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邱小石大战杨早,少有的激辩场面

 

为什么大家会对科学、对未来,对这种虚幻的东西那么感兴趣,也是人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某种好奇。...



听了杨早的发言,邱小石迫不及待地做出回应与反驳,场面一时很激情,火花闪烁在空气中,温度似乎都高了两度。

这书说的是固定知识吗?



@邱小石:

我马上回应一下。我不太赞同杨早刚才的说法,第一个问题,刺激想象力的方式每个人是不是一样的?因为杨早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他自己想象力的方式,可能跟别人不一样,这个每个人有个体性。第二,其实我们对这本书的好奇,完全来自于我们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好奇。有两种途径,一个是我们的社会,比如我们不断的看历史书,甚至杨早自己写的书,一方面反射到我们现在社会是非常现实的,这是一种生存环境。还有一种生存环境是,为什么大家会对科学、对未来,对这种虚幻的东西那么感兴趣,也是人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某种好奇。这两种好奇都对人有刺激性和空间存在的,所以说不是现实社会的问题我们才可以探讨,未来虚幻的东西我们不能探讨。

@杨早:你没有反驳我的意见,我说的是固定的知识没什么好讨论的,我并没有说哪一块知识不能讨论。

@邱小石:现在核心的问题是,你把这本书界定为固定的知识,如果不能讨论的话就是这个逻辑。所以我反驳你的是,这肯定不是一个固定的知识,怎么可能说没有探讨的价值呢?

@杨早:你没有证明你的逻辑,我说的是固定知识,你说不是,你证明一下不是固定知识。

@师超鹏:经典力学里面,迈克斯电池方程式出来的时候就觉得完美了,但是爱因斯坦突然发现在量子世界这完全不太适合,但是他在索维尔会议上出了狭义相对论。

@邱小石:

我举个例子,前几天有一篇文章采访马斯克,电动车特斯拉(的创造者),他说他为什么对量子物理特别有兴趣,因为一说到量子物理、量子力学这种东西,大家都觉得距离很遥远,为什么觉得遥远,是因为我们确实很难按照我们的常识和我们真实的生存状态,有非常长远的的距离。但是马斯克看的这个问题是什么呢?他说我们要挖掘人的反直觉能力。这是固定知识吗?我觉得也未必,我原来写过宇宙为什么难以理解,核心的问题就是这里面的很多超出了我们常识的范畴,当我们用常识去认知这些公式的时候,我觉得它可能就是固定知识,但是如果我们用更远或者更抽象的一些理解力来说,这些东西不是固定的知识。因此我说产生刺激和想象力的渠道,每个人确实是差别巨大的。

@杨早:举个例子。

@子瑜:知识是在变化的,知识是有想象力的,它是不断前进的,你不可能用现在的知识理解未来。

@邱小石:我们还有一个误区,哪怕是固定知识,读这本书的人有没有愿望去理解和认知?

@杨早:你没有打到我的点,我的点是可以给大家读,但是不适合讨论。所以你觉得值不值得理解,不在我的讨论范围内。

我们如何读这本书?



@汪燕辉:您这个论点有一个前提,先定义一下什么是适合我们讨论的,标准在哪里?什么是一个成功的读书会,你先得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我们大家不是在一个层面上。

@邱小石:

读书会的标准,目前现在的这种状态就是读书会的标准,因为引起了大家的讨论。我就讲讲这本书,因为@半价优惠有很多感想,我再讲讲我对这本书的认知。

很多人觉得这本书读不下去,当然也不排除有理工科特别尖锐的发觉这种公式全推导一遍(这是在说子瑜),但是很多人不这样推导的。

我看这本书,今天上午的时候我就在想如何读这本书。比如这本书科幻文学,我们可以看文学、看故事、看情节,但是这里面含有大量的科学逻辑性东西的时候,我们如何读这本书?我在想我当时是怎么读这本书的。我觉得这本书如果我看不懂的公式,我跟杨早一样,也是跳跃公式。但是我一定要读懂它里面的逻辑,前因后果这个我要理解,至于前因和后果他用一个固定知识的东西,我可以跳过去,我认同他这个固定知识。我一定理解他的逻辑。

刚才子瑜说这本书太跳跃,太散。但是我觉得它结构特别严谨,严谨在哪里?这本书其实特别简单,其实就讲了四个问题:第一,如何才能把人送上去。第二,如何把人送上去还能呆得住。第三,如何呆住了还能跑更远。第四,跑更远之后还能跟别人交流。这就是书里面的逻辑结构。

@杨早: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承认他这些固定的推导和知识,你对他这个逻辑是无可置疑的?

@邱小石:你这个道理就是,我可以把它当做是一个学习。

@杨早:按照我的说法,学习变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事情。

@邱小石:你怎么鉴定学习就是一个独立的事情呢?每个人看到不同的东西,哪怕看到固有的知识,可能每个人理解都不一样,这是不是一种互动和学习呢?也是一种。

@杨早:如果我们来表决,大家都说我同意这本书,所有人都同意,接下来讨论什么?

@邱小石:其实每一本书都可以讨论。

@杨早:我明白,你的意思是说我们以这个书为基点,爱讨论什么就讨论什么。

@邱小石:我们如果选另外一本书,其实散发点也是一样的。

@杨早:但是如果是发散点的话,那我的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投这本书?这本书的不可替代性在哪里?

@邱小石:我没投票,但是我推荐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给我一个很大的观念上的刺激,我就愿意讨论观点跟大家分享。

@杨早我觉得这个书很适合作为推荐书,给大家分享,但是我说它不适合主题书,你明白我的意思吧?所以你要论证的是它为什么可以成为主题书。换句话说,就是它的不可替代性

@邱小石:我就是不理解,为什么一个能够成为很好的主题书的书,不能够拿来讨论?你承认它是一个很好的推荐书,为什么不能拿来讨论?

@杨早:那不一样的,很多书我推荐是因为它的知识是有效的,而且我觉得写得好,但是能不能讨论的书,真不一样。

想回头看看杨早的发言?请戳

现场 | 有趣,但这是我们常说的“歪楼”

来,各位咱们来投个票:

阅读邻居第43期

时间:2016年3月19日

地点:读易洞书房

主题:民科的“引力波”

书目:《巫师、外星人和星舰》

参加人:@杨早 @刘畅 @董冬冬 @邱小石 @刘洋 @王婷Aibo @汪燕辉 @白水太白 @居田 @子瑜 @师超鹏 @大史 @梦阳 @半价优惠

[/b]
本期编辑:杨早
阅|读|邻|居
微信号:yuedulinju
读不孤 必有邻
长按二维码,识别后关注


    关注 阅读邻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