨洋工”,有什么用呢?那些被班主任盯得越紧的班级,班主任一离开,班里马上炸开了锅;班主任一进来,马上又静下来。师生之间一直玩这样的“猫和老鼠”游戏,有意义吗?不要说学生,教师也一样。魏书生强调教师锻炼身体,可教师们不喜欢。魏书生就对他们讲:你拿着国家的钱,占着国家的工作时间,锻炼着自己的身体,多美的事啊?这么美的事,咱何乐而不为呢?结果教师们当然乐呵呵的跟着魏校长(后来是也是魏局长)做操了。
所以我尽量通过认真准备一系列演讲,走进学生的内心,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而在空间上,则尽量选择“远离班级”,追求一种“班主任在和不在一个样”的效果。自习课如此,早操也这样。当然早操的管理与笔者的良好视力有关,离几百米远远看一下,就知道今天早操整齐不整齐。至于早操出勤率,你讲充分了锻炼对学习的意义,不让学生上操他都想上,有很多学生下操了还会沿着跑道再跑些圈子。与学校的“紧跟策略”唱反调,而且还鼓吹“远离班级”,这样的“懒”班主任,当然得不到领导的好评。但是我的班没出什么事,成绩更不错,我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现在到了大学,虽然年纪不小了,但既然教师缺,又不得不担任班主任,笔者还是坚持自己的信念,而且更加坚持自己的信念:尽量远离班级 ,但争取心灵的不断沟通。毅然地放手,而用心灵伴飞,让孩子们更自信更自觉更自由地成长。这不仅因为笔者学了更多的教育理论,而且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比中学生更为成熟和理性的大学生。只有当学生学会了离开班主任的眼睛而能自觉,离开了班主任的头脑而能自治,我们的教育,才真正培养出了自觉、上进、有理想和头脑的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写于  2013-10-25


    关注 茶杯里的教育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