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往事之童年追思

 

烙印童年时代,在贫瘠的山村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野生活。那些劳作的岁月...

烙印
童年时代,在贫瘠的山村 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野生活。那些劳作的岁月,让我们无比的亲近自然,在田野里随心所欲地探索,学会辨识各种虫鱼鸟兽,甚至学会如何寻找割伤所需的草药,更能觅得哪种野生的菌子可以采摘回家食用。在山间田野里有着最真最梦幻的一切,任由我们自由寻找,心灵在那静谧中得到了最大的绽放。对宇宙万物由衷热爱,对自然界中的一切充满着好奇。以至于成人后的自己,对民族原始文化有着执着的追寻。
      那些年封闭着大山山门,隔断着外界聒噪的声音,保护着我们最古老的情愫、思想和文化。在山村口耳相传的故事里,有原滋原味的地方神话,各种发生着的奇异事件,也有在重要的日子里,年长者组织的各种祭祀活动。那时候,山神、土地神、恶鬼等各路神灵和鬼怪就生活的四周,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在你身边。

      那些至今回荡在耳边的口耳相传的古老而神秘的传说,是文化贫瘠的土壤最富有吸引力的故事,滋养着那时苍白的心灵。它远比当下侵占童年岁月的那些《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些动漫电视剧更能激发孩子心中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在那些岁月里,曾无比虔诚的相信着爷爷奶奶辈给我们讲述的任何关于神灵的故事。在他们生动的描述中,脑海当中不断勾勒出一些画面和场景,甚者想象着那些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妖魔鬼怪。有时候独自一个人去山野拾柴放牛放羊 感到害怕时,会笃定地相信,那些庇佑我们祖祖辈辈的神灵在我们身边。在那些湛蓝的夜空,躺在草垛上,望着满天繁星时,会笃定地认为,那些眨眼的星星,就是我们曾经逝去的亲人,他们正在用这种方式跟我交流。那种与自然,与宇宙的联结是那么的深刻和温情。



村庄上最会讲故事的老爷爷老奶奶是最受孩子们尊重和爱戴的。每到夜幕降临,各家次第亮起了微弱的灯光,大人们会操起副业,男人们编制竹篓,女人们纳着鞋底,而孩子们则集合起来去听故事。我们喜欢的去处是三伯伯家,他是父亲他们辈分中最年长的一位,也是家族中最擅长讲故事的一位。各种年龄段的故事他都能娓娓道来,并且是一位相当称职的讲述人,只要他心情好,愿意讲,那些故事总是绘声绘色地在耳边上演,配上自己的想象,那些画面比所有的童话故事要美妙。

时光荏苒,很多故事都渐渐淡忘,但有一些仍旧印象最深刻。在九十年代的湘西大山深处,每家每户都有一头犁耕牛,而这头犁耕牛的起居饮食一般都交由家中最小的孩子负责。从大黄牛交接到手中那一刻开始,每天上学前去割一背篓青草,晚上放学回来就去放牛,这成了童年时代的主题生活之一。而这似乎也是生长在这一片土地上的所有小孩都会经历的,因此关于放牛的故事也更为丰富,同样也是最为受欢迎的。
那个放牛娃的故事


有一个关于《山中一盘棋,世上已百年》的故事,让我在一度不愿意放牛,或者是在走远时就会撒脚丫子奋力跑到有人的地方。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七八岁左右的放牛娃,故事大致如下:

  一天一个七八岁的放牛娃,独自一个人赶着一头牛来到水库旁的草地上放牛,把牛安置好后,他带着小草帽去山间寻找野果子作为午餐。在茂密的深林处,走着走着来到了一个小涧,循着流水他看到了一个小山洞,好奇的心指引着他往前走。扒开稀拉拉的长草走进山洞,眼前是一个他从未见过的景象,一对老头竟然坐在那里下棋。小孩想可能是隔壁山头的哪家老人找得这好去处,避开麻烦的缠着要他们讲故事的小孩,来到这里下棋,乐得自在呀。放牛娃走到两个老头身边观看他们下棋,虽是农家无知小儿,但也知道“观棋不语真君子”,最重要的是这小破孩只是略懂象棋。看着两老头正在楚河汉界中杀得正欢,虽是半盘残局,但风云诡谲,谁胜谁负难以推断,跌宕起伏的高招惊得小孩哑口无言。

