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后的八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十大跃变

 

对中国电影来说,2008年是一个拐点。2008-2016这八年是迅速发展的八年,无论是银幕数、观影人次还是总...





对中国电影来说,2008年是一个拐点。2008-2016这八年是迅速发展的八年,无论是银幕数、观影人次还是总票房,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巧合又合理的是,票房数量、银幕数量都刚好翻了十倍。

从第一次单片票房破10亿,第一次破20亿,到单日产出第一次破5亿、破6亿,值得记住的电影、日期有很多,在此,我们只撷取浪花中最闪耀的几朵,窥斑见豹,看看这八年时光对中国电影产业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跃变1:票房从43亿到440亿

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只有43亿,到2015年票房达到440,整整翻了10倍。2016年票房增速有所放缓,能不能达成600亿尚存疑。

跃变2:观影人次从1亿到12亿 

2008年,观影人次才1亿多,到2015年已经达到12亿,翻了12倍,高于票房翻倍速度,可以看出人口红利是带来票房增长最主要的原因,即便如此,我们的人均观影次数也刚刚才达到1次,距离美国年人均4次还有很大差距,这也是票房增长的潜力所在。

跃变3:3D电影数量到7部到90部 

如今看3D电影已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甚至很多人非3D不看。但在8年前,3D还是一个新鲜事物,2008年当年只上映了7部电影,而2015年,这一数据变成了90部。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国产电影。片方为了赚取更高票房自然是主要原因,很多观众对3D的偏好,也对这一现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跃变4:银幕数从4097到40637 

银幕数增长从2009年开始加速的。2007年和2008年的银幕增长速度在16%左右,从2009年开始,突然提速到35%-45%的增长率,其中2011年最为显著,银幕数相比去年增长了47%,达到巅峰。其后增速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在30%以上。预计2016年,银幕增长还将继续放缓。

跃变5:从几乎没有到70%的线上购票率 

2008年及其以前,几乎没有在线购票一说。从2010年团购网站上线开始,在线购票逐步成为可能。最初的线上购票只是购买电影兑换券,随着猫眼、格瓦拉等在线购票网站崛起,在线选座成为主流,2016Q2线上购票率已经达到70%。目前在线电影购票平台主要玩家是BAT系和猫眼,原本孤军奋战的猫眼业已被光线纳入麾下。

跃变6:单片票房冠军:从3亿的到34亿 



2008年的电影票房冠军《赤壁上》不过才3亿票房,已然被奉为当年神话,华谊兄弟会因为《非诚勿扰》破三亿而大摆庆功宴。如今,别说破亿,不过5亿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10亿俱乐部已经成了家常便饭,30亿俱乐部已经开启,目前只有《美人鱼》,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会员加入。

跃变7:一线城市占比:从34%到20% 

如今一二线城市票房占比的降低和三四线城市占比上升已经成为业内共识。2008年一线城市票房占比为34%,而到2016年,这一数据已经降低到了20%,随着院线布局的下沉和观影习惯自上而下的蔓延,这一数据还会继续降低。

跃变8:类型偏好:从剧情、动作到喜剧、动画 

从《泰囧》到《捉妖记》,历年来打破票房记录的都是喜剧片,包括创造奇迹的《煎饼侠》、《夏洛特烦恼》,这也让喜剧类型成为这两年的热点。与此相反,剧情片、动作片的喜好正在降低。2008年,剧情电影类型占比第一,其次是动作;2016年喜剧成为第一,动画类型居其次。

跃变9:故事片年产量:从406部到686

故事片产量其实并没有太多提升,主要是市场容量有限。电影产量在2012年曾经达到一个高峰,超过700部,此后逐年下降,说明市场更加理性。

跃变10:票房最高院线:从星美到万达  从相差无几到两倍差距 

从院线票房的角度来看,2008年的冠军是星美,万达紧随其后,二者分别5.3和5.2亿,万达已经开始呈现赶超之势。到2009年,万达开始超过星美,此后一直保持在第一的位置,2015年,万达院线总票房为63亿,而位居第二的星美仅为37亿,差了几乎两倍。



从单个影院来看,2008年的票房冠军是广州飞扬影城,从2011年,五棵松成龙耀莱取代广州飞扬,此后一直保持冠军地位,去年成龙耀莱的年票房超过1亿。

从宏观来看国内电影市场的潜力仍然非常巨大,随着观影人数的不断上涨,电影质量亦会不断提升,整体电影市场呈良性发展趋势。


    关注 信道商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