      时间不知过去了多久,两位老人的半盘残局终于下完啦,各自长吁了一口气,颇有深意地相视而笑。放牛娃这是才恍过神来,他是来放牛的,于是跟两位老人告别,转过头来却发现来时的路不见啦。慌张与迷乱中再转过头,方才下棋下的津津有味的两位老人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放牛娃害怕极了,拿着手中的镰刀将拦住去路的蒿草砍断,匆忙地杀出一条路来。走出山洞,好像走进了另外一个世界,之前树木林立的山头变成了梯田,溢满水的水库变成了鱼塘。放牛娃手足无措,揉着溢满泪水的眼眶,去寻找他的牛,牛没找到。带着会挨父母揍的恐惧,焦虑地往家的方向奔跑。跌跌撞撞的放牛娃最终找到了回家,而昔日的家中,他的父母不见啦,兄弟姐妹也消失啦,目击所及都是陌生的面孔。惊慌失措中放牛娃急忙向人打听,他抓住每一个见到人询问,可当说出他父母的名字时,没有一个人说认识的。最后一个爷爷级别的老人听完放牛娃说出他父母名字时,惊讶疑惑后冷静地说,这是我祖上曾祖父的名字,你怎么打听他老人家呢?

       放牛娃怎么可能相信,不过是出去放了半天牛,看了老人家半盘残局,回来之后为什么家人都不见了呢。放牛娃无助地嚎啕大哭,歇斯底里地哭完后满脸狐疑地说,我不相信,并向老者讲述了在他自己过去的这半天里的所见所闻。老爷爷听了之后,心中早已有了答案。于是拿出他家的族谱,指着一页说,你看这是我曾爷爷的名字,这是我爷爷的名字,这是爷爷一个早夭的兄弟的名字,在他八岁那年一个人出去放牛,后来就失踪啦。家人满山头的找,除了找回那头牛,叔爷爷没有找到,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永远消失了。后来有人传说可能是叔爷爷被神仙带走啦,难道这是真的?你看上去八岁左右,与当年的叔爷爷同岁,真的被神仙带走,现在又回来了。在老爷爷自话自语中,放牛娃缓过神来,这是他才明白,原来山洞里只有的那半盘残棋,尘世已过去数百年。
故事中的原始哲思
对于放牛娃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惊悚的故事,我们总是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为下一个山洞半盘棋,世上已百年的放牛娃。担心自己放牛时贪玩,一不小心误入住着神仙的山洞,再出来时,牛不见了,回家后父母也不见了。放牛娃的故事深深滴影响着那时的我们,印在每个放牛娃的脑袋里。只要去远的地方或者是开拓新的放牛场地,我们都会结伴出发,结伴回来。成年后恍然明白过来,这不过是老人换着法子地教育我们,不要独自一个人在山中乱跑,在做到保护我们的同时,也减少了我们因天性中贪玩而不认真干活的行为。不由地惊叹这些老人的智慧,这个故事远比单纯滴告诉你我:“放牛时不要到处乱跑,特别不要一个人跑远”这种谆谆教诲的话语来得更有震撼力。这是最原始和纯真的教育方式,没有强制,一切都有小孩自己的领悟。

牧童的年月里,最值得怀念的是周末时,院子里一大群小孩一起赶着牛群去很远很远的牧场。在这个时候是最自由与舒适的,大大的草坪空地,有水库,有牧草,我们将牛赶到空草地上,就着手准备野餐所需的材料。年龄最小的守着牛群,稍大一点的结队上山头采摘野果和野菜,最年长的设陷阱去捕获野鸡或下田去抓泥鳅。有一次,我带着好奇心想去寻找那个住着神仙的山洞,于是偷偷地光着脚丫子找,不知不觉走远了。山中除了鸟鸣,听不到同伴的哈哈大笑,心底腾地一股惧意,迅速地撒着脚丫子往回跑,满头大汗回来之后被一群小朋友指着鼻子取笑,“哈哈,小妮子碰上鬼啦”。

除了这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故事,虽然其中不免制造了很多恐惧的成分,但至今回想起来,那些口耳相传的故事,许多都具有非凡的意义。有时候,还有一些短小的关乎对死亡的对话或者是小故事,传达了那个时期乡土人家对生命的理解。比如,对孩子们提出人死后会变成什么这个问题,长辈们回答意味深长。如果是亲人离去,他们会抬头指着天空深沉地说:“会变成天上的星星,在天上时刻的关注着我们,守护着我们”。而如果是隔壁村庄的不相关的人,则会摊着手闭着眼睛缓缓地说:“会变成这一缕清风,在你劳作或休憩中跑过来跟你玩耍,会像孩童的你们一样顽皮,时而出现逗弄下你,时而又我们独自尽兴玩耍去了”

随着时代的更迭,故事的讲述者已经离开了,但或许还有继承人,至少听过的人还会记得。最重要的是,在时代的潮流之下,我们曾听过的故事,后来生长在那片土地上的孩子还会愿意听吗?相比更加炫目的视觉和听觉完美结合的动漫,那些只有娓娓道来还需要自己想想的故事仍旧有吸引力吗?


    关注 枯叶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